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儿童:培养儿童现代精神的旨归

2021-07-30 20:32陆云峰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儿童立场

摘要:培养儿童现代精神需要解放儿童,重新回到儿童立场,通过多种方式让儿童知道,人际交往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坦率和忠诚;以善良的言行影响和规范儿童,让儿童心存善良;让儿童在得到别人的爱时,学会珍惜别人的爱并付出自己的爱;让儿童学会分享,看到儿童积极的心理成长态势,让儿童的赤子之心永葆纯洁、善良和爱。

关键词:现代精神;解放儿童;儿童立场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2B-0008-04

成尚荣先生说:“人的解放与自由是公民教育的旨归,也是开展公民教育的前提与保证。在学校教育范畴,没有学生的解放,便没有学生自由的个性,学生没有自由的个性,就没有真正的公民身份,就不可能形成公民的现代精神。”[1]今天,我们在培养儿童现代精神的时候,其最基本的旨归,就是解放儿童。

解放儿童,就是对教育“为了谁”“培养谁”的回应。毫无疑问,为了儿童、发展儿童、成长儿童,是教育“为了谁”“培养谁”的最好注脚。因此,儿童教育需要我们重新回到儿童立场。什么是儿童立场?儿童立场就是顺着儿童生长的方向,发现儿童,成就儿童。在研究儿童教育的时候,我们需要顺应儿童成长的规律,呵护儿童的天性与天赋,开发儿童的潜力和可能,让儿童成为真实意义上的具有现代精神的儿童。

一、培养现代精神,要让儿童学会坦率和忠诚

现代社会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儿童生活的空间很小,能够交流的圈子也非常有限,除了朝夕相处的家人,来往比较密切的亲戚、玩伴之外,主要就是学校里的老师、同学。虽然接触的人不多,但在儿童眼里,这就是他的世界,就是他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他人。因此,在儿童教育中,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儿童知道,人际交往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坦率、忠诚。当然,教给儿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不能通过简单的说教,更不应该通过强制性的规约,而是需要给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和谐的交际环境。

儿童最初的社会化交往是儿童之间的交往。当儿童第一次看见他的同龄人时,他的眼里流露出的是无限的信任与期待,那种急于交流却常常不需要成人介入的心理,就是儿童最原始最纯朴的人际交流形式。即使相互之间没有任何接触,儿童之间也不会存在交流沟通的障碍。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分享玩耍过程中的体会,并用他们熟悉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这一阶段,儿童与儿童的交往是最真诚的,他们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愿意承受嬉戏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不快。这一阶段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历时最长。成人尤其是教育者在这一阶段充当什么样的角色,会直接影响到儿童步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习惯。

在社会学意义上,儿童步入社会的标志,就是正式与他人、与社会互动交往,正式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这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化过程,并将伴随着儿童的一生。因此,儿童的社会化启蒙显得特别重要,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积极干预和影响。正向教育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在儿童社会化进程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常给儿童正向引领。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文化样态和核心价值观,唯有长辈坦率、忠诚,才能促使儿童选择坦率和忠诚;每个地域有每个地域的文化特征和社会风俗,唯有健康的社会风气、民俗传统,才能让儿童在耳濡目染中选择坦率和忠诚。

学校教育更应该创设并形成一种坦率和忠诚的社交氛围,特别要努力建立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体系。坦率和忠诚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内核,更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立人之本,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坚守之,传承之。

二、培养现代精神,要让儿童心存善良

教育,就是让儿童永远心存善良。儿童的精神认知,更多来自成人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告知。儿童对这些告知形成个性化的内在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我们在对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应该不断地给他们正确的价值引领,告诉他们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尤其在面对意想不到的场面时,要及时给儿童正面的引导,不仅要告诉他们“不要怎样”,更要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同理,我们在对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应该更多地运用正面的、正能量的案例。爱儿童,就要让儿童永远心存善良。

心存善良,对于儿童来说,关键在于如何让他们有善举善行。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来看,儿童的善良,更多体现在他与大自然的关系上,尤其体现在与动植物的关系上。童年时代,是儿童与大自然接触最密切的时期,当他们与成人发生冲突,或者自己的世界被成人世界忽略甚至排斥时,往往会在小动物身上寻找心理的归属。儿童对玩具的钟爱,往往体现出其心理发展的状态。我们时常会发现,在儿童与小动物的对话与互动中,无论小动物是活体还是玩具,儿童表现出来的往往都是对“他人”的态度——善或不善。当儿童在现实世界里有不满情绪时,往往会在与小动物(玩具)相处时表现出来。因此,我们不要忽视儿童独自玩耍时的表现,要在与儿童相处的时候给儿童善行与善念的示范,儿童世界的现在就是成人世界的未来。我们要始终记住,“儿童是成人之父”。

心存善念,日有善行,才能积善成德。在现代精神形成的过程中,善是第一位的,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需要我们关注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一句古语告诉我们的就是,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心理形成的重要时期,儿童在这一时期的一言一行,既是无意识的,也是可预见的。“幼学如漆”,今天给儿童种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子。哲人说,给荒地除草的最好办法就是种上庄稼。面对儿童,我們需要给儿童正确的价值引领:从爱护小猫小狗,到爱护一花一木;从善待自己,到善待他人;……我们要让儿童记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让儿童心存善良,关键在于成人如何以善良的言行影响和规范儿童。现实生活中,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没有明显的界限,成人世界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儿童世界,儿童身上无时无刻不有着成人的映射。因此,让儿童心存善良,成人必须首先检视自己,尤其在儿童面前,保证自己的言行在善良的轨道上。让我们记住:教育,就是用我们的善良让儿童永存善念。

三、培养现代精神,要让儿童懂得如何去爱

作为生命体,儿童无时不在体验着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尤其是父母亲,可以说是把一切的爱都给了儿童。值得反思的是,当我们在付出爱的同时,却时常会遇到一种反常的现象:我们对儿童嘘寒问暖、尽心尽力,在儿童眼里却是“理所当然”,以致有些儿童长大后成为冷漠、冷酷的人。这时常让我们寒心、痛心。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写道:“我担忧的问题是:我们爱孩子的火种能点燃他们(指儿童)心中的回报的火焰吗?……这里潜伏着一种危险:我们养育的人很自私,他认为大家都应为他服务,他自己的需求是首要的,而其他都是次要的。”[2]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为了预防这种危险,重要的是激发并发展儿童的感激和回报感”。

儿童教育,不仅仅是让儿童感受到爱,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在得到别人的爱时学会珍惜别人的爱,并能够从别人给予他的爱里学会付出和奉献自己的爱。这,需要我们从儿童教育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使我们的每个学生从幼年起就能以精心爱护和细心关怀的态度对待每棵树、每丛玫瑰、每株花草和每只小鸟”[3]350。“如果一个孩子会深切地关心在隆冬严寒中无处栖身的小山雀,并设法保护它免遭灾难,能想到保护小动物过冬,那么这个孩子待人也绝不会冷酷无情。”[3]247-248我们在校园里的草地上竖起“小草青青,请勿践踏”的提示牌,在校园里的树丫上搭置鸟巢,在教室里外摆放一些小盆景,除了要达到美化校园的目的之外,更是要让儿童对“一切有生命的和美好的事物”的“关怀爱护之心变为习惯”[3]350。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需要关注的。

当然,儿童懂得如何去爱,不能仅仅停留在爱动物、植物上,更要知道如何去爱别人,因为世界上最可贵的是人。在爱的教育中,我们需要引导儿童从爱身边的人开始,继而学会爱更多的人。首先是爱自己的父母。要让儿童在接受父母的爱时,知道父母劳动的不易,从为父母亲做一件小事开始,给父母以爱的回报。其次是爱自己的邻居。城镇化发展导致的集居式生活,需要我们引导儿童明白“邻居好,赛金宝”的道理,在学会友爱邻居中体会“相互关爱、和谐共融”的温暖。还要学会友爱同学、尊师敬长,形成“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集体氛围……

为了培养儿童爱别人的品质,我们需要加强引导,让儿童学会如何去爱。作为“长大的儿童”,我们的身体力行是对儿童最好的引领。我们对儿童的呵护和爱护,决定了儿童对比他弱小者的态度;我们是否尊重与关爱长辈,决定了儿童是否会把同样的爱给他的长辈;我们对同事、邻居是否友善,决定了儿童是否能够睦邻,是否能够成为集体中的一员;……总之,让儿童懂得如何去爱,关键在于我们对爱的理解和行为。

四、培养现代精神,要让儿童学会分享

古罗马诗人朱维诺尔认为,“应该把最崇高的敬意献给儿童”[4]39。人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在关注“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时候,有一点必须时刻牢记:儿童的行为多是自发的、无意识的,是无关乎善恶的。在儿童的行为面前,我们必须保持一份“敬意”,因为,透过这些行为,我们可以看到儿童精神胚胎的发育路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观察、示范和引领。

培养现代精神,要让儿童学会“我有两个玩具,分给你一个”。“分给你一个”,从现代教育的角度出发,体现的是分享理念,这无疑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行为。我们不需要去判断儿童是“自私”的还是“无私”的,也无须去关注儿童“分给你一个”背后的动机,我们需要关注的只是如何促进这样一种“本能”成为儿童从“儿童”成为“成人”、從“儿童世界”走向“成人世界”的“惯能”。或许,“分给你一个”就是儿童无须提醒的一种本能,这时,我们需要呵护,需要站在旁边欣赏;或许,“分给你一个”就是儿童在特定情境下的一种自觉,这时,我们需要不断地创设这种情境,让这种行为成为儿童的习惯;或许,“分给你一个”是儿童在成人的濡染或指导下完成的,这时,我们需要不断优化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氛围……

“我有两个玩具,分给你一个”,意味着儿童需要一个与之有着共同语言的伙伴。儿童表达自己的观点,直白,纯粹,显示出与成人在个性上的差异。儿童与儿童的对话,和成人世界的对话是截然不同的。“自然界赋予儿童对秩序的内在敏感性”[4]63,儿童的对话是源自内部的感觉。无论是“你玩你的”还是“两个人一起玩”,儿童之间都会达成一种默契,而且会一直处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儿童的心理和身体同时在健康有序地成长。因此,成人应该努力了解儿童的需要,最好给儿童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使他们得到满足。为儿童找一个玩伴,可能是儿童最最需要的。

儿童成长有一种内在的规律,分享不仅仅使儿童获得玩伴,更是儿童“以爱的形式出现的意识”。蒙台梭利说过,“儿童自己与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的那种不可抵抗的冲动,实际上这是一种对他的环境的热爱”[4]109。分享是儿童潜意识中的主动意识,是来自其内部的精神萌动,单纯、素朴、自然,是道德美的体现。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成人往往缺少对这种爱的意识与行为的呵护。这往往会让儿童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敏感”,当再次有这种经历的时候,儿童会在意周围的环境,尤其关注成人的评价,进而对这种行为开始有所警觉。因此,成人在面对儿童的自主选择时,更多地应该看到儿童积极的心理成长态势,给予默默的陪伴与合适的引导,让儿童的赤子之心永葆纯洁、善良和爱。

培养儿童的现代精神,需要我们再次认识儿童,解放儿童,让想象的儿童回到真实的生活中来。我们给予儿童最真切的关注、关怀和关爱,儿童就会在社会生活中感知责任之于成长的意义、价值和重要性,进而生成真实的、真切的、真正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儿童教育的要义。

参考文献:

[1]成尚荣.最高目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61.

[2]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5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17.

[3]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单中惠,译.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杨孝如

收稿日期:2021-01-12

作者简介:陆云峰,南通市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南通,226300)副主任,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儿童立场
基于儿童立场,让课后习题变变样
数学规定:儿童视角下数学文化的关照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让“手中的画”更美
儿童立场——英语活动课应从这里出发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走进“童画世界”:触摸美术教育的风景
基于儿童立场的品德教学设计与教学
基于儿童立场的品德教学设计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