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学院视域下产教融合课程开发探究

2021-07-16 02:47彭鑫李静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课程开发职业能力产教融合

彭鑫 李静

【摘 要】专业学院是产教融合的有效载体,体现为利益融合、信息融合和文化融合。南京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基于南京南丁格尔护理学院建设进行产教融合课程开发路径探析:构建产教融合课程“三维四链”教育生态,构建产教融合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再造产教融合课程学习流程。

【关键词】专业学院;产教融合;课程开发;护理;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8-0052-05

【作者简介】1.彭鑫,南京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南京,210038)教学科研处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教学;2.李静,南京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南京,210038)教学科研处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教学。

当今世界人口医疗保健需求日益复杂化,护士在护理实践中起到变革性作用,因此需要不断提升护士创新力、变革力及领导力。护理职业能力的发展是从新手演变成专家的连续过程,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促使学生从新手演变为内行的行动者,即运用相互关联的知识解决系统工作任务,通过关注任务情境下的事实、模型及规律获得工作过程知识。[1]护理职业能力分为認知能力、技术能力和道德能力。认知能力是对护理实践所需专业知识的理解,技术能力是实施安全护理所需技能的行为表现和流程,道德能力能确保实践符合法律和职业行为规范。教育者应打破三大能力间的界限,促使三者融合发展,使学生元认知能力提升,提高对不确定情境的应对能力。因此产教融合课程的开发必须基于工作场景,从而倒逼教学场景的改革。当前,专业学院建设已成为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有利于优化教育供给。

在南京市政府的主导下,南京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合作共建了南京南丁格尔护理专业学院。该学院基于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依托南京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护理及助产专业群建设,形成了由南京市政府、南京国际健康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江苏省护理学会组成的政校行企共建共享的管理体系,对接区域健康服务产业,协同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专业布局、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教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办学,致力于为医疗健康服务行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虽然专业学院为产教融合课程开发奠定了基础,但依然存在堵点:一是未形成促使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和形态,未能完全激发医院及行业积极性。医院多以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参与教学与实习指导为主,在学校教育和实习实训阶段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体经验,有利于促进学生护理职业能力的发展,但参与课程开发设计有限,与其他课程间缺乏职业能力培养的连贯性,同时导致护理人才培养的社会吸引力不足。[2]二是护理人才培养与医院及行业融合不深入:产教融合课程改革教学目标不清晰,课堂教学中虽然融入临床新的业态和技术,但依然以学科体系的知识传输为主;教学资源、评价方式、课堂格局与产教融合课程的要求不匹配。[3]为了将产教融合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南京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基于南京南丁格尔护理专业学院构建平台,以“急救护理学”为例,探索产教融合课程开发路径。

一、构建产教融合课程“三维四链”教育生态

(一)将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社会服务对接,打造学生“学习脑”“临床脑”及“社会脑”

学习脑,即基于脑认知科学理念及学生学情大数据分析,关注学生学习体验,提升其学习动机。临床脑,即将急诊护理学的课程体系按照急诊工作流程(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进行重构,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无缝对接,依据大数据选取临床典型工作任务,基于典型工作任务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社会脑,即将临床任务与社会服务项目对接,以专业型社团为载体拓展社会服务项目,将课程中的所学转化为真实情境,促使学生参与,以满足实际健康服务需求,提升学生职业获得感和成就感(如图1和下页图2所示)。

(二)以能力链、情境链、知识链、问题链重构教学生态

基于专业学院与医院、行业的深度融合,确立育人模式四条链。能力链:以评判性思维能力、急救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健康促进能力、人文关怀能力为着眼点,渗入教学全过程。情境链:将急诊工作流程转化为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依据临床数据确定学习主题,同时增加学生课前临床见习和课后社会实践,通过早临床、多临床及反复临床促进理实融合、职业态度和责任养成。知识链:打破前期课程知识解剖学、药理学、生理学、护理学基础等课程知识体系,跨学科进行知识融合,凝结为工作过程知识,提高学生职业能力。问题链:基于临床提高护理工作实效问题转化为课堂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领学生探究,支持学生分享,帮助学生反思。

二、构建产教融合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基于全护理链构建“互联网+护理+教育”智慧医院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基于建立数字思维和对标未来技术的“互联网+”时代需求,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共建育人平台:智慧医院(如下页图3所示)。智慧医院在保障患者数据安全和隐私的前提下,将医院患者数据系统、“互联网+护理”平台系统与学校网络学习平台对接,实现临床常见典型急症流行病学数据分享和典型案例及情境推送,医院、学校、行业三方共建案例库、情境库、临床新技术库、视频库。同时实现将教学过程与临床护理工作链对接,按照“院前健康教育—院中治疗护理—院后居家护理”组织教学和进行学习资源整合,及时更新护理实践指南和操作流程。系统整合模拟仿真教学载体,结合模拟仿真教学手段(如高仿真模拟人、标准化病人等)复制真实临床情境,开展交互式学习和OSCE考核评价,给予学生丰富、交互和真实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完成“学习体验—反思内省—归纳联结—应用转化”的过程。同时与护理实训中心、职业体验中心共同实现学生技术技能培养的线上与线下结合,学校与社会教育共振:学生通过信息化实训中心开展预约实操演练,在职业体验中心依托校专业社团,运用自己所学技能服务区域内人民健康。

三、再造产教融合课程学习流程:7E模式实现深度学习

(一)课前自学:激发(Elicit)

教师创设学习情境及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激发学生前概念的获得: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微课、学习任务单问题思考、习题自测,唤起前期相关课程知识,促使知识形成网状结构。同时发布临床调研任务,增加课前临床实习,将学习需求的临床价值和社会价值显性化,促使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增强学习内驱力。

(二)课上研学

1.参与(Engage)。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智慧医院呈现临床典型工作任务,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动机,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2.探究(Explore)。

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全面思考、全员参与,积极主动构建知识,掌握技能或技巧,完成探究式、体验式学习活动。探究过程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多感官通道进行学习;根据大脑信息加工的图像优势效应,运用信息技术将内隐的知识可视化。

3.解释(Explain)。

鼓励学生结合探究过程表达对概念的理解,通过组织、表达观点,以小组交流讨论、展示学习成果、提供学习帮助的形式构建新的概念。

4.迁移(Elaborate)。

将新获取的知识不断进行深化理解,根据学生学习程度调整临床任务的深度,促使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将知识进行运用和拓展。

5.评价(Evaluate)。

一是多元化评价角度。融合学习记录、问题讨论、交流展示、网络空间共享作品等学习成果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和学习成长进行客观评价;融合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患者评价、行业专家评价、教育专家评价等多元主体,对学生成长进行及时反馈。二是注重学生判断性评价能力的养成,促进元认知发展,助力学生转变为终生学习者和有能力的实践者,具体活动如课前操作视频的相互评分、课中仿真情景模拟的指导性反馈活动、课后社会实践服务反思日志的撰写。三是持续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对学生课前自学任务完成,课中师生、生生深度互动过程,学生课后延伸拓展任务完成质量进行考评,同时对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成果进行加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效能感。

(三)课后延学:延伸(Extend)

课堂任务对应社会服务活动,让护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创建第二课堂,将知识应用转化为社会辐射效应,将大健康、大卫生理念落到实处,并探索“互联网+护理”的新型模式,让学生收获学习获得感,实现个人价值,形成长效学习内驱力。[4]

四、成效与反思

本研究以急救护理学课程为例进行产教融合课程开发,将临床、行业等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更加贴合行业需求,促进了护理职业能力螺旋式上升,同时促使结构化创新教师团队的形成,探索形成了课程开发的范式。此范式可运用于护理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的开发,也可推广到其他医卫类专业如康复等产教融合课程的开发探索。要进一步完善南京南丁格尔护理学院产教融合课程开发,需要以下保障条件。

(一)构建“国际化双导师制”专业师资培养模式

通过构建“行业导师—学术导师—专业教师”团队深化产教融合内涵:聘请国内外临床护理专家做专业教师的行业导师,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护理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护理教育专家成为教师的学术导师,为教师的专业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帮助教师了解国际护理理论和实践,开拓国际视野,同时与护理职业教育实践进行融合渗透。

(二)塑造智慧医院数字思维

基于临床大数据分析、与“互联网+护理”平台的对接,实时了解临床典型工作任务及社会健康服务需求,更新案例库、指南库、视频库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促进教育与职业的无缝对接,培养学生循证护理的意识,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三)转变教学评价方式

产教融合课程应基于岗位胜任力进行整体逆向思维设计,根据职业岗位工作需要的能力整合工作过程知识,提供真实的工作情境,训练学生解决临床真实问题的能力,因此评价的方式要突出过程性评价。根据学习过程设计学习任务单,将学习成果化,组织学生以自评与互评、撰写反思实践日志、建立临床实践档案袋等形式记录职业能力发展过程,将临床专家、教育专家、患者评价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形成多元评价,通过智慧医院平台发布评价任务,提高产教融合实效。

(四)基于职业体验中心开展专业社团活动,形成“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职业能力培养闭环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校内、校外体验项目,比如技能朋辈辅学与评价、“生命教育之行”急救知識进万家、“互联网+护理”健康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制作等。今后可进一步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也融入职业体验项目设计中。

【参考文献】

[1]张弛.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形成机理分析——兼论职业能力对职业发展的作用域[J].职业技术教育,2015(13):8-14.

[2]占挺,阚雅玲,黄雪薇.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下特色专业学院建设的实践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8(4):38-41,29.

[3]李燕.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深度模块化教学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20(12):92-97.

[4]黄娇.运用“7E”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前科学概念——以北大版《生物圈中绿色植物》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课程开发职业能力产教融合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