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信息化技术 创设直观化数学课堂

2021-06-15 20:16陈婷
教育界·上旬 2021年1期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小学数学

陈婷

【摘要】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阶层低且发展慢的阶段,这就要求教师以直观化的形式呈现抽象化的教学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实现高效学习。在小学阶段的众多学科中,数学的抽象性特点最为显著,对直观化教学手段的需求也最为强烈。基于此,本文立足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尝试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设直观化课堂,使数学教学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从而构建数学教学的新模式,促进数学教学的新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化技术;直观化课堂

在传统小学数学课堂上,为了创设直观化课堂,教师多会依托实物展示或实操演练开展直观教学,但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不能真正满足教学需求。鉴于此,笔者尝试探索信息技术在讲解数学概念、推导公式定理、讲授算理算法、开展数学实践等教学流程中的作用,从而充分依托信息化技术,全面构建直观化课堂。

一、依托信息化技术讲解数学概念,创设直观化课堂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最基础的环节。然而,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较少,而数学概念又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依托信息化技术来创建直观化课堂,使学生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生活现象与数学概念之间、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概念的内涵与特点[1]。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时,学生需要掌握“分数”的概念。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会通过将圆形图片进行对折、将4个苹果分给4位学生等方式,直观地呈现“分数”的概念。然而,这种方式存在两个弊端。首先,欠缺精准性。对折之后的两个半圆、平均分配的4个苹果未必真的大小完全一致,难以体现“分数”概念中“平均”的特点。其次,欠缺普遍性。教师能够对实物进行分割的次数毕竟有限,这会使学生的学习受到限制,使其认为“分数”的概念只适用于某一区间,难以体现“分数”概念中“若干”的真正内涵。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教师可以依托信息化手段进行“分数”的概念教学,具体教学流程如下。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一个大蛋糕,每敲击一次鼠标,蛋糕就被平均分配一次。当学生看着蛋糕被平均分为2、3、4、5等若干次,他们就会明白,“分数”概念中的“平均”指的是大小、份额均等,而“若干”则可以指代无限大的数字。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用鼠标按动蛋糕中的某一块并将其涂色,之后让学生共同说出涂色的蛋糕在整体蛋糕中占据的份额。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直观观察,在掌握“分数”概念的同时,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意义。

二、依托信息化技术推导公式定理,创设直观化课堂

学生在推导公式或定理时,思维需要在符号与文字之间、特殊与一般之间、已知与未知之间进行频繁的转换,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为了适应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思维运转节奏,教师可以依托信息化手段来推导公式定理,使思维过程可视化、抽象知识直观化,从而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2]。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进行以下教学设计。首先,底面切割。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对圆柱的底面进行切割,将其切割成若干等份。随着切割的份数越来越多,学生会发现,切割出来的扇形越来越接近三角形,而两个扇形拼凑到一起,越来越接近长方形。其次,整体切割。教师通过演示底面切割的过程,能够唤起学生对“圆”知识的记忆,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教师继续利用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沿着底面对整个圆柱体进行切割,并将切割后的近似棱锥体两两拼接,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圆柱体经过多次的切割,被切割后的部分两两组合,越来越接近长方体,此时学生就能够发现圆柱体体积与长方体体积之间的联系。最后,公式推导。学生在发现了圆柱体和长方体的体积之间的联系后,就能将圆柱体的底面与长方体的“长×宽”的面对应起来,再将圆柱体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对应起来,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依托信息化技术,为学生直观演示了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的过程,使学生明确圆柱体与长方体的公式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顺利完成圆柱体的公式推导。可见,教师依托信息化技术进行公式定理推导教学,是构建直观化课堂、实现高效率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依托信息化技术讲授算理算法,创设直观化课堂

在传统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很多教师之所以只重视算法教学而不重视算理教学,除了受落后的教学理念的影响外,还受落后的教学手段的限制。毕竟单纯依靠传统教学手段,教师很难将算理直观、清晰、完整地展示出来。值得庆幸的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教师以往遇到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信息化技术来创建直观化课堂,实现算理与算法的同步讲授[3]。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商是一位数)”时,如果单从算法来讲,遇到被除数是整十的算式,学生只需要划掉被除数和除数个位上的0就可以轻松求解;遇到被除数不是整十的算式,也只需要记住商的位置就可以求解。然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难以体会运算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与内涵。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通过直观展示,使学生在明确算法的同时理解算理。首先,呈现题目,发散思维。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下面的题目:93÷30=,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思考解题方法。其次,创设情境,剖析内涵。在学生经过充分思考后,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抽象的算式变成直观的情境,实现数与形的结合。比如,教师可以模拟“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情境,在“草地”上种植10株“三头豌豆射手”,这就意味着,“豌豆射手”每发动一次进攻,就能够打出30发子弹。学生通过观察这个动态的过程能够发现,3轮进攻后,“豌豆射手”打出去90发子弹,还剩余3发子弹。这个过程生动地向学生解释了93÷30的内涵。最后,直观展示,数形结合。在动态演示后,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将93发子弹收集到一起,将每30个分隔为一组,共计3组,还余3个。这样一来,教师又通过直观展示,将数字与图形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为什么93÷30=这个算式的商要写在个位,以及余数为什么是3。

四、依托信息化技术开展数学实践,创设直观化课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实践通常可以通過以下两种途径开展:完成书本习题或开展数学实验。在传统课堂上,面对一些抽象性较强的书本习题时,教师通常难以通过语言来讲解清楚;面对一些实操任务时,学生往往受场地和器具的约束,或者受安全性与精准度的限制,难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信息化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创建了直观化课堂,使上述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时,有这样一道习题:一辆公交车上原本有36人,在第二站上来11个人,下去7个人,又在第三站上来14个人,下去5个人,问现在公交车上有多少人?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段文字表述显然过于抽象和复杂,给他们的理解与运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题目中的数字偏大,如果让学生进行“真人演习”又过于浪费时间。那么,在讲解这道习题时,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上人”需要运用加法,“下人”需要运用减法,从而正确列式、正确求解呢?如何让学生理解类似“在第二站上来11个人,下去7个人”这种情况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直接转换成“上来4人”呢?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模拟公交车上“上人”和“下人”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把握加法和减法在这道题中的含义,从而正确列式并求解。又如,在教学了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后,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及特点,并培养学生利用相关知识开展数学实践的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课后任务:绘制轴对称图形,并利用轴对称图形设计图案,装饰房间墙壁。面对这个任务,如果学生进行手绘,则难以保证图形的精准度,无法突显“轴对称”的特点。同时,当学生利用轴对称图形设计图案时,由于工作量较大,更是难以保障图形的规范性。这样一来,教师就难以让学生通过数学实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地呈现出来。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来完成轴对称图形的绘制及相关图案的设计,从而实现直观化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从上述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可以依托信息化技术来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实践,从而实现直观化课堂的构建。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适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在讲解数学概念、推导公式定理、讲授算理算法、开展数学实践等教学流程中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创设直观化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王红玉.信息技术辅助下的小学数学思维教学模式研究:以银川×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为例[D].银川:宁夏大学,2016.

胡凤.巧用现代信息技术 构建数学直观课堂:以“圆的面积”教学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9):151-152.

蔡笑梅,董双威.信息技术助力几何直观素养培养的策略:评析“小学数学图形的认识”教学[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0(11):57-60.

猜你喜欢
信息化技术小学数学
信息化技术与城市公园的融合形态研究
珠海市物流现状问题与发展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受会计信息化的影响和对策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浅析信息化技术在一体化手术室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