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类APP对高校健康校园建设的作用

2021-07-08 16:56霍文军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高校

霍文军

摘 要:互联网技术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尤其是高校智能手机已被广泛普及,改变学生的作息习惯,让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能降低学生肥胖、近视、慢性疾病的发生概率,也能摆脱沉迷网络、慵懒嗜睡的不良习惯,进而开发学生的心力、脑力、智力水平。基于此,文章就运动类APP对高校健康校园的建设作用、建设原则进行分析,就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给予必要的建议。

关键词:运动类APP; 高校; 健康校园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5-191-002

健康校园的建设方向就是以学生的生活、学习为根本,传授给学生“持续锻炼”的精神理念,进而改变自身的生活作息。其中,5G技术的全面推广,各类信息化软件已搭建了“健康生活”的模块,包括于Keep、魔放、硬核健身、Yoga Go等APP,都激励了学生在运动中形成良好的体魄,并及时记录自身的身体机能情况,有利于让学生养成持续锻炼的意识。

一、运动类APP对高校健康校园的建设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积极性

持续运动不仅仅是一种运动习惯,更是一种运动意识。“体育中国梦”理念要求培养学生的身体机能,并将终身训练、终身运动作为自己的成长目标,进而提高大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应借助有氧运动(竞走、慢跑、自由泳)和无氧运动(力量训练、短跑)等形式进行持续锻炼,并依据运动类APP所收集的运动信息进行规范性训练[1]。同时,此类APP的运动推广模式较为新颖,汇集了养生、运动、体育方面的知识,可满足不同人群的运动需求,这对于激发学生的自主训练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

2.有利于提高整体训练的科学性

大学阶段体育课程非常丰富,包括于网球、排球、足球、健美操等课程,但体育课程时间有限(每周至多3节),教师无法持续性向学生提供完整、系统的运动、训练常识。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体育训练的问题时,教师也无法第一时间给予学生解答。通过运动类APP,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运动课程,如瘦身、塑形、跑步、瑜伽课程等,同时可根据训练计划展开运动。当实践运动中学生遇到体能、训练问题时,也可以随时随地在线上预约专业教练,可要求教练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这为学生的线下运动体验创造了良好的体验。

3.有利于提高体育训练的持续性

运动类APP能够利用日提醒、周提醒的形式告知学生一周训练计划,也能让学生在校园内形成持续性锻炼的意识。相关调查显示,持续锻炼20天后会让学生形成锻炼意识,并且自身的消化、呼吸系统也会逐步改善,进而提高自身的身体机能。由此可见,运动类APP能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度,可依据不同类目的训练情况设定科学的运动计划,帮助学生在坚持训练、运动的过程中改变慵懒、消极的行为意识。同时,运动类APP使用过程中,学生也能依据软件所呈现的数据对不同训练周期的训练成果进行评价,有利于在持续性运动中提高学生的成就意识。

4.有利于改革训练评价机制

运动类APP能够全面评价不同训练项目及训练计划,促使学生在持续性运動的过程中养成自我鼓励、自我激励的心态,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动力。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利用抖音、微博、微信等平台分享自身的运动经验、运动技巧,让更多的人监督自己的运动计划,也能让朋友、同学及时掌握个人的运动情况[2]。通过APP的评价报告及评估分析,学生能得到个人BMI指标,并且可运用评估报告开展自主的、全面的体育训练活动。

二、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情况的因素

1.客观因素

身体素质情况能够全面、综合地反映出学生的身体状况,也是评价学生生活活力、运动活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让大学生具备健康、活力的体魄,对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有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可以全面实践“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现阶段大学生会受到网络社交及网络游戏的影响,花费过多的时间在网络游戏及短视频体验中。同时,诸多大学生侧躺观看手机,会导致学生的视力明显下降;还有部分学生存在暴饮暴食的情况,进而导致肥胖,并且这部分学生的核心力量、耐力水平及跑步速度都会明显下降,若持续此类情况还会诱发脂肪肝、呼吸道疾病抑或糖尿病。所以,引导大学生加强体育训练,在持续性训练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体魄,这对于打造“健康校园”提供了技术支持。

2.主观因素

造成学生体能下降的原因较多,如家庭、校园以及课程规划因素,这些因素都与学生的运动训练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部分高校的体育器材、体育课程构建不完整,或授课过程中向学生指定了过于繁重的课程压力,就会影响学生的运动动机及体育训练信心。其次,部分学生受到高中阶段学业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体育运动训练势必影响学业,不愿意参与体育运动;同时,若学生家长没有告知学生持续锻炼的作用,也会降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最后,在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改变了传统授课、教学形式,大多数高校融入了“云教育”教学模式,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是,这一情况的影响下,也会让部分学生花费大量时间于网络直播、线上购物、社交中。同时,若教师没有培养学生形成自主锻炼的意识,特别是部分教师没有渗透专业的体育训练技能,自然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学生个人体魄的塑造是不利的。

三、运动类APP融入高校校园的建设原则

1.拓宽体育课程理论

传统体育授课形式主要以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某一项具体的体育项目,故学生仅需通过模仿学习并完成相关练习就可达到课程要求。但是,这一教学形式可能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可在授课过程中融入Keep等软件,要求学生利用软件进行自我评测,并以此为学生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及运动方式,也能实践“以生为本”的要求。例如在跑步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依据学生的身体机能制定跑步路线,同时要求学生观看规范的跑步方式、饮食方式后进行模仿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运动锻炼的积极性。

2.体育训练运动量监测

运动量监测主要针对学生的心率、呼吸等指标,利用此类APP能让教师区分不同学生在持续训练后各项身体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依据此类指标确定活动标准,也能方便教师根据课上、课下学生的运动状况进行考评分析。通过具体的体征监测,能够督促学生定时、定点进行训练打卡,并在过程中掌握自身的缺点。

3.“一体化”课程指导

打造“一体化”的线上、线下授课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课中、课后意识到不同训练课程的作用。其中,线上课程渗透中,学生可预约各教练及讲师,要求教练针对学生的训练情况进行在线指导。同时,APP使用过程中,体育教师也能协同训练项目的讲师进行共同教育,同时可在第一时间解决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问题。例如体育教师可协同明星讲师制定可行性较强的训练计划,并采用直播课的形式说明马甲线、全身燃脂训练、提臀训练、气质瑜伽项目的技巧,而此类课程也是诸多学生关注的重点。通过引导学生塑造更好的身材,也能提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

4.设立专属“社交圈”

不同运动项目都可吸引同类爱好者参与,故学生在实践参与中,不会受到时间、地点、身份的影响,能平等地与健身爱好者搭建良好的社交关系,并且可在约定训练、督促训练过程中协同进步。通过引导学生走出网络、游戏的舒适圈子,同时建立以本校学生为主体的社交性运动APP,能够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过程中成立线下社交圈子,这也能建立积极的校园氛围[3]。

四、高校健康校园建设中运动类APP的融入策略

1.设立整体规划思路

为凸显出“健康校园”的和谐氛围,校方应设立详实的教学、设计规划,将信息网络作为这项活动的根本,能够全面提高教师、学生对运动训练的认知度。例如校方可设立适合本校师生的运动类APP,同时利用微信公众号、小红书、抖音等平台进行推广宣传,让师生们充分意识到“每日锻炼”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另外,教师也应全面统筹这一项实践活动,协同校方管理者确定APP的课程内容、师资配置、社交方式等项目,并利用该软件开展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此外,平台设立可模拟Keep软件的构成特点,将德育教育作为思想教育根本,从而提高師生对运动APP的重视程度。

2.打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

全面渗透“健康校园”的核心思想,将该思想作为培育学生的基本点,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训练。首先,教师应向学生推广关联性的体育、竞技、竞争思想,将运动意识与教学方式相结合,帮助学生确定个人价值方向。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传授关于文化品牌方面的思想,将这些思想纳入到校园网络的规划中,让学生借助APP的推广广告发掘特色的技能比赛、体育竞赛活动,也能够让师生逐渐意识到体育训练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其次,教师应打造优质的线上课程模式,让学生自主发现感兴趣的话题内容及运动项目,同时在不断体验的过程中掌握体育运动技巧。例如APP中可对课程进行分类,如人气运动课、燃脂课、塑形课、养生课等内容,同时细化各类课程的分支,引导学生关注某一项具体课程,依据课程的训练计划进行自主规划。通过将训练要求、训练时间以及训练总量设定在软件中,再利用大数据评价学生的身体机能情况,得到与学生体能相关的运动指标[4]。再者,APP中不应当仅包括高强度的训练课程,还应当设立专项分区普及各类运动常识与方法。例如可设置“疾病预防专区”,在分区内说明慢性疾病的诱发原因及影响,展示出近视、肥胖、食欲不佳等现象的影响,让学生明白形成健康、积极地生活习惯对自我成长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不科学的运动训练可能会损伤学生的骨骼、膝盖、韧带等组织,因此需要在APP中提示规范运动及不规范运动的关系,能扩宽学生的眼界。总之,通过营造优质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利用运动类APP掌握适合自己的运动计划,同时掌握特色的医学、生理学、运动历史学以及体育竞赛方面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及时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

3.营造优质的运动社交氛围

通过逐步渗透运动、体育方面的学科内容,能够让学生意识到体育运动与家庭、社会、个人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提高运动类APP的使用价值,校方应利用APP建立优质的社交圈子,借鉴成功的运动(Keep)平台及养生平台(养生宝),并加大体育训练意识的渗透,能改变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此外,校方还可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设立“学生专区”分栏,并在该区域中填设直播活动、线下交流、体育竞技等运动项目。不仅能凸显出优质的运动社交氛围,还能让学生在自主训练、自主体验、活动参与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健康校园氛围、环境的建设中,高校校方应合理渗透运动APP平台于实践创新中,并利用有效的宣传、推广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运动训练与自我成长、身体机能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运动积极性。

课题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以运动类APP为载体的高校健康校园建设研究,

课题批准号:NGJGH2019288

参考文献:

[1]徐云.运动APP对连云港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v.35;No.122(02):83-87

[2]吴梦.试论技术“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体育场馆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20(8):0273-0273

[3]郭然.运动类APP应用于高校体育建设的可行性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35):254-255

[4]王天运.“校园阳光健康跑”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000(017):209-210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