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在人机交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2021-06-08 11:58林亚娜商庆彬
计算机时代 2021年1期
关键词:人机交互对分课堂

林亚娜 商庆彬

摘  要: 人机交互设计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涵盖领域众多,采用传统授课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授课效果不理想。对分课堂的授课方式将传统的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通过先讲授,再布置作业,最后展开隔堂讨论,进而达到内化吸收、巩固知识的效果。对分课堂可逐步改善人机交互设计课程中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增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信心,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关键词: 人机交互; 对分课堂; 内化吸收; 隔堂讨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21)01-96-03

Application of PAD classroom in th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Design" course

Lin Yana1, Shang Qingbin2

(1.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College, F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 Fuzhou, Fujian 350506, China;

2. School of Navigation, Fujian Chuanzheng Communications College)

Abstract: Th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Design" course involves a wide range of knowledge covering multiple fields, 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cannot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which leads to the unsatisfactory teaching effect. The PA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combines traditional lectures with classroom discussions. It divides the class time in two, by giving lectures first, then assigning homework, and finally conducting discussion in another class, it can achieve the effect of internalizing, absorbing and consolidating knowledge. The application of PAD classroom can gradually get rid of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Design"course. It stimulates students' motivation to learn independently, and enhance the desire and confidence of students to explore new knowledge, finally achieve the goal of teaching students to learn independently.

Key words: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PAD class; internalization and absorption; discussion in another class

0 引言

人機交互设计课程国内最早开设在研究生专业中,随着近些年交互技术的发展,交互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国内一些本科高校也逐步开设交互设计类的课程,山东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人机交互课程的高校之一,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机交互技术也已经引起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成为21世纪信息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1]。

人机交互课程涉及的学科多,涉及的知识面广,学科交叉的知识点对于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理解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在传统授课模式中,整个学习过程由教师主导,详细讲解,这对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接受都是一种考验[2]。本文提出将对分课堂的授课形式应用于人机交互设计课程中,可根据课程特点设计授课重心,有效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同时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内化吸收的动力。

1 对分课堂教学法

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最初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于2013年首次提出,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将传统教学形式中的授课时间分出一半,让学生以讨论的形式开展交互式学习[3]。对分课堂将授课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简称为PAD课堂。通过PAD课堂的三个环节可以看出,对分课堂是先讲授,再通过完成作业的形式自学吸收,最后进行小组讨论,提倡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4]。这样的环节设置可以给学生指明每次的学习方向,而不是漫无目的地自学和搜集资料。对教师而言,在设计对分课堂讨论环节的时候,需要更多地去思考如何设计课后作业,能够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之后有发挥思考的空间,同时也需要更多地考虑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把控讨论过程。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将从知识的“接受者”逐渐转变为知识的“发现者”和“交流者”[5]  ,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种师生关系的转变也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

2 对分课堂在人机交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对分课堂是一种创新的授课形式,如果想让对分课堂这种授课形式发挥最好的效果,就要针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同时需要教师在课堂环节设计、课堂作业布置以及课堂讨论方面做更多的把控。下面从教学组织安排、授课内容优化、对分课堂设计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在人机交互设计课程中应用对分课堂。

2.1 教学组织安排

本校人机交互设计课程在本科软件工程专业第六学期开设,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编程技术以及掌握了基本前端页面实现方法之后开设该课程是比较合适的,学生在前五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知识,可以更好地将人机交互设计课程中学习的原理进行实践。本课程共48课时,其中有16课时的上机实验课,可安排学生将设计原理与现实的系统界面设计相结合。在理论课时中安排1/3到1/2的时间给学生进行隔堂讨论,为对分课堂的开展提供了课时的保障。

在成绩分配方面,强化了对分课堂应用的分数分配,针对学生课上发言、讨论均给予一定的分数奖励。人机交互设计课程为考查课,课程成绩由考勤、作业、讨论构成,分别占比为20%、40%、40%。初步设计为四次作业,对应四次讨论,每次作业与讨论各10分。为了给对分课堂中的内化过程和讨论过程提供一定的质量保证,在平时成绩中加大了讨论得分占比,每次小组讨论后会提交讨论情况记录,并选两到三组做讨论情况总结,结合每个小组成员的讨论情况,给出个人讨论得分,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想法。

2.2 授课内容优化

针对人机交互设计课程知识面广、涉及领域多、单纯讲授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新技术变化快等特点,在人机交互技术、设备两个章节,教师准备了能够体现新技术、新型设备应用的相关视频材料,在授课过程中先讲解技术、设备的基本知识,再引导学生联想到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最后播放该技术或设备应用的视频资源,能够吸引学生兴趣,同时课堂上引入了一些交互设备的展示,比如VR眼镜、手势交互设备等,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体验技术设备的运用,课后布置开放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自行选择书中介绍的一项交互技术、设备进行调研,最后形成调研报告,完成了学生内化吸收的过程。在下次课中安排选择相同调研技术的同学组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并进行汇报总结。这种授课安排将选择权交给学生,在教师讲授基本知识后,由学生自主选择想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为学生打好科研基础,最后,通过提交报告形式培养文档攥写能力。

2.3 对分课堂设计

对分课堂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内化吸收、分组讨论几个阶段设计课堂教学,这种形式不同于传统授课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设计好各个环节的关键点,在上课前让学生清晰明确本节课要进行的环节,提前准备好相关内容,上课不再以教师为主,在课前,需要学生和教师均做出充分的准备,课程方可顺利开展。传统教学形式与对分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和学生需要做的工作对比如表1、表2所示。

通过表1、表2可见,使用对分课堂形式授课,虽然教师上课讲授的时间少了,看似备课工作量有所下降,但实际上,教师需要根据对分课堂讲授、内化吸收、隔堂讨论的模式,更有针对性的准备授课资源。对分课堂授课形式与传统授课形式相比,教师与学生的工作量虽然没有明显增加或减少,但是工作内容重点却有所转变,比如在教师准备授课材料时,传统授课形式需要准备二课时/次的材料,而对分课堂只需准备一课时/次即可,但对分课堂需要教师额外为学生的讨论环节做更多的准备工作。在准备作业过程中,传统授课往往以书本课后作业为主,而对分课堂需要教师在每节课或每两节课要提前设计出作业,作业题目要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要先收集学生作业,先全面概括地看一遍学生作业,也可以抽取优、良、中、差等几种典型作业查看,以便了解班级同学掌握情况,充分预估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讨论并不是单纯的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充分且高效的讨论环节需要教师对讨论情况以及时间安排进行把控。讨论最后要确保有总结的环节,形成整个课堂讲授闭环。

在课堂评价方面,利用一些在线教学工具让学生参与进来,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反馈给学生,也可快速收集学生对教师、对课堂授课方式的评价。同时,学生之间也可开展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等评价形式[7]。

3 结束语

本文初步提出了对分课堂授课形式在人机交互设计课程上的应用方法。对分课堂强调的是先讲授,再布置作业给学生自由思考时间,最后通过隔堂讨论的形式达到内化吸收的目的,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知识。人机交互设计课程结合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解决传统授课模式的一部分弊端,针对人机交互设计课程的困难点,也能够有对应的解决之道。但是这种授课形式需要学生教师高度配合,需要教师在逐年的授课过程中不断调整授课方法,设计出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好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在后续的课堂上还需要继续积累经验,后续会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线上工具等方式收集学生反馈的意见,更好地调整授课节奏,加强对分课堂各个环节的把控力度。

大学教育应以人为本,教学形式应该在充分调研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灵活应用,对分课堂在人机交互设计课程上的应用方法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后续会随着课堂应用情况,适时地调整授课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计算机软件行业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孟祥旭,李學庆,杨承磊,王璐.人机交互基础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曹华,苏曙光.Sandwich教学法在人机交互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教育,2014.16:112-114

[3]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4] 丁学娜.大学课程教学中对分课堂的学生适应性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8.6(5):106-117

[5] 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5):653-658

[6] 孙丽平,田爱香,贺民.“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在高校中的应用[J]

菏泽学院学报,2016.38(6):106-110

[7] 刘慧,王成武,蔡江东.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探索——以应用型高校钢结构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20.7:73-75

收稿日期:2020-08-05

基金项目:2019年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科技类)项目“基于人机交互技术的活页教材的研究与应用”(JAT191009)

作者简介:林亚娜(1985-),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软件测试、软件需求、人机交互设计。

通讯作者:商庆彬(1985-),男,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创业创新。

猜你喜欢
人机交互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外作业设置
某型柴油机虚拟维修系统研究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在《路基工程》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九江城市交通事故模拟系统设计
外国文学史课程的“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人机交互课程创新实验
多点噪声远程自动采集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