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匠精神融入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

2021-05-30 16:58谢梅
南北桥 2021年9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中国制造2025工匠精神

谢梅

【摘    要】“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科类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制造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应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有责任承担起培育“工匠精神”的使命。因此,本文对“工匠精神”如何融入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进行分析与研究,力求增强“工匠精神”融入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  思政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識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9.045

一、“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回归与重构

(一)“中国制造2025”需要唤醒、倡导工匠精神

2015年,由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中“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意味着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实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攻坚力量。工科类高职院校是培养制造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纲领,对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加具体与明确,即掌握信息网络的处理技能,拥有过硬的熟练操作技能,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水平。

(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现代工匠精神解读

1.认真负责的工匠态度。在日常学习与工作中,要采用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细致专注的工作态度对待和处理每一件事情,哪怕是一件小事情也不能随意敷衍了之。

2.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制造每一件产品时,都要秉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尽善尽美,将每一件产品都变成完美的工艺品。

3.精湛娴熟的工匠技艺。工匠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功夫花在平时,通过长期反复的训练,练就真正的本领,拥有超高的技艺,才能更好地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

4.创新发展的工匠意识。“创新发展”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题,这就要求新时代制造业工匠具备创新发展的理念。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需要工匠在长期操作的基础上不断思考与总结,对过往产品或技艺进行改良式的创新,而不是凭空想象的创新。

5.利国利民的工匠情怀。新时代工匠需心系民生、胸怀天下,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先进技术为民谋利,将个人技艺融入到国家的大发展之中。

二、“工匠精神”融入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

工科类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中国制造2025》有着较高的契合性,其对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专业技能上的提升,更应关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思政课作为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有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良好职业素养的教学任务,而“工匠精神”是学生职业素养的灵魂所在,思政课本身就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理应发挥好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责任与使命,为国家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在思想政治及意识形态层面保持科学性和先进性的人才。

(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工科类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就读此类院校,未来就业竞争形势严峻,这就需要学生自身专业素质与综合素养都过硬,才能更好地就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精神,就是“工匠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若学生缺乏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其自我发展必将会受到局限,很难在其岗位上突破自我、不断创新发展,这将会影响其个人的职业发展。

三、“工匠精神”融入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思政课的教学时长是有限的,将“工匠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堂,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但是这种效果是短暂的,“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要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渗透“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工匠精神”的气息。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

在思政课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培育内容,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工匠精神的形成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必须自觉将“知”转化为“行”,使学生在知行转化的过程中慢慢培育工匠精神。

四、“工匠精神”融入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课程内容

思政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要结合教材内容,恰当地将“工匠精神”有机融入课堂中,如教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时,可将“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等教学内容相融合;教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时,可将“工匠精神”融入文化自信、文化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战略目标中。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

思政课教学不仅仅是在“教室”这个“小课堂”,更要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将社会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理论知识的实践性,更有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因此,思政课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走入社会,如前往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积极参与青年公益事业,当一名志愿者;参观校企合作企业,从一线工作岗位中感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等等。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从中真正懂得“工匠精神”,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三)邀请“匠人”走进思政课堂,创新教学模式

在各大产业领域中都存在着“匠人”,邀请“匠人”走进思政课堂,通过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及故事,让学生感受榜样的力量,领悟到“工匠精神”就在自己身边,只要努力将“工匠精神”转化为实践行动,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匠人”。邀请“匠人”走进思政课堂,不仅能为学生搭建起与“匠人”对话的桥梁,更能使学生深入了解与学习“匠人”身上具备的优秀品质,如精益求精、敬业奉献、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职业素养以及淡泊名利、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从而让“工匠精神”成为新时代技能型人才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基金项目: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都市工匠文化研究中心2020年度课题“‘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匠精神融入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项目编号:2020ZC23)】

参考文献

[1]张德虎.“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科类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5):37-41.

[2]陈晓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07):218-219.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中国制造2025工匠精神
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探析
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抗战教育的思考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