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化”探讨

2021-06-10 02:35蒙云龙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

【摘 要】本文分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因理念落后、师资薄弱、方法滞后等而面临隔绝化、碎片化、模糊化等问题,提出树立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的理念、完善技能考核和育人考评相统一的制度、形成普适原则和精准施策相统一的方法等路径,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发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彰显课程思政的功能。

【关键词】高校 课程思政 思政课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3-0092-03

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各类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教学是所有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虽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工具、评判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性,但是两者都具有以知化人、“立德树人”的功效。因此,应该利用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契合点,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凸显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思政价值和功能,推进高校各类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就是将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渗入和融入其他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形成高等教育课程立德育人功能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的思政格局,凸显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价值。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既能解决思政课程课时少、内容多、实践教学组织难度大等问题,又能提高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度,优化教学资源、节省教学时间、节约办学经费。本文探索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以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增强两者实践教学的黏合度和效果,形成全方位“立德树人”的格局。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隔绝化问题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是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在实践中体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的价值和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求知欲并且在实践中形成相应的岗位认知和要求,奠定职业道德的基础。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各类课程实践教学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在实际的实践教学中,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各类课程实践教学却相互隔绝,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能有效挖掘和利用学生的专业知识作为教学素材,思政课实践教学没能触及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陷入“自弹自唱”的窘境。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则局限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化,缺乏引导学生理解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的力量以及人们在追求知识历程中的人文精神,缺乏引导学生理解在知识技能化中应具备的约束意识和伦理意识,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思政价值和功能受到遮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隔绝化,致使思政课程和各类专业课程无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地发挥“立德树人”的功效。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碎片化问题

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成长,需要一个连贯性的培养机制作保障。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和各类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道德成长规律,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专业知识基础,设置渐次性、递进性、连续性的模式推进实践教学,从而确保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顺利进行和课程思政功能的彰显,贯通思政课程和各类专业课程的壁垒,丰富和拓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但是,在实际的实践教学中,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大多局限于思政课程的知识,引导学生将各类专业课程知识运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力度不足,致使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单薄、形式单一、效果不好,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守好责任田异化为只守责任田、管好一段渠异化为只管一段渠;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也仅停留在专业知识应用层面,忽视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道德成长规律,因此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仅仅提高了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操作水平,各类专业课程知识的发展以及在实践教學中所蕴含的真善美哲理未能得到重视和彰显,即各类专业课程知识的立德塑魂功效受遮蔽或者消解,整个大学阶段的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思政功能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致使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呈现碎片性和个体性状态,拧不成强劲的育人合力。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模糊化问题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该以多样化的实践方式和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促使大学生深化对思政课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让他们从多样化的实践方式和多元化的教学内容里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和价值潜力,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但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未必有如此清晰的认知,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要强化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成果,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而各类专业课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技能化,对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思政内涵和价值模糊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学工部门之事,认识不到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立德树人”旨趣和功能。因此,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工作中,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多采用“纯思政”方式,如阅读和观看红色经典、参观革命遗址、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等,此类“纯思政”的单一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不仅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兴趣,而且还会阻碍大学生接受和应用思政课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内容极为单一,实践教学成为课堂理论教学的翻版,其他专业课程知识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没有一席之地,比如在各类专业课程的工训课、实训课、见习课、实习课等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价值论等无法彰显,各类专业课程被排斥于思政课实践教学之外,课程思政被消解或者遮蔽。

二、成因分析

(一)理念落后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教师必须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才能真正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进行深入和系统的思考,做到既能授予学生知识,又能教学生如何做人。因此,不管是高校思政课程任课教师或是各类专业课程任课教师,都必须力求贯通思政课程和各类专业课程的契合点,做到既履行了“经师”之职,又履行了“人师”之责。实践教学是贯通思政课程和各类专业课程的最佳契合点,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就能将各类专业课程知识迁移和运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促进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协同发展。例如,在建筑类课程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人的能动性、质量互变规律的科学性;在新生军训中引导大学生理解军人保家卫国的艰辛和崇高,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专业见习和实习中引导学生形成职业道德意识,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部分高校教师认为,思想品德教育已有专门的教师、专门的部门、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专业课程教师只需完成知识的灌输即可。思政课教师则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能掺杂非思政课程元素,否则思政课实践教学就会异化为大杂烩而不伦不类,削弱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和育人功效。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选择实践教学素材时,潜意识地聚焦于“红色资料”,致使思政课实践教学素材缺乏丰富性和厚重感。

(二)师资薄弱

教师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主体,教师的学历、教学技能、知识结构、学术水平等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具有决定性影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从整体上就是要求所有实践教学活动都挖掘和彰显思政功能,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各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但是,从总体情况看,高校思政课教师师资力量难以满足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专职思政课教师的师生比与达标要求还存在差距、专职思政课教师中高学历高职称者甚少、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混杂,因此难以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高校各类专业课程教师因其专业背景所限,缺乏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因此,他们在进行专业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教学进程中,多数仅局限于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缺乏将专业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置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内进行思考,缺乏以各類专业课程知识作为引导大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知识基础的能力,大学生在专业见习和实习等实践中的思政教育难以实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因而遭到阻抗,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难以同向同行、协同发展。

(三)方法滞后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需要思政课教师将实践教学向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迁移,从而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延伸至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凸显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和导航功能。在高校,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都会涉及真理的认知、知识的运用、主体的立场、效果的评判等方面,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融入各类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但是,如何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则需要恰当的方法,否则就会南辕北辙或适得其反。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教学方法,才能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课程思政化”。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多数采用社会调查、观看红色经典资料、社团活动等方法,不可否认,这些方法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但是,从它们与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关系看,这些方法与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等难成一致;这些方法难以引领各类专业课程教师挖掘实践教学的思政价值和功能,难以让大学生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中体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因方法的缺乏而没能融入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中,课程思政的功效就无法彰显。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路径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实践教学会因课程研究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主体、教学客体、教学要求等因素的差异而存异。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和体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等内涵和意义,由此形成马克思主义立场。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作为引导大学生熟知和运用专业知识的教学环节,亦可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感悟到知识就是力量的真理,并在各类专业课程实践中了解该专业的杰出人物及其事迹,从而在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坚定追求知识和利用专业知识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发展的高尚情怀,从而实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目标。因此,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绝非单个教师的一人之力所能,而是应该由理念、制度、方法等路径相互融合促进。

(一)树立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的理念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并非将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工作负担和工作内容转嫁给各类专业课程教师,而是要丰富和升华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立德树人”功能。高校教师必须树立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的理念,切实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延伸化和拓展化,丰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绝不能关起门来搞思政、自弹自唱和自娱自乐,而是要积极采用各类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应用于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让大学生感知课程思政的魅力。各类专业课程教师务必摈弃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专门职责,如果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那必将是“耕了思政课的地而荒了自己的专业田”等错误理念,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丰富内涵,自觉将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统一在实践教学中,尽力在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阐述学科知识的发展脉络,引导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尽力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引导大学生形成不畏艰险、锐意进取、脚踏实地、奉献社会的高尚人格。因此,各类专业课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地阐述与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相关的英雄人物,如建筑类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可以讲述詹天佑、茅以升、梁思成等事迹,既拓展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范畴、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自信,又能催发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完善技能考核和育人考评相统一的制度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理解和运用政治理论的重要教学方式,是知行互化的关键环节,其最终旨趣就是促使大学生形成所预设的思想道德。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是专业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操作,旨在促使学生将知识技能化。由此就会形成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迥异的考核和考评制度。因此,要破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困境,就要建立健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技能化考核制度,驱使高校思政课教师充分利用各类专业课程的知识嵌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丰富和拓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因此就要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系统性备课、教案、教学、效果等考评和考核相统一的制度,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相关制度,驱使各类专业课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和知识伦理,增强大学生的人文意识和夯实他们的人文情怀基础,避免他们异化为知识的工具和技能的机器,引导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思政化,搭建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之思政化,彰显课程思政的功能。由此可见,建立、健全、完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技能考核、育人考评相结合的制度,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之各类专业课程化和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之思政化,从而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和专业课实践教学的趣味性和效果。

(三)形成普适原则和精准施策相统一的方法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从教学方法论层面,都必须遵循实践教学的普适性原则,将课堂教学的教学成果延伸至社会生活领域进行验证和发展,提升大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运用课堂习得知识分析和破解实践难题的能力。但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教学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阶级性较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更明显和更突出,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更多地侧重于本专业知识的检验和技能的操练。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绝不能以普适性原则取代具体的方法要求,必须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研究对象、教学内容、学科方法等精准施策,才能增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效果。如在医学类课程实践教学中,可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生命观和形成白求恩般的国际共产主義情怀;在涉海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可引导大学生认识“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和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化学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可引导大学生认知世界的多样性和变化性,认识到化学知识的正向使用和负向使用对人类的影响,树立科学的伦理意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必须立足大学生的专业背景,结合他们所学过的专业课程,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各类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则要将实践教学内容置于育人层面谋划,才能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大学生辨别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由此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发展。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化”涉及全校学生和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的属性、内容及研究规律,形成整体性、联动性和协调性的教学理念,以大思政理念统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形成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整体性和针对性相统一的方法体系,并且了解和把握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实施步骤、考核方式等与实践教学紧密相关的要素,摈弃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就是单纯的专业知识应用和技能操作的错误理念,牢记和践行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专业课程教学置于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新人的层面进行谋划,彰显课程思政的魅力和真理光芒,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大学生辨别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道德理念,以此促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各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共融互通,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注: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化研究与实践”(2020JGB272)

【作者简介】蒙云龙(1974— ),男,壮族,广西崇左人,法学博士,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思政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