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业甫筋骨并举整脊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2021-06-15 03:20殷文昊郭庆军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基底颈椎动脉

殷文昊,郭庆军,蒋 涛,李 曼,张 飞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61)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及其周围肌肉韧带、神经或血管等软组织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进而刺激椎动脉或其周围交感神经,使椎动脉循环受阻而引发的一系列症候。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为颈椎椎体不稳,从而出现一系列如眩晕、恶心、耳鸣、颈肩部疼痛等特征性表现。颈性眩晕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肝脾肾不足为本,标实多为风、火、痰、瘀。中医对颈性眩晕的治疗效果确切显著,较现代医学而言更具有明显的优势。

本研究运用国医大师李业甫筋骨并举整脊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肯定,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参考《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①有颈椎损伤或有颈椎病史,眩晕发作与颈部活动有关,呈发作性,可伴有颈部疼痛不适、活动度受限,视觉障碍,恶心、呕吐,甚至还可发生因眩晕猝然倒地;②颈椎屈伸及旋转活动度受限,患者枕下区、斜方肌及肩胛提肌有明显压痛感,伴有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③影像学检查中X线摄片显示颈椎椎间关节结构失于稳定或者钩椎关节发生退行性改变,表现为骨质增生;④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超声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颈性眩晕诊断标准;②以眩晕症状为主诉;伴有恶心、心慌、耳鸣等交感神经症状;③年龄18~70岁;④无其他禁忌证,适合且愿意做推拿的患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病、动脉硬化;②由其他疾病或外伤引起的眩晕;③合并有颈椎外伤或骨折;④CT或MRI结果提示颅内肿瘤、脑卒中、脊髓空洞、髓内外肿瘤等病变;⑤患者依从性差,不根据试验要求进行复诊并进行抽血检验;⑥患者的随访资料不完整。

1.4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推拿科住院部收治的80例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23~63岁,平均年龄(41.32±9.54)岁;发病时间3~10 d,平均发病时间(6.50±2.11)d。观察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43.45±10.12)岁;发病时间3~11 d,平均发病时间(6.43±2.20)d。两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

χ

=0

.

201,

P

=0

.

654;年龄:

t

=0

.

969,

P

=0

.

336;发病时间:

t

=0

.

145,

P

=0

.

88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推拿治疗,具体操作:①体位选择:根据治疗情况选定,可选坐位、俯卧位等。②近端点穴:于颈部隆突大椎穴、风池穴、肩井穴附近寻找阳性压痛点或硬结点或肌肉紧张处并进行揉、按、推、掐约10 min。③远道点穴:在手足背侧、臀部前外侧及小腿外侧附近寻找压痛点并进行揉、按、推、掐约5 min。④掐捏踝筋:对患者下肢足踝后侧的大筋进行约3 min的挤捏、按揉。每日1次,共治疗10 d。

2.2 指标观察方法

2.2.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痊愈:患者因颈性眩晕所导致的相关症状全部消失,颈部活动度及生理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至少持续3个月未见复发。显效:患者因颈性眩晕所导致的相关症状有明显的改善,基本恢复了正常的颈部活动度及生理功能。有效:患者因颈性眩晕所导致的相关症状有所缓解,颈部活动范围有所增加。无效:患者因颈性眩晕所导致的相关症状未见减轻或症状有所加重。

2.2.2 眩晕程度评定标准 根据《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针对患者的眩晕严重程度、平时生活及工作被影响的程度和自身的心理接受度、社会环境的适应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使用头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从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及情感因素对患者的眩晕残障程度进行评分。

2.2.3 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测定 采用TCD超声检查患者治疗前后的左侧椎动脉(left vertebral artery,LVA)、右侧椎动脉(right vertebral artery,RVA)及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平均血流速度(mean of velocity, V)变化。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

05),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DHI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DH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

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显著升高,DHI评分均显著降低(

P

<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

.

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DHI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V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LVA、RVA、BA的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

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LVA、RVA、BA的V均显著增加(

P

<0

.

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P

<0

.

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Vm比较

4 讨论

颈性眩晕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由于现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普及,在临床中亦有很多青年人发病。目前,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仍未阐明,其临床症状具有复杂性,从而表明本病是多种因素综合所致,无法用一种理论诠释其临床表现,因此尚未有较为统一的诊断标准,一般情况下临床上多采用排除性诊断。颈性眩晕患者查体时有旋颈试验阳性,TCD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因此,临床中TCD转颈试验通常作为颈性眩晕诊断的客观指标,TCD检查可以显示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状态,评估其供血程度,也是评价颈性眩晕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

中医学认为,颈性眩晕的发生与五脏功能失司相关,《灵枢·大惑论》有“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急则目眩以转矣”之记载,表明由于正气不足,虚邪贼风入侵颈项部上传头目发为眩晕。从中医角度分析,气虚、阳虚、痰湿和气郁这四种体质是颈性眩晕患者常见的体质类型。中医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尤其是以推拿整脊为代表的中医外治法,具有简单易行、安全无创、经济方便等优点,患者认可度较高。颈性眩晕患者大多存在颈椎椎体不稳的状况,属于“骨错缝,筋出槽”理论范畴,整脊推拿具有扶正祛邪、行气活血、理筋整复、调整脏腑等作用,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国医大师李业甫认为“用推如用药”,强调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推拿,合理配伍,以求达到“法治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颈性眩晕相关症状评分和DHI评分均有改善(

P

<0

.

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

05);两组治疗方法均可提高患者椎-基底动脉的V(

P

<0

.

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调节程度更明显(

P

<0

.

05)。这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椎-基底动脉的V,进而增加脑部灌流量,改善患者眩晕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观察组在常规推拿的基础上采用国医大师李业甫筋骨并举整脊法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常规推拿治疗方法,能更有效地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使患者尽快回归正常社会活动中。

猜你喜欢
基底颈椎动脉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颈椎问题看眉毛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分析
股骨颈部的轮匝带在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作用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
小腿疼痛查血脂
颈椎“咔咔”响,怎么办
介入治疗右侧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石墨烯理疗U型枕
法舒地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3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