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县域职教联盟的中高职衔接教育系统构建

2021-07-16 02:47刘文君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县域系统

【摘 要】中高职衔接教育是一个系统概念,在县域范围内按照“政府主导、高校牵头、联盟协调、校企主体、多元融合”原则搭建需求导向型的“职业教育联盟”大平台,充分整合县域内各类资源,创新尝试将指导、服务、协调等政府非行政职能下放至职教联盟。在职教联盟总平台下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体系化构建开放式的各类子系统、分平台,完善中高职衔接的学校和社会环境、人才成长通道等,有效促进县域内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多向衔接”的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

【关键词】县域;职教联盟;中高职衔接教育;系统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8-0037-06

【作者简介】刘文君,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江阴,214405)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县域职业教育联盟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位,由地方政府主导,地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地方行业协会、骨干企业、中职学校等多元要素,充分集聚各类优质资源,体系化构建开放式衔接的各类子系统、分平台,积极创新机制体制,在政府舆论引导、政策推动、考核激励助推下,在县域范围内按照“统筹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思路组建起职教联盟。

中高职衔接教育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机协调发展,通过“3+2.5+0.5”“2.5+0.5+2.5+0.5”等多种学制模式,中高职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打通中职学校学生升学瓶颈。探索构建政府、行业、企业、中高职院校多方协同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贯通培养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思想品德、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心智模式的高端技能型和基层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

一、县域职教联盟下中高职衔接教育系统构建的现实基础

第一,政策基础。教育部于2009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自2015年起又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等,对职业教育和集团化办学宗旨、目标、重点、原则、方法、机制等要素均做了明确表述,为县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提供了政策依据。

第二,经济基础。江阴地域范围内有人口近200万,境内外上市企业50多家,各类中小型企业近5万家,其中有11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13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9家企业位列“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这为县域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厚实的经济基础。

第三,产业基础。在“工业立市”的战略决策下,江阴县域内已形成了以特钢、石化、高端金属制品、光通信等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以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特种船舶和海工装备、节能环保资源再生装备、精密机械及智能装备等为主体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高端面料、高性能纤维为主体的纺织服装产业,以风电、光伏、LNG物流集散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以芯片设计、制造、封测为主体的集成电路产业,以现代中药、新型疫苗及诊断试剂、医疗器械为主体的生物医药产业。丰富的产业基础为职业院校专业的开设、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四,教育基础。江阴县域内有地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围绕各工业园区布局的5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每年有7000多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为中高职衔接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生源。2012年,在《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指导下,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地方龙头企业联合申报参与了中高职衔接培养人才的试点工作,为中高职衔接教育打好了平台基础。

二、县域职教联盟下中高职衔接教育系统的体系化构建

中高职衔接教育是一个系统概念,既是教育问题,又涉及社会、经济、产业、院校、行业、企业等诸多要素。如何统筹好各类资源,让各要素之间紧密联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将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县域职教联盟总平台的构建(1+5+N型平台)

《江阴市职业教育联盟组建方案》按照“政府主导、高校牵头、联盟协调、校企主体、多元融合”的原则,主管市长挂帅,联合教育、发改、财政、经信、人社等多个职能部门,由地方高职院校牵头,以江阴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为纽带,政府部门、各类职业学校、行业协会、企业、科研单位为基础组建“1+5+N”型的县域职教联盟,搭建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的大平台。“1+5+N”即1所高职院校,5所中职学校和近60家的行业协会、龙头骨干企业,每年都有动态调整。

职教联盟设立理事会、秘书处等机构,设立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等职位。理事会为最高议事机构,由政府代表、高校、主干行业、龙头企业代表组成。秘书处和工作组设在高校,由校内人员兼职,属非营利性组织机构。职教联盟章程明确了组建职教联盟的方针思路、工作目标、组织机构、基本职能。联盟下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校校融合”工作组,两个工作组下面搭建若干个子系统、分平台,组建起以相关各方利益链为纽带,集生产、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创新平台,促进多赢发展。

中职学校将以职教联盟的名义开展统一招生、专业设置、教育教学管理、对外交流合作等事项,理事会负责全年工作规划,协调联盟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负责对联盟工作进行绩效评价,每年形成工作报告和建议供政府决策。

(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的构建

1.江阴市企业群HR联盟子系统(校企合作平台)。

由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江阴市地区工业、商业、建筑业、旅游、服务等行业协会和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本着自愿加入、退出自由的原则,组建“江阴市企业群HR联盟”,成员为各行业协会代表和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协会性质是非盈利性的团体法人。协會接受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和江阴市行业协会的业务指导,由江阴企业群HR人力资源理事会负责监督管理。通过加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岗位培训搭建起校企合作平台,强化行业、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全方位合作,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1)人才联合培养:积极构建企业人才需求数据平台,将行企技能型、基层管理型人才规模层次、专业、岗位、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的需求信息整理成数据报表,供学校办学决策。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创新,依据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采用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1+X证书等多种形式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做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对接,建立健全专业设置随地方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不断适应江阴经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结构、规格和质量的要求。

(2)基地课程共建: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资源和企业资源的相互共享方式,组织校企对口互建实习实训基地、专业工作室,学校企业专家互聘,共同開发学校专业教学课程和企业培训课程,合作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形成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良性局面。

(3)培训交流互动:有效整合各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培训资源,通过调研和数据平台掌握企业职业培训需求,面向联盟内部企业员工开展成人学历提升、岗前培训、岗位培训、技能培训、语言和管理培训工作,提升企业员工的学历水平、技能水平、岗位能力、身心素养。组织院校和企业间的体育文娱交流活动,加强校企之间的互动融合。

(4)招聘、竞赛对接:联盟内企业冠名或定期举办毕业生供需洽谈、专场招聘会,形成合作培养班学生联盟内企业优先供给机制。企业冠名、校企联合举办江阴市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专业技能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在广大市民中的影响力。

通过构建企业HR联盟,院校直接对接规模以上的企业或通过行业协会对接各类中小型成长型企业,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教师专业成长、学生身心发展、在职员工素质提升的学校和社会环境最终得以建立。

2.江阴市工程师协会子系统。

在江阴市科技局主导下,由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江阴50多家主导、新兴企业的总工程师、技术总监以及院校专业带头人共同搭建江阴市工程师协会,校企协同推进科技成果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平台依据江阴产业现状,共设新材料、新能源、新型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计算机科学、纺织服装七大协作组,由获中国工业大奖的企业总工程师任理事长,秘书处设在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秘书长由学院领导兼任,各产业龙头企业技术总监任副理事长,学院专业负责人任协作组长,理事会为最高议事机构。

协会旨在县域内推广工程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传播工程科学知识,为会员提供业界动态信息,成为院校聘请产业教授,企业委托学校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桥梁。通过企业技术中心和地方院校技术创新平台的有机衔接,企业与院校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开展有效合作,共同组建县域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校行企共建、互建科研工作室、工程中心、实验室、创新基地,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专利申报工作,形成产业与教学及科研密切结合的局面。

3.校企资源共享平台。

统筹发展,资源共享,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在校企合作平台下搭建江阴职教联盟线上信息平台定期向联盟内成员发布院校专业信息、就业相关信息、企业用工信息、企业培训信息、产业发展信息、行业动态信息、政策信息和其他各类需求信息,为成员提供有效的信息交流服务。同时,通过职教联盟线上线下的有机协调,促成联盟内人力、文化、科技、场馆、基地、课程和其他各类资源的免费共享和有偿服务,充分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最大限度发挥其效能,线上交流,线下互动,合作共赢,形成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局面。完善的信息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资源共享平台,为职教联盟系统整体决策与行动提供有力的支撑。[1]

(三)校校衔接子系统构建(校校融合平台)

中高职衔接教育非简单的中职结束升入高职的上位迁移,招生考试制度的衔接是突破口,培养目标的衔接是前提,专业建设的衔接是基础,课程体系的衔接是核心,校企合作的衔接是关键。为保证质量和项目优势,须加强高职校和中职校的联系,就学生品德、知识、技能、素养、心智等环节深入研究,形成实质性的接轨模式。为此,在职教联盟平台下搭建校校融合平台,并下设学生管理、教学等多个子系统,完善校校融合体系。

1.学生管理研究子系统。

由高职院校学工处牵头,依据中职生和高职生身心发展特点,探索中高职衔接教育学生管理新理念、新方法,统筹发挥校内外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的育人功能,建设校内外德育基地,在县域范围内打造学校、家庭、企业和社会多方育人的共同体。积极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校园文化进企业、高校特色文化进中职、高校文化体验周等活动,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强化学生对区域文化、企业文化的认同以及对高校文化的向往,以社会、企业所需道德观、价值观助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教学管理研究子系统。

由高职院校教务处牵头,中高职教学管理部门及相关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培养目标、职业技能素养、课程体系有机衔接的科学方法。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班组长”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引领,[2]探索构建政府、行业、企业、中高职院校多方协同的“五岗递进”现代学徒制(定岗、认岗、模岗、跟岗、顶岗)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岗位、双向(职业素养与技能)融合、创新实践”一体化整体设计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一体两翼、三维(职业素养、技能、创新能力)互动”人才培养路径,融就业竞争力与岗位职业能力于一体的课程体系,使学生从中职学校转段到高职学校时,培养目标、职业技能和素养能够无缝对接,避免重复,提高效能。[3]

3.实训管理研究子系统。

由高职院校实训主管部门牵头,中高职实训管理部门及系部教师参与,探索学生由初级工、高级工、准技师、技师、高级技师的科学成长方法和培养实施路径,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竞赛、1+X证书试点工作,研究企业一线岗位技能操作的新工艺、新方法,及时调整、更新实践性技能教学内容,真正培养出行业企业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4.教师管理培训子系统。

由高职院校人事处牵头,中高职师资管理部门及系部教师参与。合理制定文化课、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业务提升方案和激励政策,科学规划教师校内外学习培训实施路径,整体提高合作院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有效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5.就创服务研究子系统。

由高职院校招就处牵头,中高职就创管理部门及系部教师参与。研究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就业、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整合成员单位的就业资源,搭建共享就业信息平台,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建立合作院校之间创业教育信息和创业教育基地共享机制,有效组织和实施江阴市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学生提供更多样的成才平台。

通过多年创新实践,在县域职教联盟总平台下体系化地构建了政府、高校、中职学校、行业、企业之间“全方位”的,政府、职教联盟、校企、校校之间“多层次”的,政府、学校、产业、协会“多维度”的中高职衔接教育所需的子系统和分平台,完善了学生学业和身心发展的人才成长通道,政校企行多元办学主体相互融合的局面、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得以形成。

四、困惑及思考

(一)存在问题

1.集团化办学的类型问题。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通常有联盟型、事业单位法人型、企业法人型、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型等,江阴职业教育联盟各成员单位保持其原有的管理体制、人事关系、财政渠道及隶属关系不变,以章程、协议、契约等方式形成利益共同体,仍属相对松散的职业教育联合体,要形成以资本为纽带、专业为支撑的紧密型职教集团仍需制度上的有效突破和改革创新的持续深入。

2.新管理体制下的观念及利益问题。

集团化办学强调的是多元融合、产教协同育人,通过约束、激励等措施促进各子系统之间有效衔接。但受传统思维的影响,院校按原有的基础条件设置专业,在校园范围内完成人才培养任务;企业以盈利为目标,完成生产经营任务,当有用人需求时,也会点对点地与院校发生联系,产生一定的合作关系。人才培养的周期规律性与企业因业务需求选择合作的时效性的差异,企业现实利益获得与社会责任承担平衡点的把握,联盟内各成员单位明晰自身角色定位等矛盾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3.产权明晰下的信息资源共享问题。

搭建联盟平台有利于优质资源的统筹和流动,由于成员单位保持其原有的管理体制、资产属性未发生根本改变,考虑到信息数据的安全、资源使用成本以及各类资源共享使用对自身正常教学、生产的影响等,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做到各类资源的共享和使用仍有一定难度。

4.联盟长效运行下的人员专业化问题。

联盟平台资源丰富,体量庞大,需要建设专业化的队伍来保障其开放衔接、长效运行,不仅需要深入研究形成创新理论支撑,更需要实践积累、经验总结和体制机制的不断修正,汇总、分析各类共享数据,不断提升自身的协调和服务能力,而联盟因编制经费等原因,管理层面要采用院校和行业企业兼职人员,要在较快的时间内实现专业化管理和运行仍存困难。

(二)思考及对策

1.加强政府引导。

江阴职教联盟是公办院校与民营企业结合的联合体,加强政府引导、统筹、规划显得尤为重要。要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中,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设立专项发展基金,优化考核内容,营造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明确职教联盟的有效运行边界,扩大职教联盟调控职能,有效解决多元利益需求和集团面临的问题,为职教联盟长效运行提供行政保障。

2.完善政策机制。

联盟平台下的中高职衔接教育要靠体制的创新,更要靠各类机制的完善来达成校企主体、多元融合的目标。通过系统的政策和机制建立、修订、运营,转变院校办学观念,围绕社会需求主动变革、主动服务,支持企业深度参与院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产教协同育人,产学研协同创新、有机融合。通过政策的推动,将联盟成员间原有的点对点合作变成点对线和点对面合作,将合作基础和合作关系由原有的情感型、利益型向情感、利益、责任复合型转化。

3.强化队伍建设。

创新是关键,人才是核心。县域职教联盟须着力建设专兼结合育人师资队伍,建立职业院校特殊人才尤其是专业类人才的引进绿色通道,政府、院校更要出台专项激励措施,强化师资队伍能力建设,确保联盟运行高效能、人才培养高质量、服务地方出成效。

4.优化培养模式。

多方协同的“五岗递进”现代学徒制中高职衔接育人模式改变了人才培养以学校为中心的模式,须研究完善岗位职业能力内容,細化岗位工作标准,并与课程内容有机衔接。同时,不断优化“中职大类、高职细分”的专业衔接机制,优化“招生大类、转段细分”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框架,科学制定从定岗到顶岗,层层递进、分段培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做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以及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企业教育三段有机衔接。

5.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和完善联盟运行绩效评价体系,并积极引进第三方评价,对政府专项投入效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校校融合工作实施、衔接培养关键要素执行、联盟年度工作目标完成等内容进行绩效评价以供政府决策。建立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科学制定测评内容标准,对“五岗递进”人才培养中职、高职分学期分阶段的实施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评价,作为评价学校的依据之一。通过评价和奖惩机制,使联盟平台下多元融合、协同育人、产教研一体的工作深入推进。

【参考文献】

[1]杜玉帆,刘志文.新时代职教集团发展的战略转型与模式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9(11):5-12.

[2]刘玉娟.高职教育与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履职素质结构探析[J].职教论坛,2014(2):91-93.

[3]潘永惠,周亚娟,朱永林.基于区域职教联盟的中高职衔接探索——以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为例[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9(20):50-53.

猜你喜欢
县域系统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一种无人机缓冲系统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品“助读系统”之妙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再认识(中)
见“多”不怪的多星系统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