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爱 静候花开

2021-07-29 02:18童艳华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同学语文教育

童艳华

在语文教育中,教师要把等待意识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学生阅读时等待,在学生疑难处等待,在学生违纪时等待,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成为孩子美好心灵的摆渡者。只要心中有爱,必然能在语文课堂这片沃土中,看到花枝拔节的美妙景象。

我不怕等待,因为等待的时间愈长,等到之后就会愈幸福呢!

——前 言

马德曾说,只要你肯等一等,生活的美好总会在不经意间盛装莅临。生活如是,教育亦如是。大仲马有句名言,人类的一切智慧都包含在四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作为教育者,只有重视等待才能给予学生足够多的呵护与守候;只有善于等待才能帮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等待意识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完善和成长,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等待教育”的意义

认真解读语文课程标准,会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等待意识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它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学习规律,体现语文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面向全体,关注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等待教育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让教师不仅成为知识的传播者,更成为孩子美好心灵的摆渡者。

二、在课堂教学中讲究等待艺术,学生将会给予教师一份不曾预约的精彩

下面我将从个人教学中浅谈以下三点认识和做法。

(一)“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学生阅读时等待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安排“初读——再读——品读”三个环节。叶圣陶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在教学新课时,需要给学生一点时间阅读,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尤其是初读,那是读者与作者的第一次会面,必须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以此带动思考,才能促进后面的环节顺利完成。

教学《黄河颂》时,我并不急于進入教学环节,而是分层要求初读。第一次读我提醒学生要把握和体会初读诗歌的感觉;第二次读我强调要注意诗歌的两部分(朗诵词、歌词)特点,尤其是后面的写作日期。课堂上,学生通过两次阅读,对这首诗已有了直观具体的把握。之后,我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第一印象。大多数学生都能由“1939年”这特殊时间张开想象的翅膀,抓住“摇篮、屏障、臂膀”谈自己的感受——作者借歌颂黄河,歌颂黄河所展现的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这里的等待包含着教师对学生认知规律的理解与尊重,在循循善诱中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绚丽的花朵!这时,再让学生第三次诵读文章时,他们就能自然地达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也为之后的教学环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慢工出细活”,在学生的疑难处等待

韩愈有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质疑,适时点拨,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教学《老王》时,我以“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为主线,设计了“走进老王——品味老王——怀念老王”的过程,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逐渐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表达。“品味老王”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快速浏览第5—16段,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概括出课文所写的几件事情。同学们很快归纳出有:送冰、送医、送货、送油和蛋。在品读中,同学们被老王在贫穷中保存着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所感染。没想到这时有同学提出疑问:老王送来香油和鸡蛋,作者却将他拒之门外,都未邀请他进来坐坐,这与作者体现的“以善意体察善意”不是背道而驰吗?对此,我首先对该生勇于质疑的精神表示肯定与赞扬,再建议同学们带着疑问浏览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解答。

“一石激起千层浪”,意外的提问又激起了同学们探索的欲望,大家纷纷埋头看书,随即你一言我一语发表看法:当时“我”并不清楚老王已经病入膏肓,看到老王僵硬地站在门外,作者猝不及防,这样的表现有其合理性;老王再客气,也付他应得的报酬,这次老王再送来香油和鸡蛋,作者也给了钱,两次给钱都体现了作者对老王的关心和同情;最后,面对如此善良的老王,“我”却未能及时体察到他的离世已经不远,反而觉得恐惧和害怕。时隔多年,再追忆此事,杨绛又是如何表达心中复杂情绪的呢?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读出了“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我顺势说道:“好文不厌百回读,每读一回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请大家结合老师准备的素材,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没有刻意的设计,课堂顺利地过渡到第三环节。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可预设,却是充满活力的。重视等待,你的心中就装下了每个学生;善于等待,学生才会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醉人的果实。

(三)接纳课堂中的不和谐,在学生违纪时等待

在课堂教学中,就怕遇到防不胜防的突发事件,就如美妙的乐章被杂音打断一样,特别不和谐。但如果我们心怀等待,对学生多一点宽容和爱心,未尝不会收获别样的精彩。

课堂上,教师正在精析课文,却有两个男生,一边挤眉弄眼,一边手在桌面上你推我搡,一个要把胳膊越过来,一个非要把对方推回去。本想视而不见——今天课量有点大,不想拖延。但明显周围同学们都在暗中观战,一脸看好戏的表情,若言语呵斥,除了粗暴压制,也达不到教育感染的效果。权衡之下,我索性停顿下来,不发一言,短暂的等待让静默的教室弥漫着紧张的气息,可他们并没有迎来预期的暴风雨。我和颜悦色地说:“看了刚才两个同学的行为,让我想到了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同学们都支起了耳朵认真聆听我讲述“三尺巷”的典故。其中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让同学们感触颇深。再看两位破坏纪律的“罪魁祸首”,尤其不好意思。二人相视一笑。笑容,淡化了计较,传递了宽容;淡化了敌意,传递了善意。一次心念电转间的小小等待,将狂风暴雨转化为和风细雨,滋润的是孩子们的心田,绽开的是最美的心灵之花。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着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孩子的成长需要放慢脚步去等待,教育何尝不是?叶圣陶先生在《吕叔湘先生说的比喻》一文中写道:“最近听吕叔湘先生说了个比喻,他说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在语文课堂这片沃土中,如果教师是播种者,孩子们则是一粒粒花种,让我们用爱心去浇灌,用等待去陪伴,终会在阳光下看到花枝拔节的美妙景象。

作者简介: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第一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同学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