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普通高校体育课选项教学中体育核心素养的现状研究*

2021-06-07 01:29
运动精品 2021年2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品德选项

李 响

(宿迁学院体育部,江苏 宿迁 223800)

高校体育选项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发挥学生特长、培育学生个性、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手段。目前,普通高校学生因面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考研、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而大幅减少甚至放弃了体育运动,导致体质下降。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实施体育核心素养教学,在加强学生与人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全面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发挥着良好的作用。

关于核心素养的认识见仁见智,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核心素养进行了探讨。吴向宁在《体育核心素养:高职院校的现实缺失与解读拓新》中指出:体育核心素养包括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行为、体育品德和体育娱乐;在高职院校中体育核心素养长期处于现实缺失的状态,而且没有意识和感悟到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理念是解决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现实突出问题的重要路径和关键策略,为此,唤醒高职院校的体育核心素养意识;通过体育核心素养来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进行深层次的诠释;高职院校的体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和领悟体育核心素养的地位与作用;消除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核心素养的误解与错觉。俞福丽在《体育核心素养发展中体育课堂教学作用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体育课堂教学对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影响。提出应从重视体育课堂教学中运动能力的获得、健康行为的养成、体育品德的习得等几个方面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蔡清田在《论核心素养的评价》中指出,核心素养之评价可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与日常经验或问题,有效利用资源,丰富“真实评价”工具类型,灵活运用测验、观察、问答及面谈、档案袋等多元工具,兼顾整体性和连续性,尤其应重视核心素养运用于实际生活之检核,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形或运用之成效,并进行有效评估与回馈。

已有的研究成果虽然从多方面多层次对体育核心素养进行了深刻地探讨,但对于体育选项课中如何设计教学内容、确定哪些教学目标、如何运用教学组织实现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等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为此,本课题以苏北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普通高校实施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前后的课堂教学实践,分析验证其合理性、有效性,为进一步完善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体育核心素养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苏北5所普通高校大一、大二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专家访谈法

走访长期从事学校体育教育的专家教授,就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进行了访谈,并对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构想以及模式的构建进行了咨询。

1.2.2 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回收1446份,回收率为96.40%,其中有效问卷1338份,有效率为92.53%。其中,男生544人,占40.66%;女生794人,占59.34%。大一学生711人,占53.14%;大二学生627人,占46.86%。本次调查的5所苏北普通高校中,有综合类高校2所,理工类高校1所,师范类高校1所,医药类高校1所。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对所需数据进行编码、录入,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苏北普通高校体育课选项教学中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总体情况

调查显示,苏北普通高校体育课选项教学中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总体认同率为93.63%,认同程度较高。从性别因素来看,P>0.05,无显著性差异;从年级因素来看,P>0.05,无显著性差异;单纯从地域因素或高校类型因素来看,P>0.05,无显著性差异;但从开展项目来看,P<0.05,有显著性差异。根据认同程度的高低对开展项目进行聚类分析发现,认同程度“高”的项目有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认同程度“中等”的有排球、毽球、健美操、瑜伽;认同程度“低”的有太极、散手、越野行走、跆拳道。各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P<0.01,差异非常显著,说明聚类分析合理有效。这可能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前期基础以及项目的普及情况有关,也可能与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关。

2.2 苏北普通高校体育课选项教学中体育核心素养的运动能力情况

所谓运动能力,是指体能练习和体育运动基本技战术等多方面身体活动的综合表现,包括对体育基本技战术、体育运动理论知识和体育比赛的理解以及体能健康情况等。运动技能是运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动能力的关键要素。运动技能即“动作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普通高校选项课教学中把运动技能培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运动技能既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也是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衡量指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某项体育技能水平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运动技能水平“一般”的学生有1066人,占79.67%;认为自己运动技能水平“很好”的只有177人,占13.30%(见表1)。可见,调查群体总体处于一般体育运动技能水平,同时也反映出调查群体运动技能的前期(中小学阶段)储备不足。选择选项课的原因调查显示(见表2),68.14%的学生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项目的;24.64%的学生是基于自己有一定的基础和特长而选择的,两者之和超过了90%,这进一步验证了调查群体运动技能的前期储备不足。依据运动生理学有关运动技能形成的观点可知,运动技能的掌握和熟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由于受运动时间、参与次数、练习密度、练习场地等因素的影响,单纯依赖大学体育选项课教学很难实现达到培养学生熟练和巩固运动技能这一体育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因而,通过高校体育课选项教学来规范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学生的课后体育参与,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表1 某项体育技能水平的自我评价

表2 选择选项课的原因调查

除了运动技能的练习,运动知识也是运动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运动知识的丰富性与深刻性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运动文化内涵的理解是否透彻。调查显示,83.70%的学生认识到了解和掌握所选项目理论知识对提高运动能力的重要性(见表3)。可见,调查群体对运动项目理论知识非常重视,这既与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中理论知识的教学安排有关,也与大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有关。

表3 学生对所选项目重要性认知

2.3 苏北普通高校体育课选项教学中体育核心素养的健康行为情况

学生的健康行为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生理健康是学生健康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身体强壮、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等;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的内在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对体育运动的心理承受力和情绪控制。学生健康行为的产生和保持,离不开对体育运动心理满意度、幸福感等情感因素的驱动。

表4 学生对学校开设的体育选项课的满意度

表5 学生在体育选项课中是否获得身心愉悦感

表6 学生对体育选项课的喜爱程度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学校开设的体育选项课的满意度较高,表示“满意”的学生占64.39%;表示“比较满意满意”的占34.03%,两者之和超过98%(见表4),这说明苏北普通高校学生对学校开设的体育选项课总体较为满意。学生在体育选项课中获得身心愉悦感较高,认同率达95.31%(见表5)。另外,学生对体育选项课的喜爱程度的调查显示,只有1.05%的学生表示不喜欢(见表6)。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学生对学校开设体育选项课的满意度上,还是学生在体育选项课中获得身心愉悦感上,或是从学生对体育选项课的喜爱程度上,学生的认同程度都较高,这为在普通高校体育课选项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健康行为提供了内在驱动力。

体育行为的产生与保持,除了受满意度、身心愉悦感、体育意识(见表7)等内在的心理因素影响之外,还受场地器械、天气、自由支配时间等因素的制约。普通高校大一、大二学生由于面临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繁重的学业任务,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不多。调查发现,每周参加体育锻炼1-2次的学生占60.54%;3次以上的占38.86%;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占0.6%。可见,苏北普通高校大部分学生每周锻炼1-2次,不锻炼者极少。

表7 学生对体育意识的认知情况

2.4 苏北普通高校体育课选项教学中体育核心素养的体育品德情况

体育品德是体育运动中应对遵循的行为规范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其内容主要包括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自尊自强的心理状况、克服内外困难的能力、挑战和追求卓越的态度和精神等。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体育品德的概念及内容“非常了解”的占0.97%;“一般了解”的占77.50%;“不了解”的占21.52%。调查还发现,有较多学生不了解体育品德的概念及内容,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品德概念和内容仅仅是遵守比赛规则、尊重对手,以及了解体育礼仪和体育精神等;对体育品德的概念与内容认识比较全面的学生较少(见表8、表9)。

表8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否遵守体育规则

表9 学生对体育礼仪和体育精神了解情况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体育选项课教学中的体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苏北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中,学生对体育核心素养总体认同度较高;除了项目类型对选项课体育核心素养有显著影响外,学生性别、年级、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不明显;学生选择体育选项课总体上是基于兴趣爱好和特长,但仍然存在前期技能准备不足的情况;学生对学校开设的体育选项课满意度较高,喜欢选项课教学,但课余体育锻炼参与频率不高;学生对体育品德的理解不够全面。

3.2 建议

应加强学生中小学阶段的体育核心素养教育。高校应建立健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鼓励制度,提高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教师在提高自身体育核心素养同时,做到课内外相结合,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提供技术指导;有针对性地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强化学生体育品德、体育规则、运动项目礼仪等方面的教育。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品德选项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我省近两年普通高校专升本选拔考试第一批招生院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对比
我省近两年普通高校专升本选拔考试第二批招生院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对比
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生体格检查表
好学者贤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