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幼儿教师形象认知变迁研究
——基于近二十年新浪、搜狐与腾讯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

2021-05-12 01:11董星辰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媒介幼儿

董星辰,夏 巍,2

(1.西华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2.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10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明确提出:“兴国必先强师”。教师形象是“人们对教师教学行为表现的一种宽泛界定,是教师特定姿态和风貌的一种表征。它折射出时代和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也反映了特定的教育理念与价值追求。”[1]对“教师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师形象概念、要素、塑造等方面。研究多从“形象”、“角色形象”和“职业形象”概念引申出“教师形象”概念,认为教师形象并不是“静态的、单层面的”,而是一个“具体的、多层面的矛盾统一体”[2],指出教师形象由教育形象与社会形象构成[3],也有研究者从师表、师道、师职形象三方面对教师形象构成要素进行划分[4]。在教师形象塑造上,面对媒体对知识话语权的消解,有研究者提出从客观现实、媒介建构以及公众认知三个不同互动侧面重塑教师良好形象[5],着力加强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形象的正面塑造[6]。

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幼儿眼中、网络影视中及教师自我心中的形象探究,鲜有从时间纵向层面对幼儿教师形象认知变化予以梳理。幼儿教师形象认知是塑造幼儿教师形象的关键因素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映衬着社会大众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识。近二十年来,民众在幼儿教师形象认知上发生着何种变化?为何会存在这些变化?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的瞭望者在幼儿教师形象建构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会大众通过媒介来认识和了解幼儿教师。基于此,本研究以三大新闻网页有关幼儿教师形象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期展现幼儿教师形象认知变迁的特点与影响因素,并为新时代幼儿教师形象的塑造和优化提供建议。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新浪、搜狐、腾讯新闻三家门户网站的数据流量大、受众较广。依据三大目标媒体,使用“八爪鱼”采集器分别在其新闻频道进行以“幼儿教师”为关键词的新闻内容抓取,样本起止时间以网络平台能显示的最早新闻为起点(2001 年8月),以着手收集新闻的时间为截止点(2020年12月)。利用软件自带覆盖重复新闻的技术进行初步筛选,以Excel 格式导出后,再淘汰掉广告、招聘等无用信息,共计856 条。重复出现的新闻只取其中一条(95条),剔除网址无法打开的幼儿教师新闻(18条),最后获得有效样本量共计743条。

(二)研究方法

伯纳德·贝雷尔森(Bernard Berelson)认为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传播的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技巧[7]。内容分析法首先要求明确研究问题,本研究期望借助内容分析法了解媒介如何认知我国幼儿教师形象,二十年其认知发生了哪些变化?其次,在已有理论基础上明晰“幼儿教师形象”这一核心概念,并以问题解构的方式对幼儿教师各类形象进行操作化(见表1);第三,选择合适样本,定义分析单位,研究将每一篇新闻报道作为一个分析单位,接着,结合核心概念的操作化问题建构类目,制定编码表。在正式编码前,研究使用100 篇报道检测两名编码员的斯科特信度系数,整体信度为0.97,主要分析类目信度分别为:发表时间1.00,报道倾向0.98,报道内容主题0.96,报道内容类属(幼儿教师形象类属)0.94,信度系数满足分析要求。此外,采用ROSTCM6.0 软件进行词频分析,以期对报道文本的分析更加全面与多维。

表1 幼儿教师形象变量的操作化问题

续表1

二、研究发现与分析

(一)从师表形象到师德形象的关注

有关幼儿教师的网络新闻报道共计覆盖16类主题(见表2)。由表可见,网络媒介对幼儿教师形象方面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幼儿教师的师德形象,其中涉及幼儿教师的道德素养、伦理作风、行为品质、教育情怀、责任感、职业规范意识等;其次,关注幼儿教师的师职形象,即多种专业技能、家园沟通、工作业绩与成果等。对幼儿教师师表形象关注不多,但媒介期望幼儿教师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活泼开朗、纯真可爱。

表2 网络报道主题内容排名统计

采用ROST CM6.0 软件对743 篇网络文本内容所使用的修饰幼儿教师的词汇进行提取、归纳,运用该软件的功能性分析,得到词频分析结果,呈现出频数不小于4 的词汇,并将其按照首现时间由前往后依次排列(见表3)。

表3 网络新闻关于幼儿教师形象词汇频数

由表3 可知,有关幼儿教师师德、师表、师职形象描述的高频词汇个数分别为5、2、13。媒介在描述幼儿教师形象时,主要集中在对其师德形象的描述上。从时间层面观之,媒介前期在呈现幼儿教师相关报道时,常常使用“活泼、开朗、纯真、热情”等来修饰幼儿教师。自2010年后,媒介对幼儿教师的描绘多以“任劳任怨、耐心、细心、责任心、兢兢业业、粗鲁、粗暴、爱岗敬业、高尚”等词汇予以呈现。媒介对幼儿教师形象的关注逐渐从外表形象转向道德形象,不再局限于对幼儿教师外在形象的单方面认识,而更多以“对待幼儿是否有责任心、有较高的道德素养、伦理作风正派、品行良好、对待工作兢兢业业”等来衡量幼儿教师。

(二)由正面报道转向负面报道为主

由表2可见,殴打、体罚幼儿与教唆、恐吓、侮辱幼儿这两大主题占据总样本数的绝大部分;情系幼儿、奉献爱心及幼儿教师坚守教育岗位、为教育全身心付出的主题虽排名也相对靠前,但报道篇数却远不及前两者。网络新闻中呈现的幼儿教师正面形象有:坚守教育岗位、为教育全身心付出;情系学生、奉献爱心;多才多艺、专业技能扎实;关心社会问题、承担社会责任;教学或管理成果突出;良好精神面貌等。负面形象有:虐童;暴力;教育方法不当;违背师德;不尊重幼儿;无证上岗;有违伦理;骗取家长钱财;拿孩子出气等。

在743 条报道中,正面、负面、中性及争议性(报道里既有正面评价也有负面评价)报道数分别为80条(13%)、163条(23%)、272条(51%)、90条(13%)。从报道倾向年度趋势图(如图1)可见,在2010 年之前,网络媒体对幼儿教师的正面报道多于负面报道,2010年之后则相反。特别是在近几年,有关幼儿教师的各种负面新闻频频爆出,尤以“虐童”事件为首。且一个负面新闻的出现会带来连锁效应,引发大面积的网络评论与报道,如2012年的浙江“温岭事件”、2017年的“红黄蓝事件”等。

图1 网络新闻对幼儿教师报道倾向趋势

(三)从养育者形象认知到专业者形象期待

在有关幼儿教师形象的新闻报道中,媒介最开始常常以“幼儿教师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幼儿教师要管理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幼儿教师很会照顾人”等语句来评价幼儿教师,这些语句集中体现出媒介在定位幼儿教师角色时更多是站在养育、抚育的角度来思考。但近几年的网络新闻报道呈现出对幼儿教师更高的专业性期待,由表3高频词汇的首现时间可知,近两年媒介开始以“广博”、“全面”、“优秀”、“多才多艺”等词汇来修饰幼儿教师,对幼儿教师职业形象的认知逐步发生变化,体现在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及教师多重专业能力的诉求上。

随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出台,以“幼儿为本”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各领域活动更是成为幼儿教师设计、组织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尊重儿童”、“发现儿童”、“理解儿童”等词汇被用来修饰具备专业理念的幼儿教师。在知识层面,幼儿教师成为“全面”、“通才”、“‘十万个为什么’的‘解答器’”;在能力层面,幼儿教师被描画为“全能”、“能歌善舞”、“能唱会跳”、“心灵手巧”的教育工作者。此外,媒介对幼儿教师专业者形象的期待还表现在新时代幼儿教师多重角色的认知上,幼儿教师不仅是“生活中的妈妈”、“教学中的老师”,还是“游戏中的伙伴”。“幼儿教师是专业的”,首先,体现在“懂小孩”,懂得孩子不同的年龄特征、懂得孩子成长的不同需要,懂得孩子的学习方式并因势利导等,尤其强调“幼儿教师不是谁都可以担任的,因为幼儿教师是专业的”。针对“幼儿教师是保姆”这一认识误区媒介指出幼儿教师的专业性,应明确幼儿教育工作者“教师”的身份。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国家相关政策颁布拓展幼儿教师形象认知

网络媒体关于幼儿教师形象的报道数量总体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在2006、2010、2012、2015年,网络媒体对幼儿教师的报道量位于峰点,且直线递增(见图2)。2006 年,多部门联合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媒体目光逐渐投向幼儿园安全问题事件。201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同年11月发布“国十条”(《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学前教育开始受到高度重视。2012 年2 月,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同年10月印发《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5 年颁布《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2012和2015这两个时间段幼儿教师新闻报道数量最多,尤以幼儿教师“虐童事件”关注度最高。“虐童事件”的高频报道加速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同时,相关权威条例的颁布又进一步助推媒介对学前教育行业的重视,引发公众对幼儿教师形象的探讨。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强调“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引领下,幼儿教师师德形象备受关注。媒介以幼儿教师是否“依法执教、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否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是否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等来严格比对幼儿教师师德形象。《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使幼儿教师在政策层面上获得了教师的专业身份,幼儿教师不再以单纯的养育者、抚育者形象呈现在大众眼中,取而代之为更高的专业者形象期待。幼儿教师不仅应当具备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且应拥有多种知识与能力,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促使媒介加深对幼儿教师职业的关注,同时,也从专业性层面引领媒介对幼儿教师形象予以全面客观地认知。

图2 幼儿教师新闻报道总趋势

2.媒体语言“象征性权力”滥用误导幼儿教师形象认知

“语言的象征性权力概念是布迪厄近半个世纪以来所努力创建的‘象征形式反思社会学’中的重要核心部分。在布迪厄看来,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一种单纯手段,也是整个社会进行再建构和再生产的一个中介。”[8]语言总是在执行着一种符号权力的功能,它意味着一种无中生有的建构力量,通过命名或表征,可以把某种意义强加于某一事物或另一种意义之上,并因此可以向社会行动者强加以某种对社会世界的认识、感知[9]。媒体语言的运用及其表达方式,积极地发挥着象征性权力所具备的独特功能。媒体工作者对新闻信息“如何叙述”非常关键,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其所采用的词汇往往带有选择性、倾向性与塑造性,不同词汇的选择与运用构成不同的文本内容,传达着不同的文本意义,给受众带来不一样的想象空间。

在一系列“虐童事件”曝光后,为赚取新闻点击量,媒体语言的“象征性权力”被加以利用。一些“标题党”应运而生:“网曝‘最毒’幼儿园老师揪小孩头发硬塞奶瓶”;“4岁娃因偷吃被扎20针,幼儿园老师‘酷刑’残忍”;“幼儿园现老师版‘容嬷嬷’,多名孩子被扎”;“浙江虐童案:幼儿园教师缘何渐变成‘狼外婆’”……这些夺人眼球的新闻将媒介的“象征性权力”发挥到极致。他们在新闻内容中放大缺点,未经如实考证就进行舆论宣传,而受众在未全面了解事情真相前就对幼儿教师进行无端猜忌,给幼儿教师贴“标签”,使得幼儿教师集体形象受损,成为更加弱势的群体。“象征性权力”的滥用致使幼儿教师正面形象宣传匮乏,负面新闻报道有增无减,严重影响公众对幼儿教师形象全面客观地认知,同时,让幼儿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知逐渐模糊[10]。“如果说形象是一种生命形式,而物体是他们的身体,那么媒介就是形象在其中活过来的栖居地或生态系统。”[11]在这样一种充斥着疑虑、否定、讽刺的生态系统中,幼儿教师形象愈加显得如此无力、软弱与卑微。

3.大众育儿观念变化反刍幼儿教师形象认知

大众育儿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科学的儿童观与教育观的形成。科学的儿童观认为“儿童是一个有着主观能动性的社会个体,其发展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积极能动的方式与他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12]既然是能动的个体、积极发展的个体,那么师幼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平等和谐共处的关系,幼儿教师则更多以一种引导者、陪伴者的角色形象予以呈现。儿童是独立发展的个体,并不是无知无能的白板,也不是无所不能的“小大人”,幼儿教师是以潜能挖掘者与发展支持者的角色形象出现在幼儿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在这样一种儿童观引领下,社会大众期望幼儿教师能像朋友一样对待幼儿、尊重幼儿,肯定幼儿而非控制幼儿,更不能体罚幼儿甚至暴力虐待幼儿。

科学的教育观承认教育的有限性,提出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进行因材施教,否定超前教育。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因而在幼儿教育阶段不再对“教师教多少知识”予以看重,而对幼儿教师专业工作者形象予以期待。在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描绘幼儿教师专业角色的词汇逐渐呈现在大众面前,如,“潜能的挖掘者”、“行为的观察者”、“游戏的陪伴者”、“教育的反思者”、“事件的研究者”等等。科学育儿观念的形成促使社会大众更加客观地认知幼儿教师职业,对幼儿教育不再“唯知识”与“唯能力”,家长更看重幼儿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幼儿兴趣的培养与潜能的挖掘。这些科学育儿观念的形成反过来促使大众对幼儿教师形象予以重新认知。

(二)研究建议

1.增强正面报道,传播幼师良好新形象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的瞭望者,承担着构建和谐文明社会、展示社会良好风貌的重任。媒介在对新闻报道时应融入人文关怀,充分考虑幼儿教师的利益和立场,关注被报道行业群体的集体感受,关爱弱势群体。在新闻内容选材上,可充分挖掘幼儿教师故事,如,扎根乡村一线的幼儿教师报道、投身幼教事业多年的老幼师口述史、幼儿园男幼师一日生活追忆等。通过树立正面典型,让优秀的幼儿教师代言,对其先进事迹进行大力宣传,向社会大众传播正能量,让人们认识到幼儿教师职业的崇高、不易与不可替代性。当然,幼儿教师良好形象的舆论宣传工作不只在危机发生后的公关时刻,在平常生活中,教育行政部门、幼儿教育专家、主流教育媒体工作者应积极借助教育媒体平台客观公正地对幼儿教师进行真实报道,营造良好的幼教舆论氛围。

2.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增强对幼师职业的全面认知

“形象居住在媒介里,正如生命体居住在他们的栖息地”[11]。媒介对于幼儿教师形象的宣传与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介素养的提升使公众能以批判反思性的眼光甄别新闻内容,在媒介语言“象征性权力”运行下依然能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辨清事实并理性地分析问题。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是“解构”,即分解媒体信息、操作实践、流程、机构以及影响的具体构件,并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这种教育工作,使得大众了解新闻报道与现实生活的异步关系[13]。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即是增强公众解构信息、悬置价值预判并重构价值认知的能力。首先,它培养公众对幼儿教师的新闻报道内容进行事实求证的习惯,对真实描述和夸大其词的媒体语言予以分解;其次,训练公众悬置媒体语言事先呈现出来的幼儿教师形象的价值判断,将自身抽离出来,以第三方视角审视新闻内容的客观真实性;最后,在还原事实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理性思维对事件本身予以重新认知与判断。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还体现在对报道群体的深入认识与了解,在对幼儿教师群体进行报道时,媒介应对幼儿教师职业有足够全面的认知,从行外到行内,从“局外人”到“局内人”,学会站在他者视域和全局视域看问题,只有在深入了解报道对象的基础上,才能更加精准地对新闻事件予以客观判断与评析。

3.提升大众科学育儿观,多方协同塑造幼师专业形象

科学育儿观念的形成有助于提升大众对幼儿教育的理性认识,使目标追求不再“唯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公众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识与了解,让幼师形象不再“唯保姆”。科学育儿观的培养和正确职业认知的形成需多方协同努力,共同搭建互促平台。教育行政机构可通过“学前教育宣传月”等活动大力宣传学前教育,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增进大众对幼儿教师群体的专业性认知;幼教专家可借助科研课题开展调研,了解社会大众、家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教师自身对幼儿教师形象的认知,增强彼此间的相互理解;家长是和幼儿教师密切接触的关键群体之一,他们对幼儿教师形象的认知关系到家园工作是否能有效开展与推进,幼儿园除借助家长讲座、宣传手册普及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基础知识外,还可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让家长进课堂、进幼儿园,真正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让他们切身体会幼儿教师的一日生活,感同身受,从而提升他们对幼儿教师专业形象的认知;除此之外,园方可借助园内外培训学习与活动的机会来提升幼儿教师行为与情绪的管理能力,加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幼儿教师自身也须规范自身言行,加强专业学习、提升自我专业素养,做好职业规划,拒绝网络捆绑、维护职业良好形象[14]。只有多方携手共进,才能更好地塑造新时代幼儿教师新形象。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媒介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