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学红色文化教育的现状与路径

2021-06-08 00:26周泽龙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学教育实现路径红色文化

周泽龙

摘  要: 红色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中学生的知识拓展、品德养成、理想坚定和价值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学教育中的红色文化是零星体现、点状分布,尚未形成体系化、系统化的做法。我们要立体推进课程育人,开发红色文化系列课程;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搭建活动育人平台;要精心组织,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实践和思考,构筑实践育人桥梁。要将红色文化教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勇担使命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 红色文化;中学教育;实现路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红色文化教育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不谋而合,契合了中学阶段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是新时代中学教育必须关注的重要资源。它对中学生完整地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中华民族的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具有重要的警醒和教育作用。红色文化所蕴含的“舍小家、为大家”以及舍生取义等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根同源,有助于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红色文化涵盖的价值导向、党史资源、道德素养等与中学教育的目标同向同行,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历史感悟;红色文化体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格,有助于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深化价值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1,明确了红色文化要融入青少年的发展成长过程,奠定了红色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红色文化的含义以及上海的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所在是具有红色基因,它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孕育而成的,其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内含着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含革命文献、文学作品、战争遗址、领袖旧居、纪念地等具体的可供学习、瞻仰的实物资源,是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传播载体和物质外壳;无形资源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开展爱国复兴运动中凝结的革命精神、优良传统、红色基因等抽象的精神资源,是红色文化教育的灵魂和核心。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伟大斗争的历史起点。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在上海召开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上海可以称为中国红色文化资源的源头。上海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留下了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址,其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呈现出分布广、数量多、种类全的特点:

其一,“分布广”体现在上海市16个区都有红色文化资源和特色活动。比如虹口区打造北外滩红色文化之旅精品活动;静安区通过“一部手机游静安”,实现了全区99处革命遗迹全覆盖;虹口区将红色文化与70路公交车结合打造移动的红色学习课堂;宝山区推出首条红色文化修身路线等。

其二,“数量多”体现在上海的红色革命文化旧址、遗址仍在持续的丰富和完善中。2009年,上海确认了革命遗址456处,遗迹总数657处;2018年,《上海红色文化地图》以党史研究和文物保护相关资料为依据,汇聚出387处红色文化资源;2020年,苏智良教授团队历时10年撰写著作《初心之地——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全纪录》,展现出上海红色历史的立体图景,将上海红色文化革命旧址、遗址增加到了1000处。

其三,“种类全”体现在上海的红色文化资源形式多样。其红色物质资源有中共中央当年在上海的机关旧址,有上海地区中共基层组织和秘密联络点的旧址、遗址,有文化名人的旧居、故居,还有与革命相关的报社、书店、出版社遗址等;其红色精神资源由张志丹教授将其凝练为“渔阳里精神”,并概括为“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报国为民的奉献精神”。1 “渔阳里精神”展现出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为国家、民族艰苦探索的历程,是对中国传统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升华。

二、红色文化融入中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红色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多聚焦在大学,在中学教育方面相关的探讨和思考相对还不够丰富。为了更好地了解红色文化在融入中学教育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查阅了相关文献資料,并调研了上海市部分中学的教师,这些教师的任教科目为政治、语文和历史等。调研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情况、教师对红色文化融入中学的认同情况以及红色文化在中学教育中的具体表现等方面。

1.学生对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认识还不全面,知晓度存在差异

上海的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既有形式多样的革命历史纪念馆、文化遗址、文人旧居等物质资源,还有体现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创新改革的精神资源。但学生对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还不充分,认识还不全面。有学者进行过调研,发现超过60%的初高中学生知晓中共“一大”会址、龙华烈士陵园等场所;20%—30%的学生知晓中共四大纪念馆、茂名路毛泽东旧居等;而仅有10%左右的学生知晓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或者革命活动地点,如《新青年》编辑部所在地老渔阳里2号、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等。2 实际上,“渔阳里”在中共党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的诞生地,是中共“一大”筹备之处,是许多重要历史人物的聚合点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地3,所体现出的“渔阳里精神”更是对建党精神的凝练与总结。虽然学生对上海市红色文化资源的知晓程度呈现出差异性,但红色文化资源的影响和作用是明显的,超过90%的学生表示,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到革命历史,并且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怀,仅3.3%的学生认为没有收获。4

2.教师认为在中学阶段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是必要的,但缺乏系统性

调研发现,教师一致认为在中学阶段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是必要的,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学生的品格养成、道德素养和价值观树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尤其是在当代社会,上海学生的成长背景普遍比较优越,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当年的历史文化背景,学习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更好地感受到科技的进步和上海的发展,对他们的成长成才是有帮助的。另外,教师对于在课堂中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态度也是积极的,但由于中学阶段课时有限,学业繁重,难以对学生开展深入的、系统的红色文化教育。

虽然学生和教师都认同上海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也可以说出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中的一些著名场所,如中共一大会址、龙华烈士陵园等,但总体而言师生对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类型、分布等认识还不全面,缺乏系统的了解和更深层次的把握,尤其是对学界关于红色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还不够关注。比如,是否知道目前上海的红色革命文化旧址、遗址已经增加到了1000处,以及“渔阳里精神”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不知道、不清楚”。

3.红色文化在中学教育中零星体现、点状分布,但尚未形成燎原之势

在课堂教学方面,目前使用的统编版教材中,初中《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系列必修课以及语文教材中的红色经典、革命文化选篇,其本身就涵盖了红色文化内容,这些是教师的教学内容。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出版的《上海乡土历史(试用本)》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上海的城市发展,该教材第四专题、第五专题、第八专题专门介绍了上海是近代文化的发源地、中国革命的基地和文化名人故居所在地,在“数据与资料”目录栏还有“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历史大事记”等专章介绍上海的红色文化史料,但限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原因,一些学校并未将此教材纳入中学教学之中。

在校园活动方面,学校会结合重大节庆日、主题教育等开展诸如“庆国庆,缅怀先烈”的红色文化活动,进行班级板报的设计或者楼道文化的布置等,或者组织学生开展以红色文化教育为主题的演讲、征文、红歌、红舞等活动,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但并未形成围绕红色文化相关主题而开展的系统性安排与设计。

在校外参观方面,学校会组织学生去上海的博物馆、纪念馆或红色旅游景点参观,或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还会组织“研学”“游学”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加深对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的感悟与理解。

可以说目前上海的中学已经有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但尚未体系化、系统化。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学的课程教学体系中没有系统的红色文化理论支撑,难以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从而削弱了红色文化的价值与作用。教师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上完规定的课程,本身就时间紧任务重,而想要系统讲述上海红色文化资源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知识积累,这对教师提出了挑战,而且势必占用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进度。教师往往只能碎片式地在课堂教学或者任务群教学中延展红色文化,或者进行红色资源介绍,难成体系。

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学开展的校园文化布置或者实践活动缺乏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和周密部署。比如学校都有组织开展对上海红色文化场馆的参观考察活动,但有的考察活动限于表面,缺乏合理、细致的规划。有调研显示,学生认为“这些活动就是为了游玩,感觉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有将近一半学生认为学校组织的红色文化活动没有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也没有丰富自我”。1 调研的结果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至少侧面反映出学校在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教育效果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上海红色文化系统性融入中学教育的路径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為进一步巩固教育成效,夯实红色文化底蕴,我们要探索红色文化系统性融入中学教育的现实路径,让中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自觉承担起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笔者认为,中学的红色文化教育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

1.课程育人是中学生红色价值观养成的主要途径

课堂教学是中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主渠道、主阵地,是中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塑造道德品质、弘扬民族精神和认同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我们要以课程为主要抓手,将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1)立体推进红色教育,使红色文化融入不同类型课程

鼓励教师在基础型课程中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红色文化元素。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红色经典选篇中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生活方式的介绍,尤其是要解决“时代久远”而带来的学生因没见过或不了解而产生的问题;在历史、地理教学中可以将上海的乡土历史和革命历程充实到课堂中去;道德与法治和思政教学中以音频、视频或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民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将红色精神所蕴含的教育因素融入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努力做到课堂导入环节精妙设计,课堂教学环节精选案例,总结思考环节升华情感。在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中将红色文化作为专题教学内容,科学谋划,精心设置,由浅入深,柔性互动,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编写红色校本课程,把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纳入其中,增强系统性和理论性,呈现红色文化育人的立体效果。

(2)运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开发红色文化系列课程

鼓励学校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所在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名人故事,充分运用当地的红色资源和红色品牌活动,同时要抓住上海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契机,加强与所在区、高校的联动,坚持课堂与社会的长期有效联接,开发红色文化系列课程,扩大红色教育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朴素感情,增强红色意识。例如,上海市奉贤区曙光中学在李主一革命先烈精神的感召下,秉承“布置烘炉铸少年”的办学理念,以“红色精神培育”为特色项目,与华东师范大学等学校合作,成立红色精神培育联盟校,将红色育人元素渗透在课程建设和校园环境的各个方面,农耕基地、特色专题教室、红色景观、旗帜课程体系的建立等充满了生机活力和革命气息,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曙光中学的做法为其他学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学习和参考的案例。

2.活动育人是中学生红色文化熏陶的必要环节

校园活动和氛围是学校人文精神的具体展现,可以感染和影响中学生的成长成才,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熏陶。

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学校的红色历史资源,带领学生走近历史,缅怀先烈。徐汇中学的校史馆里就珍藏着《徐汇中学第九十九届高中毕业纪念刊》,里面记载了当时的校友胡聿章填写的个人档案,他当年来不及领取高中毕业证书就参与到革命斗争中,后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其毕业证书被同班同学保管了近60年,这样的人物事迹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同龄人对理想和真理的执着,很能打动学生。

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生动活泼的红色文化资源,构筑中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比如上海的中学正在开展的“四史”教育活动,教师可以从中启发学生思考与上海历史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如解放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上海自贸区建设等,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板报设计、社团活动等方式进行宣传,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内容。

此外,学校还可以结合重大纪念日和时政热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2020年恰逢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学校可以邀请抗美援朝老战士走进中学课堂,为学生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弘扬革命精神。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从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引导学生了解红色经典,认识红色文化,认同红色精神。

3.实践育人是中学生红色基因培育的重要抓手

实践育人是加强中学生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是学校教育的价值导向。新时代的学生更愿意走出校园去接触社会,要将红色文化和上海的教育发展、城市变迁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红色文化置于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格局和视野中去理解和探索。将学生的情感认同转化为实践行动,形成行为习惯,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019年由上海市教委牵头出台的《上海市初中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工作实施办法》明确要求每位初中学生在初中阶段至少有1次进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学习的经历。上海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有11家1,區县一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180多处。2 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是中学生品德养成和价值树立的生动教材。

目前上海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中学生的课外实践提供了更宽广的范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媒体资源的运用,上海的红色文化场馆等也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形式,而是通过图像、音视频、交互式体验等多种方式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到三维开展红色教育。比如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提供了一种“战争还原”游戏,适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行为特点,学生可以在游戏体验中增强感受,体会“军民一家亲”,体会当时是如何配合,共同抗战的。同时为了使课外实践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学校可以精心筹划、选定主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参观,注重参观过程的体验以及事后的反馈和评价。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开展的行走课堂活动,选定龙华烈士陵园,以任务单的形式开启“初心之旅”,设计“认识英雄”“走近英雄”“铭记英雄”和“缅怀英雄”四个版块让学生亲身参与,模拟革命先烈进行搜集情报等活动,学生感受到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上海市高境第一中学精心设置了“行走宝山”系列活动,策划了“让历史讲话,用史实发言”的主题活动。3 教师让学生分组带着问题走进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主动参与史料的搜集和整理过程,最终形成研究报告。在参观和搜集史料的过程中学生增进了历史认同,培养了实践能力,涵养了家国情怀,这些做法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实践经验。

红色文化资源不可再生,红色文化中蕴涵的红色精神是中国人民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教育工作者要让红色之根在学生心中成长发芽,将红色文化中的好习惯、好品德代代传承。要探索红色文化教育系统融入中学的方法,让零星的、片段性的学校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要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打造红色文化体系,引导学生学习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

猜你喜欢
中学教育实现路径红色文化
试论美德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应有之义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