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T-I对不同焦虑水平慢性失眠患者的远期疗效观察

2021-08-02 11:04胡媛媛邓昭信曹民佑李宇明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程度评分差异

胡媛媛 邓昭信 曹民佑 李宇明

(1 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山,528478; 2 广州市妇女儿童中心,广州,510000)

慢性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而后者目前推荐使用的一线治疗方案是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1]。CBT-I对失眠的疗效肯定,但远期疗效的相关研究不多,本研究通过对慢性失眠患者进行CBT-I治疗并随访半年,以观察CBT-I的远期疗效以及不同焦虑水平对CBT-I疗效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于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失眠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HAMA是否≥14分的标准分为低焦虑组和高焦虑组,每组30例。

1.2 纳入标准 1)符合DSM-5慢性失眠的诊断;2)年龄在18~65岁,男女不限;3)能够理解和遵守研究的要求。

1.3 排除标准 1)孕妇或哺乳期妇女;2)药物及乙醇依赖者;3)其他精神疾病患者;4)严重躯体疾病;5)其他睡眠障碍。

1.4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采用同样的CBT-I治疗方案,1次/周,1 h/次,连续6周,第1周:睡眠卫生宣教;第2周:睡眠限制疗法;第3周:刺激控制疗法;第4周:认知重建;第5周:认识助眠药物;第6周:总结及预防复发。分别治疗结束后1个月、2个月、6个月各随访1次,共3次。

1.5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来评估失眠严重程度,PSQI由23个项目共7部分组成,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及日间功能障碍,每个部分分为0~3分,总分为0~21分。总分越高,则睡眠质量越差;2)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焦虑程度,HAMA有14项条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用来评估焦虑严重程度,0~6分,无焦虑;7~13分,可能有焦虑;14~20分,肯定有焦虑;21~28分,肯定有严重焦虑;≥29分,可能为严重焦虑。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

2.2 不同观察时点2组PSQI及HAMA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在PSQI评分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焦虑组患者的HAMA的分数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6周CBT-I治疗后,低焦虑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t=9.176,P=0.000<0.05;高焦虑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t=7.153,P=0.000<0.05;低焦虑组治疗前后HAMA评分比较,t=7.932,P=0.000<0.05;高焦虑组治疗前后HAMA评分比较,t=5.102,P=0.00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2组治疗后PSQI评分、HAM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分)

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PSQI评分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2个月及6个月的PSQI评分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2个月及6个月的PSQI评分均较治疗后下降,其中PSQI评分在治疗结束后2个月下降最为显著(P=0.005);HAMA评分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2个月及6个月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1)。3次随访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观察时点PSQI及HAMA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CBT-I是慢性失眠的一线治疗方案[1],远期仍有一定疗效[2-3]。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6周CBT-I治疗后,PSQI及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仍可见相关指标分数下降。从数据上看,治疗结束后1个月,2组患者的PSQI评分较治疗后变化不大,疗效稳定且无明显复发。治疗结束后2个月PSQI评分明显下降,可能与复诊和随访时的再次宣教有关,对此还需进一步研究。治疗结束后6个月,不同焦虑水平的患者PSQI评分出现不同变化,低焦虑组患者的PSQI评分持续降低,高焦虑组患者PSQI评分较治疗后低,2组患者的HAMA评分随时间变化持续下降。2组患者PSQI评分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出现不同变化考虑可能与焦虑水平有关。有研究显示,失眠患者的PSQI评分与HAMA评分有一定相关性[4],失眠患者睡眠质量越差,焦虑程度越严重;而焦虑程度较低的患者,睡眠质量与焦虑程度的相关性更强[5]。因此,当失眠问题得到积极处理后,对改善患者的焦虑水平有一定作用,反之,患者焦虑水平下降也能提示失眠的改善[6]。但是相较于低焦虑水平患者,高焦虑水平患者的自我效能更差[7],更容易出现依从性差的情况,因此高焦虑水平的患者在随访中更容易见到失眠反复的情况。除此之外,高焦虑水平患者失眠反复还可能与共病焦虑症或患者本身的焦虑特质有关。有研究表明焦虑症是持续失眠的危险因素[8],而失眠程度与特质焦虑水平成正相关[9]。

综上所述,CBT-I对慢性失眠的远期疗效肯定,焦虑水平高低并不会影响最终的疗效,低焦虑水平患者的失眠情况与焦虑水平相关性更强,而高焦虑水平的患者更易出现失眠反弹。因此,临床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慢性失眠时,需重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并对伴随的焦虑症状进行及早干预,以达到持续改善患者失眠的目的。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病例数较少,脱落人数较多,未纳入客观监测指标如多导睡眠监测,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猜你喜欢
程度评分差异
车联网系统驾驶行为评分功能开发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对脑卒中患者HAMA、HAMD、SCHFI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分析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APACHEⅡ评分在制定ICU患者护理干预措施中的应用研究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