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2021-05-25 11:14林梁峰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50期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林梁峰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化,个性化阅读教学理念越来越深入语文课堂。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散文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体裁内容,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更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的一处难点,可以说,散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往往决定着阅读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基于此,笔者根据教学体会和心得,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结合教学案例提出四方面的初中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培根在《谈读书》中说:“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散文是初中閱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体裁内容,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学生阅读理解的一处难点。那么,如何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进行初中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朗读,创设个性化阅读情境,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

散文阅读教学中,朗读应当一直贯穿课堂始终,可以有初读、趣读、深读、美读等活动。朗读能给课堂带来良好的直观教学效果,在新授课中,学生第一次通过听觉感知课文,对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有一定的帮助,引起学生对文本产生直观感受。周庆元先生说:“所谓直觉性,就是在审美的过程中,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产生直接感觉和感受的特征。”在审美过程中,人们可以凭借对作品的直接感知和直观感受来获得审美愉悦,而这种“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直觉性就是审美特点的一种体现。散文阅读是一种审美活动,多形式朗读是直观的审美手段。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教师范读、多媒体范读、学生自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初读感知,通过小组齐读、趣读、分角色读等方式深化审美感知体验,通过深读、美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挖掘文本情感与内涵,充分发挥朗读的直观审美作用,有助于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个性化阅读审美情境,唤醒阅读体验。培养审美感受,带给学生丰富的审美享受,更重要的是朗读能够引领学生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深层内涵,获得与文本的心灵对话和情感交流,逐步形成对散文的独到见解。

例如,阅读《灯笼》,通过自读引导学生感悟作者与灯笼的不解之缘。学生结合作者写作习惯和创作背景进行美读,体会作者内心情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脉脉深情和豪情壮志,感受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又如,阅读《昆明的雨》,适时播放雨声音频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多样化朗读,更真切地品味文中每一处雨以及蕴含其中的情感。笔者在教学时,恰逢窗外下起了雨,于是抓住这天然创设的情境,因势利导,让学生静心听听雨点打在树叶上、车棚上的声音,带着听雨感受来朗读,抓住文本细节畅谈阅读感悟,在交流、分享中深度品读,唤醒并深化个性化阅读体验。

二、学思结合,运用多种方法让散文阅读更有收获,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初中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将阅读、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教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去丰富自身的阅读体验。

1.问题启发与批注阅读法

个性化阅读过程是学生自主接受、主动理解、重构知识和深化感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主接受是基础,接受就是愿意去阅读,能主动阅读了才能实现主动理解和重构知识,最终才能达成深化感悟的目的。《论语·述而》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阅读思绪阻塞的时候,教师通过设置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思考,运用批注的方式在文中圈点勾画,将见解、疑惑、感悟批写在文中或段旁,做到心有所感,笔墨追录,三言两语,渐而形成独特感悟与理解。比如,在阅读《散步》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分角色朗读练习,把文中的一些叙述性语言转化为相应人物的口头语言,合作补充创作人物台词。分角色朗读之后,学生圈点勾画文中细节,探讨人物性格与语言。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围绕“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边阅读思考一边批注,在分享与交流中明确了作者的深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生命就像一支永不熄灭的火炬,代代相传。

2.思维导图阅读法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一种运用图像、色彩、线条、关键词等方式将发散性思维形象化表达的思维工具。将思维导图运用到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阅读理解和感受,确立关键词,利用色彩、线条、图像等元素将散文阅读所得转化成图像系统,构建完整的知识信息架构,更好地刺激大脑皮层,促使学生调动自身联想和想象能力,将阅读思维过程可视化,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及时发现文中相关信息,培养创造性思维,增强记忆和自发回忆。同时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文章篇章结构,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及作用,对文章的观点、情感、人物内心世界或写作技巧提出自己的言之有理和有据的看法,更深入地感悟文章主旨,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理解。例如,阅读《背影》,笔者引导学生速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和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从父亲的角度出发,找出父亲为儿子的一系列言行举止,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关爱。学生观看《背影》视频片段后,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线索,找出父亲买橘的一系列描写,通过思维导图,结合文中对父亲买橘时背影的具体语句和细节探究“背影”所蕴涵的情感。“理解亲情”环节中,快速浏览课文,运用圈点勾画和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找出能够表现儿子面对父亲言行时的感受的词句,思考“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有什么变化?”学生展示思维导图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深刻体会作者对父亲的爱。阅读过程中,学生结合自身阅读经验和理解,绘制思维导图,大胆质疑,探究解惑,感悟了作品的人文内涵,体味了文中深沉的父爱,感悟了父子深情,最后迁移并内化亲情,形成对亲情的个性化感受。

3.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法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经常容易出现“绿荫现象”。自然界中,生长在大树底下的小草虽有大树的庇护,但也会因大树遮蔽了阳光而缺少了雨露阳光的滋养。课堂中,教师像“大树”,学生像茁壮成长的“小草”,如果阅读教学只由教师掌控,满堂唯师,占据话语霸权,那学生很难在阅读中汲取到“养分”。因此,散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警惕“绿荫现象”,应预留一部分阅读“空地”,让学生进行“光合作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吐故纳新,拓展阅读视野,延续阅读兴趣和活力。

猜你喜欢
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鱼·渔·喻:教学的三重境界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