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引领:教育类期刊出版的框架与路径

2021-06-08 00:20王中男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价值引领专业素养人文素养

王中男

摘要: “价值引领”是教育类期刊出版的应然指向。围绕这一价值旨趣,文章逐一呈现引领框架及引领路径。对于“教育类期刊出版应该指向怎样的价值观念”这一问题,教育类期刊出版应遵循的引领框架是宏观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微观层面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于“教育类期刊出版如何实现价值引领”这一问题,在“主体引领”方面,编辑应兼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在“客体引领”方面,期刊可以聚焦课程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

关键词: 价值引领;人文素养;专业素养;课程理论研究;教学实践探索

教育类期刊出版应指向价值引领。在当前特殊时期,立足“出版”视域来审视,出版业界的教育类期刊承载着“价值引领”的重要责任,“价值引领”亦是教育类期刊出版的应然指向。为了避免重大问题所引发的严重后果,就出版业界而言,教育类期刊应该通过宣传正确的思想,传播正确的言论,刊发科学的文献,使得读者获得正向的价值引领,能够在诸多问题上秉持理性的观点,在海量信息中拥有辨识的能力。总而言之,“价值引领”是教育类期刊出版的责任与义务。

一、引领框架:教育类期刊出版应引领的价值观念

教育类期刊出版应该引领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呢?笔者认为,其应引导的价值观念包括宏观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微观层面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1.宏观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就宏观层面而言,教育类期刊出版应该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1 故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2.微观层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就微观层面而言,教育类期刊出版应该引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这是因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是落实党的十八大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亦是顺应“核心素养”时代这一国际潮流的必然选择。“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之间有着内在关联:为贯彻执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2016年3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出炉,该稿提出九大素养1;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框架)》颁布,并提出六大素养;由此可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因素。

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框架)》中所提出的六大素养又是什么?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以及价值观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见图1)。2

需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仅是教育类期刊出版应该引领的价值观念,亦是教育类期刊出版应该遵循的价值原则。

二、如何实现价值引领:“主体”维度的审视

上述篇幅,笔者对教育类期刊出版“为什么要指向价值引领”以及“应指向于怎样的价值引领”,予以论证和回应。那么,教育类期刊出版“应该如何实现价值引领”?如下篇幅将遵循“主体-客体”的分析逻辑,逐一阐述。

笔者认为,从“主体”维度来审视,期刊编辑应该兼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

1.人文素养

(1)什么是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内化成的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为人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质、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等丰富的精神世界”。1 可见,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知识以及由此凝练而成的人文精神。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期刊编辑应该具备的人文知识,主要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聚焦于人文学科如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以及社会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文艺学、史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故而,笔者认为,教育类期刊编辑应该具备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学等基本领域的学科基础知识,并基于此形成人文素养。

(2)为什么要具有人文素养

这是因为,当前的诸多论题是跨领域、交叉学科的,为了更好地审视这些跨学科研究成果,期刊编辑应该具有复杂性视角,成为复合型人才。如此,在对跨学科研究成果进行审视时,既能够发现其独特的闪光之处,亦能够提出专业的跨学科的编辑意见。

(3)如何具有人文素养

笔者认为,其基本路径包括“个体”层面的自我学习,以及“他者”层面的交流探究。

其一,个体层面的自我学习。期刊编辑可基于兴趣,选择人文社科领域的若干学科进行学习。学习的基本方式,就横向层面而言,建议以阅读该学科的经典专著为主;就纵向层面而言,建议遵循“由古至今”的时间顺序,通过阅读经典专著来把握学科演进的历史脉络,从而通过“纵横交错”的学习方式,不断实现人文素养的凝练。

其二,他者层面的交流探究。期刊编辑还可以通过“与他者对话”的方式,实现人文素养的养成。这一“他者”,既可以指向于“虚拟”的他者,如经典专著的作者;又可以指向于“实体”的他者,如与某一个体就经典专著中的某一论题加以探讨,展开交流。如此,通过与“一虚一实”的“他者”的交流探究,期刊编辑亦可以实现人文素养的养成。

2.专业素养

(1)什么是专业素养

这特指教育学专业素养。它的养成,需要扎根于教育学领域四大方向的专业知识之中。这四大方向特指: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亦即,教育类期刊编辑应该兼具这四大方向的教育学领域及其学科专业知识。

(2)为什么要具有专业素养

这是因为,这四方向知识“四位一体”,均是教育类期刊编辑应该具备的基础类专业知识。具体而言:从“理论”视角来看,教育类期刊编辑应该学习教育学原理;从“实践”视角来看,教育类期刊编辑应该学习课程与教学论;从“纵向”维度来看,教育类期刊编辑应该学习教育史;从“横向”维度来看,教育类期刊编辑应该学习比较教育学。通过理论与实践以及纵向与横向的学习,能够打造出扎实的教育学学科功底,以及完备的教育学学科知识。

(3)如何具有专业素养

笔者认为,专业素养的形成建基于专业知识,故而,教育类期刊编辑具备专业素养的基本路径是,学习和运用“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这四方向教育学专业基础知识。

那么进一步分层次追问:其一,如何学习这四方向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基本方式如前所述,依然是“个体”层面的自我学习以及“他者”层面的交流探究,在此不做赘述。其二,如何运用这四方向专业基础知识?在系统学习这四方向专业基础知识并掌握之后,教育学的知识体系就已然建立,扎实的知识功底亦已然形成。如此,“学以致用”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

三、如何实现价值引领:“客体”维度的审视

笔者认为,从“客体”维度来审视,教育类期刊出版可以聚焦于课程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研究。

1.课程角度:课程理论研究

(1)为什么要聚焦于课程理论研究

这是因为:其一,课程理论能够指导教学实践。从静态的学理角度来分析,课程包括教学,教学隶属于课程,这是“大课程观”的核心内容。从动态的现实角度来分析,理论虽然来源于实践,但是凝练后的理论却能够引领丰富的实践,这是理论本身的属性决定的。其二,课程理论研究成果能够丰富课程理论体系。诸多兼具学术价值和研究深度的课程理论研究成果,不仅打造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亦能够在课程理论研究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2)课程理论研究的分析框架

笔者认为,应遵循课程分析框架。经典的课程分析框架有两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前者属于静态意义上的课程分析框架,后者属于动态意义上的课程分析框架。鉴于当前教育界处于特殊时期,解决现实问题才是当务之急,故而笔者建议,课程理论研究应遵循后者。

(3)基于分析框架的操作路径

笔者建议,可将课程专业论题置于课程分析框架的维度要素中。比如:在“课程决策”维度,可以围绕“停课不停学”这一主题,加以理论层面的价值论证与实践层面的路径探索;在“课程设计”维度,可以围绕“主题”加以设计,亦可以围绕“单元”加以设计;在“课程实施”维度,可以探讨“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亦可以探讨“家庭”层面的课程实施;在“课程评价”层面,可以围绕宏观意义上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加以研究,亦可以聚焦微观意义上的“学科核心素养”深入探究。需要指出,专业论题应该置于分析框架中加以探讨,上述基于课程四大维度的论题选择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2.教学角度:教学实践探索

(1)为什么要聚焦于教学实践探索

这是因为:其一,教学实践探索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理论固然能够指导实践,然而诸多理论之于实践的指导是间接意义上的,亦即,这其中的“指导”更多是一种“指引”,而非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但是教学实践探索与之不同,首先,教学实践探索的目的指向于解决现实问题;其次,教学实践探索成果因为形成于教学实践,故而其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其二,实践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课程理论研究。如前所述,课程包含教学,教学隶属于课程。无论遵循静态意义上的课程分析框架,还是动态意义上的课程分析框架,教学均是课程实施的主体部分。故而,反向推理,教学实践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课程理论研究,尤其是课程实施这一层面的课程理论研究。

(2)教学实践探索的分析框架

笔者认为,可以遵循教学分析框架。众所周知,“教学”可分为“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故而,此处言及的教学分析框架即“教师之教学、学生之学习”。其一,“教师之教学”维度可以细分为“教什么”以及“怎么教”,分别对应的专业论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其二,“学生之学习”维度可以细分为“学什么”以及“怎么学”,分别对应的专业论题是“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3)基于分析框架的操作路径

笔者建议,可将教学专业论题置于教学分析框架的细分维度。其一,在“教师教学”之“教什么”维度,可以探讨常规教学,亦可以围绕主题教学进行探讨;在“教师教学”之“怎么教”维度,可以围绕“线上教学”加以理论分析抑或实践探索。其二,在“学生学习”之“学什么”维度,可以探讨常规学习,亦可以围绕主题学习进行探讨;在“学生学习”之“怎么学”维度,可以探讨线上的学习方式,亦可以探讨线下的学习方式。

需要指出,课程角度的课程理论研究以及教学角度的教学实践探索,仅仅是探索教育类期刊出版之价值引领的一种路径思考。当然还存在着诸多其他角度的引领路径,比如外在角度的“教育技术”以及内在角度的“教育心理”,同样是一种价值引领的操作路径。就前者而言,我们可以探討教育技术的两大核心——“教学设计技术”与“课程开发技术”。就后者而言,我们可以探讨教育心理领域的一个重要板块——“学习品质”。继而言之,我们既可以探讨作为“核心”的“价值认同”,又可以探讨作为“内驱”的“自律学习”,以及作为“外显”的“学习行动”,等等。当然,上述“其他”角度的价值引领路径,对于教育类期刊出版的价值引领而言,依然仅供参考。

猜你喜欢
价值引领专业素养人文素养
论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当下如何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