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引起相关肺炎的临床分析

2021-06-16 03:12马丽云闫春良赵秋红任喜艳郑清月
癌症进展 2021年8期
关键词:单抗抑制剂激素

马丽云,闫春良,赵秋红,任喜艳,郑清月

北京航天总医院呼吸内科,北京100076

肺癌是全世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最高的恶性肿瘤。肺癌治疗已经进入了免疫治疗时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是针对机体免疫检查点的单克隆抗体,可以阻断T细胞负性共刺激信号通路,恢复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促进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清除。目前ICI主要包括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CD1,也称 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 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PDCD1LG1,也称PDL1)抑制剂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ssociated antigen-4,CTLA-4)抑制剂。无论是ICI单药治疗还是ICI联合化疗均可获得较高的客观缓解率和较长的持续缓解时间。然而,ICI为晚期肿瘤患者带来长期临床获益的同时,也可能引起全身系统性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irAE),其本质上为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的炎症反应,主要累及皮肤、胃肠道、内分泌系统、肝脏和肺等。irAE多为轻中度,但也会出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checkpoint inhibitor pneumonitis,CIP)、ICI相关性间质性肾炎及ICI相关性心肌炎等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CIP是一种由ICI治疗引起的临床、影像和病理表现不同的肺损伤。本研究分析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应用ICI治疗后出现CIP的临床特征、发生时间、严重程度、影像学表现、治疗及转归情况,旨在为CIP的诊治提供临床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1月于北京航天总医院接受ICI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经病理检查确诊为NSCLC;年龄>18岁;采用ICI单药或联合治疗后经临床评估发生CIP,不论其ICI治疗线数。排除标准:ICI治疗前后有明确肺转移浸润或肺部感染。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125例晚期NSCLC患者。

1.2 方法

分析NSCLC患者ICI治疗后irAE的发生情况,收集发生CIP患者的临床特征、CIP发生时间、严重程度、影像学表现、治疗及转归等临床资料。采用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CTCAE)5.0版评价患者的不良反应,分为1~5级。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1月31日。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特征

125例晚期NSCLC患者接受了ICI单药或联合治疗,年龄为38~86岁,中位年龄为73岁;男101例,女24例;接受ICI治疗的药物种类和患者例数分别为帕博利珠单抗96例,信迪利单抗7例,卡瑞利珠单抗12例,纳武利尤单抗4例,替雷利珠单抗4例,阿替利珠单抗2例。32例(25.6%)患者发生了irAE,其中7例(5.6%)患者发生CIP。

2.2 发生CIP患者的主要临床资料

7例发生CIP的患者中,2级CIP 4例(57.1%),3级CIP 3例(42.9%),发生时间为ICI治疗后1天至69周,中位发生时间为27周。7例(100%)患者出现CIP临床表现,其中喘息7例,咳嗽5例,发热3例,咯血2例。胸部CT影像学表现:双肺磨玻璃影5例,双肺斑片影3例,斑片影合并网格影2例,双肺实变影3例。7例患者接受了激素治疗,激素治疗后,6例患者病情好转,1例患者CIP无好转,经激素联合托珠单抗治疗后好转;1例患者因免疫相关性肠炎死亡,1例患者因鳞状细胞癌形成肺空洞病变,反复咯血,最终因大咯血死亡。无CIP导致的死亡病例。治疗好转后,4例患者停用免疫治疗,3例患者再次接受ICI治疗,其中2例患者应用度伐利尤单抗治疗,1例患者再次应用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病情均稳定。(表1)

表1 7例经ICI治疗发生CIP的NSCLC患者的主要临床资料

3 讨论

目前临床报道CIP的发生率为3%~5%。ICI单药治疗时CIP的发生率<5%,PD-1抑制剂导致的CIP及重度CIP的发生率分别为3.6%及1.1%。一项荟萃分析表明,PD-1/PD-L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和阿替利珠单抗)较CTLA-4抑制剂(伊匹木单抗)增加了所有等级CIP的发生风险;与化疗相比,仅帕博利珠单抗显著增加了3~5级CIP的发生风险;PD-L1抑制剂导致的各级及3~5级CIP的发生率均相对较低,CTLA-4抑制剂单药似乎并不增加肺炎的发生率,但是伊匹木单抗联合纳武利尤单抗治疗导致的1~5级/3~5级CIP的发生风险均高于两种药物分别单独应用。本研究纳入了125例晚期NSCLC患者,均接受ICI单药或联合治疗,CIP的发生率为5.6%。义维丽等研究中109例NSCLC患者采用PD-1/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13例患者出现CIP,发生率为11.9%。以上均提示真实世界中,CIP的发生率较高,可能与临床研究中将一般健康状态评分较差、合并间质性肺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排除在外有关。

研究报道,从ICI给药开始到停药后均可出现CIP,临床中应全程对CIP进行监测。研究提示肺癌患者CIP发生在应用PD-1抑制剂的早期,较其他肿瘤(如黑色素瘤、淋巴瘤)发生早,可能是因为肺癌患者肺部肿瘤负荷高,呼吸道症状出现早,且CT检查频率高。研究表明,早期发现的CIP可能级别更高。本研究发现,CIP发生时间为ICI治疗后1天至69周,早期发生CIP的2例患者CIP分级均为3级,级别较高,分别合并免疫相关性肠炎和肺空洞,与以上研究结果相符。原因可能是高级别的CIP患者本身具有急性肺损伤,且合并其他系统不良反应或肺部基础疾病,病情较重,临床症状明显且出现早。

本研究中7例患者出现CIP临床表现,其中喘息7例,咳嗽5例,发热3例,咯血2例。CIP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最常见的症状为呼吸困难、活动耐量下降及咳嗽,也可出现发热、胸痛等。CIP病程可表现为爆发性、急性、亚急性、慢性以及隐匿性。晚期患者体格检查中下肺可出现爆裂音。

CIP的影像学表现多样,包括磨玻璃影、实变影、纤维条索、小叶间隔增厚、牵张性支气管扩张、小结节影、网状影等。研究提示,CIP肺损伤的分布模式最常见为双侧多叶多段,也可见单侧或单叶病变。对于复发者,影像学分布可前后一致,也可呈游走性。本研究与上述描述符合。

CIP治疗的基本用药为激素,规律、足量的激素治疗有效率为70%~80%。对于2级及以上CIP,具有临床症状者需进行激素治疗,1级CIP暂可观察,若临床出现进展,则应予以激素治疗,整体疗程为6~8周,一般小于12周。在48~72 h内,临床医师可通过临床情况判断CIP对激素治疗是否敏感。对于激素初治不敏感的难治性CIP,应除外感染、肺栓塞等原因。根据文献报道及临床实践,难治性CIP可考虑以下措施:①冲击量激素治疗,需除外感染;②丙种免疫球蛋白,不良反应少,尤其适用于感染不能除外的患者;③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受体抑制剂托珠单抗,尤其适用于合并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患者,可阻断炎症瀑布反应,减少全身炎症反应和肺损害;④抗肿瘤坏死因子抗体英夫利西单抗,多个指南推荐其用于肠炎、肾炎患者,个案或小样本病例中曾用于治疗CIP,疗效不肯定,易合并感染或导致潜伏性或慢性感染活动或感染加重,如播散性肺结核、乙肝病毒活动;⑤其他免疫抑制剂,包括吗替麦考酚酯、环磷酰胺等,均可用于免疫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可作为激素起效后的长期免疫抑制维持治疗,但起效慢,对急性病程的CIP作用有限。

大多数CIP的预后良好,2级及以上CIP患者需暂停ICI治疗,部分患者在CIP治疗后,可考虑再次应用ICI治疗。本研究中,7例CIP患者接受了激素治疗,6例患者病情好转,1例难治性CIP患者应用激素联合托珠单抗治疗后好转。4例CIP患者停用免疫治疗,2例改用PD-L1抑制剂度伐利尤单抗治疗,1例再次应用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病情稳定。Simonaggio等对93例应用ICI治疗后出现irAE的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主要肿瘤类型或部位为黑色素瘤(33%)、肺癌(16%)、结直肠癌(9%)和淋巴瘤(9%),其中40例患者再次接受了ICI治疗,17例患者出现同一类型irAE复发,5例患者出现了新的irAE;5例出现CIP的患者经再次ICI治疗后,1例患者出现了CIP复发,而且复发的irAE并未较初发的irAE严重或难治。是否可以再次接受ICI治疗可依据以下原则:①前期ICI治疗的疗效。前期治疗完全缓解者,建议观察;前期治疗进展者,不再考虑再次ICI治疗;前期获得部分缓解或疾病稳定者,可考虑再次ICI治疗。②初发CIP的情况。对于1~2级CIP,激素治疗敏感者,可考虑再次ICI治疗;部分3级CIP,激素治疗敏感且恢复良好者,可考虑再次ICI治疗;建议再次ICI治疗前复查肺功能,评估初次CIP后肺功能受损程度及后续对于再次出现CIP的耐受性。对于合并严重肺基础疾病、激素治疗后吸收缓慢、无法在8~12周内完全停药或一次CIP后肺功能受损严重者,不建议再次接受ICI治疗。接受再次ICI治疗的患者需定期评估疗效同时严密监测不良反应,包括CIP以及其他irAE,如再次出现CIP,则治疗后不再考虑ICI治疗。再次ICI治疗用药方面,如初始为PD-1/PD-L抑制剂联合CTLA-4双ICI治疗,则继续双ICI治疗复发的风险大且严重程度高,不建议继续联合治疗,可考虑选择其中一种。对于单ICI治疗者,一般选择原药再次治疗,换药治疗的风险及疗效尚无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NSCLC患者接受ICI治疗后可发生CIP,CIP虽然是一种少见且严重的不良事件,但经及时发现、合理治疗后,大多预后良好,部分患者可尝试再次接受ICI治疗,有望使晚期NSCLC患者获得更大的临床获益。

猜你喜欢
单抗抑制剂激素
PD-1抑制剂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分析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肾内科的应用分析
质子泵抑制剂对反流性咽喉炎的疗效研究
新辅助化疗后同步放化疗联合尼妥珠单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观察
4个进口PD-1/PD-L1抑制剂不良反应信号的挖掘与评价
一例卡瑞利珠单抗致免疫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例分析
谈激素色变?没必要!
激素怎么用才安全
PD1单抗市场竞争加剧 君实生物、信达生物抢得先机?
我国抗癌新药研究引国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