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新”未必“革故”

2021-06-30 17:22陈孝举吴招弟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传统教学融合信息技术

陈孝举 吴招弟

[摘   要]现阶段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已基本实现普及应用,课堂教学的模式也已悄然发生变化。但在教学模式变革中“为技术而技术”或“被技术绑架”的现象仍然存在,“鼎新”未必“革故”,在倡导信息技术运用的同时,需要冷静思考传统教学艺术的传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实现,不仅需要考虑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还需要教师有效把握自身在课堂中的主动性。融合的最高境界是技术在课堂,技术又不在课堂。

[关键词]传统教学;信息技术;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8-0068-03

随着人们对技术进步认知的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经从原来形式上的普及推进到如今对内容、方式方法的思考如:“推进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

从客观上看,信息技术的发展并非基于教学的需要,学科教学也有自身的规律,两者之间存在不同的逻辑。在人工智能或许能拥有自我意识之前,教师仍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与主导者。从普及应用到深度融合,我们需要反思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所取得的成就,探究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各自生动的形态,以使融合应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的自觉意识与行动。

一、信息技术带来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随着各类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它们以更多样、更生动的形态为教师所用,进入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成分在不断增加,信息技术也在持续为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贡献,成为推进教学模式变革的主要因素。

目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一是通过课件展示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包括文字、音频、视频等素材;二是通过实物投影、手机拍照或摄像,展示、共享学生的学习成果;三是通过学习终端(如平板电脑)获取学生的学习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师生交互;四是借助数字化工具及各种专业软件进行数字化模拟实验。这些技术的应用都不是即兴的,而是教师基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而精心设计的。

在第一个层面上,信息技术使得教学资源的获取变得更加丰富与便捷,这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时空的跨越,从而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更加生动、具体且详实地在课堂上呈现;还可以实现延时拍摄,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事物的长期持续变化进行观察。使用信息技术可以突破空间限制,获取跨国界的、跨学界的知识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认知微观世界、激发他们对宏观世界的想象。使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中展现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如诗歌、音乐、舞蹈、绘画等等。因为信息技术的使用,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且丰满,它不再单纯依靠黑板进行知识展示;因为信息技术的使用,教师不再为描绘而费尽心思,学生也不用为想象而绞尽脑汁。但同时,教师也面临着信息素养提升的问题,而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更好地进行资源检索、素材筛选、资源配置等等。教师切不可在资源的海洋中迷失,要始终做到资源收集“形散而神不散”。

如果说第一个层面强调的是教师对教学素材的准备与展示,那么第二、第三层面强调的则是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成果的动态展示。信息技术的使用拓宽了师生交互的渠道。第二层面倾向展示具体成果,第三层面则侧重数据的分析。例如,在传统理科教学中,学生在板演时会受到黑板空间的限制,而且学生的板演结果仅是个例,不具普遍性。而借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展示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或是个别精彩的探究成果。借助大数据的分析,教师可以把握全班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并且可以从个体数据了解到每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解题速度、思维水平等,并归纳成个性化的“厚数据”,进而描绘出学生个体的知识与能力图谱。这个层面的应用会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第四个层面强调的是借助数字技术,获取常规工具无法得到的数据。如利用数字传感器,可以实现实验数据的测量(针对那些在常规手段下难以测量的数据)与即时反馈;利用电子显微镜,可以对微观世界进行探索;利用专业软件,如几何画板、GGB等可以进行数学实验,并实现对动态对象的跟踪与探究;等等。这一层面要求教师从信息的获取、组织逐步走向各项技术的掌握与运用。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课堂教学已悄然发生了生动的变化。教师对课堂新样态的适应与追求,是一个自我学习与进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意识。教师不能盲目推崇信息技术,而全盘否定传统教学艺术。

二、传统教学形式是技术多样化课堂中的风骨

教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虽然在信息技术融合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会发生一定的“技术化”偏移,但有理由相信,只要不是僵化的、仅为传授知识的教学,哪怕在技术高度发达的将来,课堂教学都不可能会被信息技术操控,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无法被取代,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依然是课堂教学中的“精气神”。信息技术的融合,孕育于教学设计,展现在教学互动,升华于思想启迪。“鼎新”未必“革故”,在倡导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需要对传统教学形式进行思考,以保有课堂教学应有的风骨。

1.课件与教案

在最基础的层面,信息技术主要用于课件的制作。课件已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事物,教师备课的重点已由设计传统的教案转为制作课件,重课件轻教案(设计)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课堂教学是一幕戏,那么教案就是展现这一精彩大戏的剧本。

教学设计的几个环节,或教案的几个要素大致可归纳为:基于课程目标的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基于教材与学情的教学重难点分析—基于落实目标的教材处理—基于突破重难点的教学手段选用—思想方法的凝練与升华。

從形式上看,课件是落实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的工具。课件源自于教学设计,它往往只是素材的集结,是课堂教学的“提词器”。在网络资源日渐丰富的环境中,教学课件已唾手可得。课件展现的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认识,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是无法通过课件全面认知的。借用他人的现成课件来完成教学,也仅是完成任务而已。就如演员对剧本的演绎,需要基于其对这一剧本有深入的理解与体会。如果课堂教学是一幕戏,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不应只是个演员,还应是位编剧。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仍需要精心处理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等,以获得完美的教学效果。

2.投影与板书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所获得的最大益处,便是教学效率的提高。投影替代了板书,无疑是最明显的体现。但是并非所有的板书都可以被替代。不同的内容呈现形态,会对问题的思考与情感的体验产生影响。

课堂中的文字素材,主要有案例、知识分析方法、知识要点等。我们可以把用电脑直接投影(即使具有动画效果)的形式认为是静态呈现,把教师在黑板或交互一体机上书写的形式称为动态呈现。显然,静态呈现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静态呈现是否能够完全取代动态呈现值得考量。如在解题教学中,分析案例或例题最能体现教师的功底,且精彩之处往往在“题外话”,非正式的板书、信手写出的几笔,恰好反映了教师的思维过程,它是有温度的。教师书写板书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体验节奏美。书写板书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教师的言语及热情,这能带动学生思考。再炫的文字动画效果也改变不了静态呈现只是一种机械的呈现,且其很有可能会对学习产生干扰。教师不能只是一个课件的播放者或解说员,否则学生获得的学习体验与看有声读物无异。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将来,这样的教师是会被淘汰的。

文字等静态素材的展示需要考虑动静结合,音频、视频的展示则需要把握好节奏,什么时候该停、什么时候该加旁白,都要视学生的反应而定且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及思维碰撞的空间。适当留白,才能激发更多的想象。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出:“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同样,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积淀。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技术,还需要考虑艺术。

3.模拟与现场

信息技术在现实和虚拟之间搭建了桥梁,使人们可以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深化对宏观世界的认识。技术模拟有利于丰富与补充现场场景,但模拟不能完全替代现场,切不可“为技术而技术”。

对科学的探索是严谨的,来不得半点虚假与想当然。如在具备实验条件的情况下,肯定要动手操作化学反应实验,因为对反应过程的认知是来自于视觉、听觉、嗅觉等的综合判断。但在不具备实验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网络寻找相关实验的实况录像供学生学习。给低幼学童科普必要的知识时,也可借助相关的动画,但这种动画只能让他们获得浅表的认知。在网络资源丰富的情况下,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有正确的判断与认识。教师要明确,程序性知识还是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习得的,深切体验的获得则需要基于现实的场景。再如利用温度传感器可以使人认识到超出人体危险阈值的温度,但在安全范围内还是需要亲身感知才能得到直观体验。

4.动机与时机

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应用都有不一样的目的,或是创设情境,或是探索验证等。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探索的热情,另一方面可以配合传统工具完成教学任务。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想象、辅助想象,但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泯灭想象。教师要明确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地位,合理把握信息技术介入的时机,切记恰到好处才能恰如其分。

比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鉴赏经典戏剧作品时,可以先让学生观赏视频中演员的表演,然后再进行模仿,以学习如何通过语言表达感情;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白后再与相关视频中的经典对白进行比较,以在对比中体会不同语气表达的差异。前者是一种简单的模仿,学生虽然可以学会富有感情的表达,但并不能有效获得对文字的情感体验。而后者则是让学生先有自己的理解再进行对比,这便能培养学生“不唯权威”的学习品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能力。文学本身是以语言文字为材料,诉诸想象的艺术。理解不同,则想象各异。想象需要时间与空间,尊重差异,才能保证生动且有个性地发展。

信息技术介入的时机,可能会影响其作用的发挥。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平面形式立体化、静态对象动态化、抽象过程具象化,这能够帮助学生展开想象。要想有效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教师需考虑其介入的时机,提前介入可以帮助学生不再凭空想象,但得谨防依赖,否则不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推迟介入可以对想象的结果加以验证。教师得考虑学生的既有水平以及对信息技术进行角色定位,明确到底是侧重定性的探索,还是侧重定量的验证。多一分嫌多,少一分嫌少,此“度”最难把握。

在课堂教学层面,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艺术应保持各自生动的形态,取得和谐统一,才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课堂教学要在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智慧教育,强调用智慧去启迪智慧、用意识去唤醒意识。我们既要欣赏信息技术的美,又要欣赏传统教学艺术的美。

[   参   考   文   献   ]

[1]  潘希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如何可能[J].教育导刊,2019(8):72-75.

[2]  赵兴龙.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智慧教育体系构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3):34-43.

(责任编辑    王嵩嵩)

猜你喜欢
传统教学融合信息技术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融合》
慕课结合传统教学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系统的实现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