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21-06-10 02:56彭定文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制新工科现代学徒制

【摘 要】本文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提出新工科人才规格定位,确立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和有效培养途径,论述共同招生、协同育人、共享资源、共建课程、共同评价、共用师资、共建育人平台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为高职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模式。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高职 新工科 人才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3-0133-03

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正式开启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战略转变。战略实施的关键是工科人才的培养,但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已经不能满足产业升级的需要,必须提升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规模和质量。

一、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

“新工科”就是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以及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运用新兴技术建设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形态,或者改造和升级一批传统工科,构筑具有跨界整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应用实践能力等特征的中国本土化新型工科。

新工科对人才的要求比传统工科对人才的要求更全面,规格更高。在专业知识方面,需要掌握多学科复合交叉理论以及相关前沿理论;在能力方面,包括在技术技能方面需要掌握解决工程技术复杂问题的技术技能,在社会能力方面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多专业团队协作能力、研究和创造能力;在综合素养方面,需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备爱国精神、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意识,具有全球视野和系统思维。总之,新工科人才就是掌握多专业复合知识和技术技能,兼具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多面技术能手。新工科人才的具体规格要求见表1。

在具体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中,应对产业的新工科人才需求开展调研分析,明确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对接。

二、现代学徒制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一项机制,是新时代我国教育行业和其他行业共同协作进行各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对学徒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培养的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

新工科人才是工科人才的一种新的类型,是适应产业革命、新技术研发和应用的跨学科、跨专业复合型人才。新工科人才的培养需要结合现代学徒制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现校企双主体,工学全交替,能够满足现代企业的个性化人才需求,同时传授技能与传承大国“工匠精神”,符合学校、企业、学徒三方的根本利益。现代学徒制可以有效地保障校企协同育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的理想模式,是培养高职新工科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通过合作协议的形式明确校企双方各自的权责,把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各项新工科人才培養机制列入校企合作协议,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共同招生机制

现代学徒制中的“学徒”拥有双重身份,即对学校而言是学生,对企业而言是学徒。学徒的招生根据企业招收岗位的实际需要确定专业范围和生源特点,最后经过校企双方共同组织选拔面试,确定名单后签订三方协议。学徒的生源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从学校的一年级或者二年级学生中选拔符合岗位培养要求的优秀学生,这类学徒文化基础较高、可塑性较强;第二种是从企业有经验的员工中挑选符合岗位需要的员工去进修学历,这类学徒技能基础扎实,但学习能力不够强;第三种是从企业招收的高中或者中职毕业生中选拔有意愿升学的人员进入学徒班,这类学徒各方面能力介于前两种学徒之间。

(二)协同育人机制

在校企协同培养新工科人才的过程中,会涉及跨专业跨系跨部门的协同。如智能制造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要求掌握机械、电气、电子信息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中,机械专业能力的培养,在学校是机械类专业团队负责,在企业是加工制造部门负责;电气专业能力的培养,在学校是电气专业团队负责,在企业是电气安装维护调试部门或者机电维修部门负责;而电子信息专业能力的培养,在学校是计算机软件专业团队负责,在企业是IT部门负责。因此,构建良好的协同育人机制,是确保新工科人才培养成功的基础。

校企之间深度合作,建立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共同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新工科人才。首先,根据产业升级对人才能力的要求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使不同学科的课程交叉融合、相互渗透,从而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在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技能、职业素养方面的高要求。其次,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制订核心课程标准、共同编写订单班教材、共同实施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构建“多能力并重、阶梯递进、校企共育”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实现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以职业岗位标准为依据的课程标准制定、以生产过程为范式的教学设计,构建以新产业新技术对人才各方面复合能力的要求为依据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三)共享资源机制

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高低在于是否有优质的教学资源。因此,校企共同开发新工科人才培养所需的高品质教学资源,共同推进实训场所硬件和软件建设,促进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有机交融。一方面,根据岗位职业标准的要求,通过工作分析梳理出新工科的专业核心技能,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技术技能实践项目,建设实训课程所需信息化教学资源。如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包,包括课件、动画、视频、微课、虚拟仿真软件和电子教材等,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建设基于网络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互补优势,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校企共同开发基于岗位工作需要、满足“1+X”证书制度要求的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加强环境建设,引入企业文化、行业规范,开展基于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教学,提高实践学时比例,强化“工匠精神”培养。

(四)共建课程机制

围绕专业群智能制造方向核心岗位召开工作分析会,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和要求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开发一套具有新工科“跨界、融合、合作、共享”特征,多专业有机联合、相互渗透、开放共享的满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

1.共同制订课程标准。以标准化的路径制订专业教学标准,并制订相应的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教师任教标准、课堂教学质量标准。遵循“需求调研—能力分析—体系建构—标准编制”的思路召开工作能力分析会,企业专家针对岗位提出典型工作任务,校企双方依据学徒认知规律等,共同完成课程体系的开发。

2.共同开发素养课程。新工科人才培养不仅包括人文素养、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更包括敬业、精益求精、专注、创新的工匠素养培养。因此,校企双方應着力建设以“工匠精神”培养为目标的素养课程。

3.共同建设创新实践课程。开发创新实践课程,加强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与方法。依托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学校工程实践创新中心、学生创新创业社团,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类技能大赛、创新设计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不断提高综合创新实践能力。

(五)共同评价机制

建立实习实训课程教学包括奖学金共同评选等在内的覆盖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共同评价机制。

1.人才培养过程的共同评价。从第一学年的企业认知实习,到第二学年的企业跟岗实习,再到第三年的企业综合实践和企业顶岗实习,校企双方全过程参与育人,全方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进行共同评价。

2.课程教学的共同评价。实施企业实习实践类课程的“双导师”制度,校内教师主要完成对学生岗位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评价,企业导师主要完成对学生岗位工作表现的评价,根据不同的课程设置不同的权重,完成课程教学的共同评价。

3.奖学金共同评选。由于是企业设立的专项奖学金,每年奖学金的评选主要依据是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中的表现,因而充分尊重企业的评选意见。奖学金的具体评选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由企业确定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名单,学校根据学生当年的课程成绩排名确定奖学金等级;二是由学校根据当年课程成绩排名确定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名单,再由企业确定奖学金的获奖等级;三是根据学生当年双方共同评价的课程成绩排名确定获奖学生名单和等级。

(六)共用师资机制

现代学徒制的学生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学徒工。从学校角度看,很多专业课程需要融入企业岗位的内容和标准,企业技师专家更擅长专业岗位技能,且实习实践课程又在企业进行,因此聘请企业技师专家作为学生的导师是必然的选择。从企业的角度看,学生是企业的学徒,是企业的准员工,在企业实习实践过程中,企业导师擅长传艺,能教会学徒怎么做,但对“为什么这样做”的专业理论知识懂得不多,这时候就需要学校教师的专业理论系统指导,所以企业聘请学校教师作为企业培训师也是现实的需求。总的来说,建立师资互聘互兼机制是为了更好地保障校企双方教师的权益,鼓励双方教师更用心地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具体的措施有:建设国家技能大师引领,校企合作共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同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评选、奖励优秀教师和企业专家;组建跨专业、跨学科教师团队,更好地开展创新型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索校企师资团队协作机制,推动真实项目为教学载体的教法改革,在具体实践中快速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坚持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让他们熟悉和掌握企业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运营管理模式等,及时完善和更新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七)共建育人平台机制

搭建各种跨行业、跨专业的创新创业平台,举办或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育人氛围,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创造能力。

1.构建政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打造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平台集聚政府政策优势资源,企业技术、专家等市场资源,学校场地设备、师资、教学资源等,为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型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保障。

2.构建功能完善、技术领先、资源共享,融教学、科研、培训、鉴定、技术服务、生产为一体的智能制造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依托广西汽车集团郑志明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构建以真实项目为主的校外实践基地,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支柱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3.建立可复制、可借鉴的,校企深度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针对智能制造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现代学徒制为途径进行实践探索,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对传统的工科专业进行转型升级,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具备机械、电气、通信、大数据等知识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建立可复制的校企联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

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传统的工科教育已不适应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求,从而给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带来全新的挑战,同时孕育新的机遇。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作为广西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运行机制的实践与研究,并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范本,以服务地方支柱产业升级,为中国企业走向全球中高端水平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海生.“新工科”的内涵、主要特征与发展思路[J].山东高等教育,2018(1).

[2]聂进.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职业技术,2017(1).

[3]石自彬,周占富,韩雨辰.高职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

[4]杨晓燕,梁丰,等.新工科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8(5).

注: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一带一路倡议下职业教育服务企业走出去研究”(2019A025)

【作者简介】彭定文(1978—   ),男,汉族,广西合浦人,硕士,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教学管理 。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机制新工科现代学徒制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基于网络教学视角软件开发的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跨学科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机制研究
国企会计管理体系创新方案研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防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