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式护理模式对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便秘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1-07-22 09:54桑冬梅曹志国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19期
关键词:下肢静脉发生率

张 莹,桑冬梅,曹志国

(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 100035)

下肢骨折为临床常见骨折,手术治疗为最有效方法,但作为有创操作,术后干预对于患者是否能顺利康复有着重要意义[1-2]。在患者卧床期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以及便秘等并发症,这是因为手术影响了患者的胃肠功能、干扰排便方式等[3-4],且长时间卧床会影响血流所致,目前针对以上情况临床以预防为主。因此,采取合理措施加强下肢骨折患者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本研究观察了强化式护理模式对下肢骨折患者便秘、DVT、生活质量的影响,旨在探讨更为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减少患者骨折术后并发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 ①对研究知情者;②身体基本状况良好,对手术耐受者;③大便、血常规及隐血均正常者;④无严重出血性及基础疾病者。

1.2排除标准 ①有腹部手术史者;②有血液系统疾病者,已经形成血栓者;③急性出血疾病者;④肾功能、心功能异常者;⑤多发性骨折患者。

1.3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86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强化组,其中男45例,女41例;年龄61~80(70.2±6.1)岁;骨折情况:胫骨27例,股骨37例,胫腓骨22例;体重46~78(57.55±11.18)kg;就诊至手术时间5 h~2 d;骨折因素:车祸伤25例,高处坠落伤32例,摔伤29例。选取同期86例下肢骨折患者予以骨科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其中男48例,38例;年龄60~80(69.6±6.6)岁;骨折情况:胫骨30例,股骨35例,胫腓骨21例;体重46~77(58.21±12.04)kg;就诊至手术时间3 h~3 d;骨折因素:车祸伤29例,高处坠落伤29例,摔伤28例。2组上述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可比性。

1.4护理方法

1.4.1对照组 实施骨科常规预防血栓及并发症等护理措施,观察患者皮肤温度及疼痛、肿胀情况,给患者穿弹力袜,针对性应用抗凝剂等,术前指导训练患者练习床上排便,合理选择止痛剂干预,常规饮食干预,包括多食粗纤维以及多饮水等,予以腹部环形按摩护理,若发生便秘酌情应用开塞露等。

1.4.2强化组 ①强化风险性测评:应用DVT的常用风险评估量表(Caprini评分)予以评估[5],对中、高风险患者详细讲解DVT发生因素,结合宣传资料向患者阐明影响因素、预防手段、自我监测方法等,让患者或家属对护理方法有足够认知,提高自我护理意识与依从性等,同时在高危患者床头挂出警醒牌,从而提高本人与家属重视。对于极高风险者,可酌情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干预,但需要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及次数,一般以0.4 mL/次为宜,1次/d,选择脐部下方为注射部位。②强化早期活动干预:告知患者早期活动的意义,取得患者配合,实现预期效果,术后积极鼓励患者进行呼吸训练,降低胸腔压力并增加横膈运动能力,促进血液回流,注意不要在腘窝下垫枕,可抬高下肢,护理人员可从患肢远端向近端挤压肌肉,达到加快血液循环的目的,在锻炼前要制定活动计划,并注意循序渐进。③强化饮食干预:为患者制定食谱,督促患者多食用降低血液黏稠度的木耳、香菇等食物,尽量少食菠菜、动物肝脏、蛋黄等高维生素K食物,同时注意多食用易消化食物,此外可食用燕麦、香蕉等有助于排便的食物。④强化腹部按摩与功能训练:术后向患者讲解腹部按摩重要性,按摩中嘱患者呼吸平顺,以点、按与揉等方式进行腹部按推,以患者感受麻、酸为宜。力度由轻缓逐渐加重,再由重转轻,按摩后,告知患者放松,按摩中要随时听取患者的意见,观察患者病情,倾听其主诉,发现不适要注意调整手法与力度。术后2 d即可进行功能训练,如缩肛练习,收缩尾骨、耻骨周围肌肉,放松腹部后收缩腹肌练习等,3次/d。

1.5观察指标 ①在术后10 d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多普勒显示下肢静脉管腔低回声或无声,静脉无血流信号,表示已发生血栓,记录DVT检出率及下肢深静脉流速。②便秘发生情况。便秘定义:排便费力且大便干燥有无法排尽感,排便次数少于3次/周,便秘发生率=便秘例数/总例数×100%。③采用健康调查表(SF-36)测评患者生活质量[6],量表项目共8项,分别为精力、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以及生理功能,共包含36个问题,单领域评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2 结 果

2.12组患者DVT发生率、下肢深静脉流速比较强化组患者DVT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流速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22组患者便秘发生率比较 强化组便秘发生率为8.14%(7/86),对照组为24.42%(21/86),强化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32组患者生活质量SF-36评分比较 2组患者干预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如精力、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等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强化组患者干预后的精力、躯体疼痛、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健康状况、生理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2组下肢骨折患者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下肢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会导致高凝状态,影响血液流速,也可能造成静脉损伤,而这些因素均会增加发生DVT的风险[7]。尤其是一些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冠脉硬化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性更高,一旦发生DVT,若错过最佳治疗时期,会对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发生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

DVT的临床表现主要集中于肢体肿胀、乏力以及疼痛方面,多见于左下肢,相关报道显示,DVT的发生率在周围血管性病变中占40%以上[8-9],目前治疗主要以预防为主,因此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并制订方案十分重要。当前骨科的常规干预方案与措施无法满足治疗及康复的需求,为此临床研究各种护理方案,以期提高护理效果,其中强化护理模式得到了广大医患认可。本研究针对86例患者实施强化式护理模式干预,其中通过Caprini量表测评,对预测高危患者有重要意义,继而在护理中强化对高危患者的护理观察及教育,提高患者与家属的护理意识[10-11],并增强对DVT的认知,提高护理自觉性与遵医嘱行为等。此外,通过在床头放置警示牌等,也提醒护理人员对该患者的巡视,可以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强化术后运动,可以明显改善因卧床所致的血液循环较差的问题,也大大减少了静脉内膜病变的发生。结果显示,强化组患者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静脉流速明显快于对照组。提示早期实施强化护理能够明显降低DVT发生率。

便秘是下肢骨折患者出现最多的并发症,具体是指大便次数下降或者排便不畅,粪便过于坚硬,尤其是高龄下肢骨折患者,发生率在70%以上[12-13];此外,下肢骨折患者也因为长期卧床、饮食、麻醉以及排便环境的影响等,增加了便秘的发生率,进一步影响患者康复,延长住院时间,也给患者与家属增加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常规护理措施中,灌肠、开塞露等方式方法虽然能够取得一定效果,但容易让患者出现依赖性,且更易导致电解质紊乱[14-15]。通过强化式护理的运用,强化饮食干预,给予患者腹部按摩以及功能性锻炼等,对缓解便秘有积极作用和效果。结果提示,强化组患者的便秘发生率明显降低。这是因为,强化式护理更加具有预见性与明确的目的性,护理人员在关注下肢骨折愈合的同时能够关注到并发症发生情况,尤其是便秘的发生。纠正了以往认为便秘是患者自身问题,而非护理问题的理念。更加重视早期落实护理措施,与当代护理要求相符,强化未病先治的理念,通过腹部的按摩加快患者胃肠蠕动,有效预防便秘,促进功能恢复,同时结合强化功能训练,例如护理中的缩肛训练等,提高了患者的腹压并有效刺激患者排便。有研究报道,患者机体腹压的平衡,可降低排便时因过度用力血栓脱落的风险,同时也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因此减少了患者的心理负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16]。本研究结果也证实,强化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强化式护理模式干预的实施可明显降低下肢骨折患者DVT和便秘发生率,在提高下肢骨折患者康复水平的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患者的精神压力,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未来制定更加科学与合理的护理方案奠定了基础。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下肢静脉发生率
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内径及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臣心对比,影领基层”病例诊断大赛第一季第一期病例诊断点评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