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小学生的生活心理打样

2021-07-01 12:53戴燕妮
当代家庭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学生心理心理健康

戴燕妮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因此,本文从学校角度出发,分析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为学生心理生活打样,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生心理;心理健康;辅导体系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07-0049-02

Proof of Life Psychology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Dai Yanni  (Chengkaijia Primary School,Wujiang District,Suzhou City,Jiang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student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the society ha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students,and school education ha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students.Therefore,from the school's perspective,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oot causes of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proofs students' psychological life,and promotes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body and mind.

【Keywords】Student psychology;Mental health;Counseling system

1.小学生生活心理问题与根源

作为刚刚踏进学校处在心理成长起点的小学阶段,学生在心理上也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生活中开始更多地接触和思考社会。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未健全的心理品质交互作用,往往会给小学生带来影响巨大的心理问题。而导致这些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很大一部分都与小学生自身心理因素息息相关,其中就包括心理的过度依赖性以及盲目性等。如何找到这些根源所在,以寻求正确且合理的教育方法引导小学生跳出误区,也就成了教师的职责所在。

(1)心理的过度依赖性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对中国儿童的调查中发现,我们国家的儿童心理最大的弱点就是缺乏独立性,依赖性强。这当然和我们长期的人口政策有关,长期的独子政策,虽然给社会负担带来巨大的解压,也确实符合我们人口环境的发展,但是同样带来了对孩子过度关心的社会性问题。

庞大的家长群体围绕相对稀少的孩子,一直传承着民族优良的传统—爱幼,同时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到溺爱。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孩子在儿童时期他的眼光、听觉、触感等时刻在家长的庇护下弱势发展。很多时候导致孩子接触不到真實的、本质的世界,逃避成为孩子心理的一种惯性。在大人无限度的宠溺之下,小学生也会变得更加骄纵和目中无人,严重者还有可能导致心理扭曲。而小学生一旦形成过度的依赖心理,遇到困难、矛盾以及挫折等也会第一时间寻求他人的帮助,自己不去尝试面对与克服,则难以促进其未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2)心理的严重盲目性

在儿童自我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时刻处在依赖与自我的对抗中。正是由于从幼儿开始的对家长的心理依赖,导致学生对自我认同的混乱。当生活中各种价值观喷涌而来的时候,儿童丧失了判断的耐心和能力,导致不可避免的盲从。

盲从是一种无法明辨的心理对抗,对抗家长、对抗真实、对抗自我,再加上现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舆论、媒体等等炫目的光影、声影的加入,让小学生本就弱小的心理更加承担着无形的压力,各种因盲目而产生的心理认知问题势必充斥着孩子的心理发展。

依赖性与盲目性不仅仅是学生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它也时刻影响着学生在学校的一举一动,学校学习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生活中都有根源。身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找到这些根源所在,而且还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发展特点等,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如此他们才不会走上“歪路”,错误思想也会得到及时的更正。

2.为学生的生活心理打样

在小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道路上,教师一直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一名引路人,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循序善诱,为学生的生活心理打样,以此才能够促使其走上正确的道路。除了强化教师对学生生活心理的重视和研究,学校教育必须反思自己在强化学生生活心理不良因素中有没有起到强化的角色。

(1)你是独立的你

“成材离不开独立自主”,当然人的独立性不是天生的,帮助学生克服生活中的心理依赖需要教师从教育的理念到行动的多方位更新。

第一,抛却“乖学生”的标签化心理明示。

生活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形成良好的价值观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家长的心理引导、教师的心理明示是学生最主要的心理辨析依据。当家长的“乖孩子”与教师的“乖学生”被同样重复地标示着,那么“听话”就是最直接的潜台词。

家长的威严、教师的权威塑造了“听话”的好孩子,他们墨守成规,没有主见,遇事总希望老师或家长告诉怎么做。打破这一壁垒,需要教师从教育教学的每个细节做起,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从教师的每一次评价做起,鼓励学生认识和发挥自我的特点、大胆的质疑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二,感受“自我”与“自立”的意义。

要建立儿童的自我感,需要让他们在情感上先立起来。当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一些问题时,教师要让儿童自己做出选择。鼓励小学生从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开始,教师为学生指明哪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性劳动可以做,怎样做好。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环境中实现对自我发展的认识。

同时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多种活动,在学习活动、体育运动、社会服务等活动中锻炼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这些活动的组织、开展和总结中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自我的价值,让学生体会自我与集体、自我与自立之间存在的联系。

第三,引导家长抛弃“拐杖”意识。

学生生活的主要伙伴是家长,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不转变,学校老师的教育和心理辅导的意义终究还是会变成只是为了学生的学校生活,从而可能造成学生心理的分裂。

许多家长对孩子过分保护,照料太多,或是管教过于严厉,直接影响儿童的独立性。教师和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创造各种独立做事的条件,不当“拐杖”当“向导”,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学校通过组织家庭教育培训,充分保持良好的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渠道有利于逐渐转变家长的教育心理,形成良性的社会教育引导氛围。

(2)休闲不是逃避

休闲是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而适宜的休闲活动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小学生的休闲活动会出现许多问题,如不能合理地安排休闲时间,对电视着迷,迷恋电子游戏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不仅仅是受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对自我认识混乱的情况下而选择的一种逃避心理在作怪。

第一,不放弃的自我。

许多老师和家长都难以理解学生沉迷于一些不良休闲习惯的心理原因,往往只是粗暴的干涉和制止,殊不知,许多孩子在沉迷于电视和游戏的时候,他们是在忘却自我,是在逃避现实生活中心理的压力和矛盾,他们希望这样的时间越久越好。他们希望从心理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中摆脱出来,但是却找不到出路,因此去依赖那些电视和游戏带来的刺激去克服自己。

教师要理解学生在心理快速成长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尽力避免因学习和学校生活带给学生的过多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看到自我、认同自我,同时引导家长在心理上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支持和鼓励,让学生真正在休闲中获得身心的放松和发展。

第二,休闲也科学。

在引导小学生认识自我后,教师要对小学生进行休闲辅导,培养他们科学的休闲观;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和陶冶性情的能力。

休闲与生活的关系、休闲与学习的关系、休闲与健康的关系,学会哪些是正确健康的休闲活动,哪些休闲活动有害于人的身心健康。这些关系和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自己去思考是有困难的,此时更需要教师及时的介入。

开展“假期生活计划”、“双休日哪里去”等内容的设计与讨论;组织学生休闲团体,定期活动(如音乐俱乐部、足球俱乐部);还可以组织全校性的休闲活动(如春游)。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帮助学生感受科学休闲的意义。

同时,引导家长要让孩子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让其自由支配,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不要把孩子的时间全部安排在各类辅导班,让孩子在生活休闲时间感觉过重的压力,让孩子可以自己制定生活休闲计划,选择自己要从事哪些休闲活动,并做好时间的安排。

(3)合理的消费

消费是生活的必要活动,小学生不是消费的主体,但是在如今的社会却成了消费的主要对象。这一变化既有社会驱利的原因,更深层的原因还是家长的孩子成长托护心态,这样的环境造成了部分小学生消费心理的扭曲,对他们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又一障碍。

第一,消費不是盲从。

小学生消费没有经济依托,消费的起源和方向主要来自家长。家长的“一切为了孩子”心态的扭曲势必造成自身为孩子消费时的盲从和攀比。当孩子的独立意识增强但消费观念尚未形成的时候,家长的消费趋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消费心理。服装看名牌、零食看广告,人情学大人,同学之间相互攀比,相互模仿,形成盲从攀比的消费心理。

教师对学生消费心理的辅导需要从经济来源入手,让学生理解劳动和工作之于经济的意义,理解金钱的目的不仅仅是消费。而消费的盲从是家长和社会的不良习气,更是一个人不成熟、不独立的表现。教师带领学生在超市或商场进行必要的考察,引导学生关心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开展“变废为宝”等活动对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养成很有价值。

第二,消费也科学。

学会合理消费是一个人生活中必备的生活技能。除了消费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之外,小学生消费更应注重学习和兴趣的培养,注重在消费的同时养成感恩、节俭的品质,这才是小学生必须具有的消费心理。

健康是消费的目标。消费为了生存,生存的根本就是健康,教师需要用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从一份营养均衡的早餐消费开始理解消费对于健康的意义。穿着的消费,需要看是否适合自己身体的发展,非物质消费,看是否影响自己身体的发展(比如近视)。

适度是消费的量尺。适度的消费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衡量家庭的经济条件,学会用学习所得的知识(比如数学)去体会消费的各项数据。通过和攀比性消费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消费对于自己的合适尺度。

非物质消费为未来。小学生消费很大一部分是非物质的,书籍、锻炼器具、乐器等等都是基于学生的发展,是为他们的未来消费的,这些消费要教导学生以自我的发现为主结合家长对学生的深度认识来计划,不让这样的消费产生超前和浪费。

消费以节俭为美德。节俭不仅仅是尊重劳动,而且是感恩和回报社会的一种传统美德。让学生积极参与儿童储蓄、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如积极参与为灾区捐款),养成帮助他人的品质对于小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具有深远的影响。

总之,我们教师在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中介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对学生的生活心理进行辅导,不但能让学生的健康生活心理去积极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也体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作为个体“人”的辅导价值。

参考文献

[1]包红锡.探究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班主任工作中[J].新课程,2020(29)

[2]崔建民.核心素养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J].科幻画报,2020(06)

猜你喜欢
学生心理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小学阶段班主任工作的思考与升华
合理把握教学设计中问题的“度”
构建符合学生心理的数学课堂
针对儿童内心需要进行巧妙激励的研究
浅论高一英语教学中的衔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