思辨: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价值追求

2021-05-07 15:34叶兆芬
教育·读写生活 2021年2期
关键词:曹冲识字教材

叶兆芬

思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作“思考辨析”理解。《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明确指出,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低年级阅读教学也应该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观,将“思维发展与提升”落到实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

一、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思辨

“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我们也看到,程式化的识字教学不仅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能力,直接导致学习思维僵化。其实,识字教学是一项科学的认识活动,有其特定的方法和步骤,教学中只有把识字同阅读理解、语言表达等结合起来,才能在有效整合中发挥教学实效,避免枯燥无味的机械操作。

以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为例,从教材编排的角度上看,识字方法多样性的编写理念尤为凸显。整册教材的起始单元就是识字单元,包括《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口耳目》《日月水火》《对韵歌》五篇课文。就识字方式而言,五篇课文对应五种识字方式,分别为蒙学识字、儿歌识字、看图识字、象形识字、韵语识字。不同的识字方式生发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教《天地人》需抓住“蒙学识字”的特点,以反复诵读为基本方法,并辅以图片、故事、视频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字形,理解字义。教学时可以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天是什么样的?地是什么样的?天地中间的人会做什么呢?让学生在观察、想象、表达中充分感受天覆盖万物,地承载万物,中间的人如精灵般鲜活可爱。教学《你我他》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你我他”练习说话:我是×××,你是×××,他是我的同桌×××;我喜欢读书,他喜欢弹琴,你喜欢做什么?将识字与阅读活动、语言表达相整合,让学生在趣味识字的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

二、在品词析句中引导思辨

阅读教学离不开对词句的理解和品析。我们发现,一些教师虽然认识到词句教学的重要性,但教学方式相对被动,只是围绕词句作字面上的解释(或者直接查阅工具书),缺乏在具体语境中对词句内涵的理解和运用,思维能力得不到提升。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层次地阅读感悟,使他们更好地辨析词句的丰富内涵。

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葡萄沟》为例,理解第二自然段中的“五光十色”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说说“五光十色”的意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这个词语的意思是颜色很多。教师继续追问:同样是葡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同的颜色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有的说葡萄生长在不同的地方,有的说种植的时间不同,也有的说到葡萄的种类(品种)很多。教师顺势而导:这里的葡萄究竟有哪些不同的品种呢?相机出示课外资料,介绍吐鲁番葡萄丰富的品种。有了资料的辅助,当学生再次理解词语,他们自然明白“五光十色”不仅指色彩鲜艳,也包含品种繁多的意思。教学到这里不必急于刹车,教师继续提问: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五光十色的事物?通过说一说、看一看(图片),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体会更深了,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准确运用。

三、在比较辨析中提升思辨

我们阅读过统编教材会发现,编者在每册教材中都选编了一部分思辨性的课文。以低年级为例,一年级上册《大还是小》、下册《咕咚》;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下册《我是一只小虫子》等都属于思辨性课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类课文中的思辨因素,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辨析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以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为例,这是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曹冲机智过人是每个读者的共识,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曹冲到底聪明在哪儿”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如何在教学中挖掘文本的思维训练因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及人物形象,值得我们思考。教学中,笔者抓住两种称象方法的差异,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还原思维过程。方法一:砍树造秤。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办法可行吗?困难在哪?教师归纳:无大秤、提不起。方法二:赶象上船。在学生较清楚地了解曹冲称象过程的基础上引导比较:官员的办法之所以行不通是因为有两个困难不能解决,对比曹冲的方法,困难解决了吗?经过一番激烈的思维碰撞,学生得出结论:曹冲用大船代替大秤,解决了“无大秤”的问题;用石头代替大象,解决了“提不起”的问题。经过比较辨析,学生明白了曹冲的聪明在于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了最困难的问题,真正突出了本课的思维价值。

四、在学文悟理中明晰思辨

说到学文悟理,低年级教材中常见的寓言故事值得关注。对于寓言的教学,我们尤其要警惕忽视文体特点,将寓言故事等同于童话故事,或给故事中蕴含的道理简单粗暴地“贴标签”的做法。如何在閱读理解的过程中无痕地揭示道理,是笔者在教学中着力思考的问题。

教学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纯粹讲解寓意显然太生硬。笔者的做法是:在学习青蛙和小鸟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天的大小不会改变,为什么在小鸟和青蛙眼中完全不一样呢?学生结合插图和文本内容找到了答案——因为它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教师继续追问:坐在井里和飞在天上究竟有什么不一样?适时点拨并总结学生的答案,从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从心情、见识、视野等方面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青蛙和小鸟最终明白了什么。经历这样明晰的思维过程,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呼之欲出。此时,不妨再引导学生反思:你想做青蛙还是小鸟?为什么?最后,教师用《登鹳雀楼》中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给教学做总结。

五、在迁移表达中强化思辨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样的课程定位决定了“运用”是阅读教学中重要的关键词,而这样的“语用”意识也是低年级阅读教学应该具备的。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识字课《场景歌》,课文以词串的形式让学生积累量词,初识“场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仅让学生读读背背、书写生字,收效不高。如何将阅读积累同语言表达相结合,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生成?在学完文中四个场景后,笔者出示了家庭、比赛、节日三幅场景图,引导学生迁移本文的语言形式用一组数量词(四个为一组)描述新场景。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如用“一张报纸、一幅照片、一张饭桌、一台冰箱”描述家庭生活场景;用“一条粗绳、一个哨子、一位裁判、一队少先队员”描述拔河比赛场景;用“一挂鞭炮、一排花灯、一个秧歌队、一串糖葫芦”形容节日场景,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地说开去。准确清晰的表达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场景”的理解,也增进了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正向迁移。再如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这篇课文在语言表达上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比较相似,有规律可循,便于举一反三,迁移运用。课后练习中的示意图也暗示了文章语言表达的秘密:围绕蜘蛛开店,作者有序地介绍了“卖什么、怎么卖、卖给谁、怎么做”这四个信息。这样的形式不仅适合让学生讲故事,也便于引导学生续编故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续编故事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结合文本内容续编。文章结尾写当蜘蛛看到来的顾客是蜈蚣时故事戛然而止,显然作者没有写出蜘蛛“怎么做”这一情节,此时引导学生仿照前面的故事架构想象蜘蛛会怎么做是个有价值的续编点。其次,课后拓展续编新故事。教师可以创设童话情境:“森林里需要买东西的小动物还有很多,这不,大象和黑熊来了,他们需要耳套和帽子,这次蜘蛛会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设计示意图,同样从“卖什么、怎么卖、卖给谁、怎么做”这四个方面续编故事,在设计与讲述中强化学生的思辨力。

今天,当我们重申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不能忽略低年级作为系统语文学习的起始阶段所应承担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既是统编教材使用的要求,更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严蓉.基于多元阅读法的思辨性阅读教学有效途径探究[J].教师教育论坛,2020(08).

[2]徐玉宇,李锐.批判性思维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的建构[J]. 安徽教育科研,2020(15).

猜你喜欢
曹冲识字教材
教材精读
曹冲: 有颗仁爱之心的神童
曹冲智舞山鸡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识字谜语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曹冲称象之后
曹冲真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