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2021-07-27 08:59张涛
新课程·上旬 2021年51期
关键词:学科能力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张涛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在讲授基本数学知识的同时,还需注重学生学科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基于此,为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路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学科能力

数学学科对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和能力形成具有直接影响,尤其是逻辑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应调整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学生素质培养。

一、明确教学目标,以此为基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为有效促进小学阶段学生数学学科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应将素质教育纳入教学目标中,重新调整教学目标,为后续教学工作提供指导。虽然小学数学内容较为基础,但是对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仍具有一定难度,在没有具体教学目标的情况下,教学目标分散,无法保证数学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核心素养培养前提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时,应落实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教学目标内容细化,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数学能力。

比如,开展有关“全等三角形”数学知识的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利用知识来源和背景作为切入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内容呈现给学生,使其专注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拓宽其眼界和知识面。之后,将教学内容逐渐转移至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断等方面,为有效缓解数学教学枯燥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提前准备有趣的课堂设计,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若是教学有关图形的数学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图形,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科在生活中的意义。一方面吸引学生,激发其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利用有趣的內容加强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利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实现学科能力的提升。具体而言,教师应根据班级具体人数进行三人或四人的分组,之后向学生提出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交流合作的形式对问题进行探讨,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上课时,教师在传授基本的数学知识后,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在此过程中最好落实分层教学法,即明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具体水平以及学习态度,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a、b、c三个层次的划分,保证每个分组涵盖这几个层次,以此实现学习时互相帮助和思路转换,一方面更好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让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都能实现不同程度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当学生在组织讨论时,教师应明确认识到自身的引导和组织地位与作用,不可过多干预学生,要给学生预留充足的自我思考、分析讨论和梳理总结的时间,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成就感,使其领悟到数学学科的魅力,从而爱上数学,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教学情境,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事业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之一,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为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数学教育要求,教师应正确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对数学教学的意义,不断学习如何掌握信息技术,从而落实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其中,运用信息技术最典型的就是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开展沉浸式学习,保证激发学生数学学习欲望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开展“数字加减”的教学工作时,可以利用线上教学平台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制作教学游戏,将情境创设与游戏教学有机结合,让数学知识立体化,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此外,教师开展情境游戏教学时还可以分组进行,运用良性竞争机制,落实分组制度。在开展游戏和竞赛时均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良性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胜负欲,并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深化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巩固所学内容。

综上所述,逻辑思维、自主思考能力等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认识到该阶段学生的特性,以此为基础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落实分组教学等方式开展教学工作,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何银兰.从课堂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浅析核心素养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2021(62):73-75.

猜你喜欢
学科能力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整体认知”思维与高三历史复习
变式训练,助力学生能力培养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