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洽与利导: 激发职校学生主体性的策略探究

2021-07-16 02:47刘任熊范全越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教育改革职业院校

刘任熊 范全越

【摘 要】在新发展形势下,构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自主型教育教学模式,對于实现教育价值的回归、提高职业院校的内部治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职业院校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不足的问题,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以自洽和利导相结合的方式,提出九条策略,从而促进职业院校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主体性;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8-0063-05

【作者简介】1.刘任熊,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京,211168)机关党总支书记、组织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党建与思政教育;2.范全越,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京,211168)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新时代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主动的发现者、探索者,职业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应当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用自洽和利导的方式,从端正学习动机、科学构建课程体系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职业院校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现状

曾经有职业院校新任校长感慨:职业院校的学生自律意识总体是差的,他们总体是自卑的,基础知识总体掌握是不够牢的。三个“总体”结论整体偏负面,可能不一定精准刻画所有职业院校学生的精气神,但确实折射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当前职业院校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足。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既有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形式、师资队伍以及外界环境等方面的客观原因。

(一)观念上的误区阻碍学生主体作用发挥

职业院校的学生主体是中考或高考失利的考生和高职院校百万扩招背景下招收的退役士兵、农民工、下岗职工等。一些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是升学考试的失败者,入学后上课心不在焉,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心存怀疑。观念上的误区导致这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认为自己来到职业学校读书,不是因为对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渴望,而是出于无奈或满足家长的要求,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导致缺乏主动学习意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存在不足,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认识模糊,缺乏积极参与的意识,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在主观上阻碍了其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双师型”教师配比不足影响学生主体作用发挥

部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配比不足,部分教师对职业院校教育的性质、特点、地位、作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认识不清,不了解社会对职业院校人才的实际培养需求,教师习惯于研究“怎么教”,对职业院校学生“怎么学”思考不多。学生上课忙着抄笔记,课后忙于背笔记,课堂学习效果较差。由于“双师型”教师配比不足,目前部分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还没有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术技能的主线,教学方法单一僵化,教学吸引力较弱,课堂教学效果不佳,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三)传统考试导向限制学生主体作用发挥

传统应试教育考试方式直接影响职业教育教学方式,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缺乏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职业院校学生想学的技能学不到,学到的用不着”,这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限制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实践表明,传统应试教育考试方式、“双师型”教师配比不足、学生认识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已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和提高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障碍,学生学习越被动,教师就越以教代学,这与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理念背道而驰。如何走出这一恶性循环,更好地提高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一位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课题。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增强职业教育活力的关键

随着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生源结构和办学模式的调整以及职业院校教育内部治理体系的构建,传统的“一刀切”“自上而下”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受到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育教学模式已成为职业院校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一)满足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指出,职业院校教育要注重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发展需要的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发展型人才是指学生既要具备特定岗位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又要具备适应不同工作环境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型人才是具有广泛基础知识、善于知识整合与运用、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较强的综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指学生要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传统的机械式、固定化、统一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一代综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开放型、自主型、多样型的个性化教育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为职业院校学生的终身学习、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适应职业教育办学格局与生源结构转变的需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在职业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等国家政策的出台使职业教育的办学格局和生源结构发生巨大转变。如前所述,录取末端化、来源多样化,导致职业院校学生在受教育程度、年龄层次、职业技能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参差不齐,他们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目标也大不相同。职业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开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化等要求,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创新发展。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打破学习时间和空间限制,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成长路径。此外,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是多元的。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选择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考核,实现自身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因此,职业院校教育应当改变传统的“一刀切”“千篇一律”“自上而下”“齐步走”的教育模式,通过实施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学生主体作用的个性化教育,满足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

(三)育人价值回归与构建职业院校治理体系的需要

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本质上是一种育人价值的回归,也体现了教育者对教育本质和教育价值的永恒追求。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呼唤职业教育“学的本源回归”,倡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个性化教育。然而,个性化教育的实施仅仅依赖于教师的微观个性化教育教学行为并不能完全实现,还需要给予个性化教育教学的宏观制度支持和保障。受传统治理观念的影响,强调主导、决策等管理职能的职业院校治理体系,采取“自上而下”的单一治理结构,在这种治理模式下,职业院校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职业院校实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个性化教育是对国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回应,是提高职业院校内部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因此,职业院校要推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个性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与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创造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实现从“一元”管理向“多元”管理的转变。

三、激发职业院校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职业教育要培养德才兼备、综合实践能力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离不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激发这个群体主体性,可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着手,构建自洽和利导组合策略,在学生悦纳自我的基础上使自我得到良好发展。

(一)加强思想引导,提升自我认知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思想引导,学生只有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将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积极自主型学习,增强自身学习知识、技术、技能的内在动力,增强自尊和自信。自信是一种“相信自己”的心理,它能让人感觉到“自我称职、胜任”,是促进学习成功和走向职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内在学习潜能的发挥程度和身体功能的发展程度,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要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引导职业院校的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改变自己是升学失败者、“破罐子破摔”的错误想法和认知,克服自身自卑心理,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升主动意识和参与意识。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实施“爱人、爱己、爱劳动、爱学习、爱实践、爱职业”工程,培养学生拥有“自信心、感恩心、宽容心、进取心”的“四心”品质,可谓是个成功案例。

(二)端正学习动机,明确学习价值

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要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通过有效手段激发和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求知欲,抓住各种机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和强化学习动机,通过积极的引导(比如充分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采用表扬激励法,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适时给予表扬和肯定)激发学生潜在的自信。要适时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实训中认识自己、表达自己、肯定自己,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职业院校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同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其学会自我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三)增强主体意识,学会自主学习

职业院校学生要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增强主体意识,学会自主学习。职业院校学生缺少学习的主体意识,被动学习的情况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日常课程教学中不积极、不主动,没有学会自主学习。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倡导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实训课程等多个层面保证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课堂知识讲授和技术技能训练,好的职业教育应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积极主动学习,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后,就会爱上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而充分发挥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有的放矢地去探求新知识、学习新技能。

(四)理性融入网络,借助网络赋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经融入社会、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环境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取最新的信息,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但另一方面,网络的不良信息和网络游戏,会使学生产生错誤的价值观念,影响学生学习。因此,职业院校在优化校园网络文化过程中,应着力加强校园网络阵地建设,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文明健康网络信息引入校园,并以此为抓手,加强校园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因势利导,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倡导学生学会利用优质网络资源,积极自主学习,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职业院校通过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加强校园管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校园网络环境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校园文化建设、主流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

(五)完善考核方式,致力全面发展

传统的职业院校教育考核评价方式和内容制约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限制了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实际发展需要,探索科学、客观的职业院校考核评价方法迫在眉睫,改革重点是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要多元化。职业院校学生的考核,应当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一是应以评价动手实践能力为主要考核目标;二是以“综合能力”为评价中心,着力考核学生的适应性和职业性。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评价包括:对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对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的培养目标的考核,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考核。考核目标和教学目标的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公正、系统地评价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成效以及职业院校教育的教学质量。

(六)完善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改革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及教学改革应当坚持三条主线:基础理论知识教育、技术技能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内容安排及课程设置上,应加强实习、实训课程和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基础理论学习中也要以打牢基础和增强实用性为目的,注重厘清知识概念,加强应用和技能训练,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习实践能力。职业院校教师应将专业课程的前沿知识和技术适时引入教育教学,结合专业课程特色和企业行业需求,开发体现专业、行业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的职业教育教材和课程,及时完善职业院校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推行劳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感悟自身的变化与成长,以辛勤劳动丰富和发展自我的做法可资借鉴。

(七)开发校本教材,科学设置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当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修订完善,以满足师生课程教学需求。职业院校学生熟练掌握高技术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是职业院校应着力关注的问题。职业院校应当根据本校师生的课程教学实际需求,开发与本校专业特点和实际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编制以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职业院校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线,优化现有专业教材,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综合应用能力和高技术技能水平。职业院校通过开发、编制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教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八)注重师资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深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培养造就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2019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这为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的制度和师资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特色,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共同呼声。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理念已经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作用的“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教师要成为“双师型”综合型人才,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职业院校应当着力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强校企合作,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建立行业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和聘用考核制度,畅通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完善“双师型”教师待遇和保障机制,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专兼结合、技艺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九)改進教学方法,打造“智慧课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以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为基本任务,以满足企业行业需求为基本目标,以培养学生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通过职业院校阶段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较强的应用能力、高技术技能水平。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获得相应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为核心,通过理论知识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综合实践等环节,借助多种现代化“智慧课堂”教学平台,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能力。“智慧课堂”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智慧教学平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师生互动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打造“智慧课堂”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激发职业院校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性教育改革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