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寓言故事寓意的教学策略

2021-06-22 15:56符细贞
江西教育C 2021年5期
关键词:故事情节农夫寓言

符细贞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揭示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寓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学生很有教育意义。揭示寓言中的寓意,是寓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教学寓言时,教师要把学生带入故事情境中,尽量让学生多说,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自悟自得。教师可从情节和角色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寓言故事背后的哲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让寓言教学高效、有趣。

一、寓言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主要以直观感受来感知这个世界。寓言故事都比较幽默、夸张,能让人在愉悦中明白一些道理,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但是讲故事不是寓言教学的目的,让学生明白背后的道理才是根本目的。然而,原本深受学生喜爱的寓言故事,被教师条分缕析地讲解后,变得索然无味。在揭示寓言的寓意时,教师通常直接问学生明白了什么道理,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在教学寓言时,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把学生引入故事情境中;二是要让学生多说。

二、围绕故事情节揭示寓意

围绕故事情节揭示寓意,可以从改写故事情节和续写故事情节两个方面着手。无论是改写故事情节还是续写故事情节,都能带领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鹬蚌相争》这个寓言故事时,笔者先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然后问学生:“如果没有渔翁,结局会怎么样?”学生讨论后,认为即使没有渔翁,鹬和蚌如此相持下去,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笔者接着问为什么,有学生回答:“因为鹬和蚌产生矛盾后,互不相让。”自此,这篇寓言的寓意——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就被揭示出来了。对于《南辕北辙》这个故事,笔者通过让学生续写故事情节的方式揭示寓意,笔者给学生布置了续写任务:“坐车的人走了五六年后,结果会怎么样?”学生的想象大门一下被开启,文思泉涌。学生在续写故事情节的过程中能深刻掌握这个寓言故事的道理:在做一件事之前首先要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再如,笔者在教学完《东郭先生和狼》后,给学生布置了续写任务:“想一想,东郭先生再遇到类似情况,他会怎么做?”一个学生写道:“一天,东郭先生去访友,路过一片树林时,一只狼踉踉跄跄、上气不接下气地朝他跑来,它可怜兮兮地恳求东郭先生救救它,边说边痛哭起来。东郭先生看它这么可怜,似乎要动心了,可他想起上次的经历,立刻打消了念头。”学生在写这段话的过程中,能够深刻地明白这个寓言故事的道理:对像狼一样本性邪恶的坏人,不应该怜悯。

三、围绕故事角色揭示寓意

除了围绕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揭示寓意外,教师还可以从故事角色入手揭示寓意,常用的方法有角色代入和角色分析两种方法。角色代入就是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某一角色,置身于故事的情境中,感受故事中角色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守株待兔》这一寓言时,笔者这样设计:“如果你是农夫的邻居,看到农夫天天守在树桩旁等兔子,你会对农夫说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个学生扮演农夫,一个学生扮演农夫的邻居。有学生诚恳地劝道:“你不要老守在这里了,一个人不劳动怎么会有收获呢?你快点去田里看看吧,你家的庄稼都枯死了。”还有学生激动地责备农夫:“上次你捡到兔子,只不过是偶然,是你走运罢了!你看,你还死守在这里,到头来是没有好结果的!”于是,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明白了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的寓意。

寓言故事里的角色性格特征都很鮮明、突出,分析角色形象,实际上就是在思考寓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问学生:“你喜欢这个角色吗?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角色?”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

卢梭说过,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们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的事物。实际上,不仅是孩子,大人对于形象的东西也接受得更快,记得更牢。改写故事情节、续写故事情节、角色代入、角色分析等方法,都能紧紧围绕故事主题,把学生引入故事情境中,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长青小学)

猜你喜欢
故事情节农夫寓言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农夫和蛇
农夫和蛇
新疆电影《真爱》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
以《全城高考》为例浅谈校园青春片的探索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故事情节的应用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