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初探

2021-07-15 02:44刘洋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笔者

刘洋

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有着“说教、理论性强、缺少科学性”的刻板印象。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学科融合背景下,通过跨学科、超学科融合活动,在新旧知识、概念、经验间建立联系,将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融入道德與法治课堂教学中,力求让课堂“活”起来,增强课堂魅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做实验:文理交融,培养科学精神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引入一些操作性强的实验,为理性精神的培养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笔者一直尝试创新教学方法。以《学习新天地》的教学为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激发学习热情的两个关键词:态度和兴趣。在讲到兴趣环节,笔者选取了网络上“女孩哭背《九九乘法表》”视频导入,请学生思考:如何让视频中的孩子理解和记忆《九九乘法表》?他们各抒己见,把抽象的算术题具体化,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法。在肯定了学生的集体智慧后,笔者引入了数学界鼻祖祖冲之先生首创的节点计数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尝试,让学生动手动脑,协同合作,尝试用不同方法学习和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随后继续引入生物力学小视频“蚊子为什么不会被雨滴砸死”和数学现象“莫比乌斯圈”,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把数学和生物学实验带入课堂,让学生在实验中体味“兴趣对激发学习热情的重要性”和“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传统文化进课堂:政史融合,提升文化认同

历史发展蕴含着政治智慧,政治方略根植于历史逻辑。为打破学科樊篱,在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中《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教学中,笔者尝试将政史融合,让学生站在历史与政治的交汇点,深化家国情怀,增强政治认同,实现立德树人。笔者与历史教师共上一节课,回顾中国历史上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并选取中国古代“邮驿”制度、“伤寒杂病论”和“活字印刷术”在现代的发展和应用,让学生理解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诚实和创造性劳动,为本节课教学做好价值观铺垫,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接着,笔者将活字印刷术的雕刻学习引入课堂,让学生尝试完成木活字雕刻,从而体验每一项劳动背后必须具备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等劳动品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借助“李子柒学习活字印刷术”视频走近和了解网红这样一个职业,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本节课教学借助历史、美术等多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增加学习的主动性、趣味性,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深度思考,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三、说新闻:开阔视野,提升公共参与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谣言带来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能否科学理性地辨谣,增强公民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这需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理性辩证思维能力。说新闻,作为道德与法治课堂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要不断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在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中实现学生思考力的提升。说新闻,重点在一个“说”字,该环节名称可以自拟,但精髓要从收集新闻、整合学科、利用语文学科中常用的评论分析收获理性思考。

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前给学生一个关键词,让学生围绕关键词进行资料收集。例如,在教学“以礼待人”时,提出以“礼仪”为关键词进行新闻播报。学生选取了三条新闻:“穿汉服颂辞赋献礼教师节”“对标空姐,讲英语修礼仪”“摸霍去病像可去病——别让迷信破坏文明”。学生对这三条新闻的介绍和分析与课堂礼仪内容的教学相辅相成,甚至可以成为课堂教学案例,这种结合更好地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有助于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多学科知识来解决课堂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突破学科界限进行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升,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成为学习活动的有心人,在实践中感悟成长,进而打造有魅力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笔者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