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校园排斥对攻击行为的影响:自我控制和自我损耗的链式中介作用

2021-08-06 03:16李佳霖张新昊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链式攻击行为损耗

李佳霖,张新昊,张 野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沈阳 110034)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问题行为的高发阶段,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会使中学生面临种种心理危机,并可导致一系列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发生。近些年,影响较为恶劣的初中生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引发了人们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高度关注。攻击行为是一种复杂的事件,指个体带有敌意、愤怒,以故意伤害他人的身心健康为目标实施攻击的状态和能力,带有敌意的情绪以及攻击表现的行为[1],攻击行为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人格发展和社会交往等[2]。在这一背景下,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得到了心理学研究者较多的关注。

校园排斥和攻击行为有密切关系[3]。校园排斥是指发生在校园范围内的社会排斥,指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被他人或群体拒绝或忽视,难以建立和保持正常人际关系,使其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和过程[4]。根据需要-威胁时间模型(Temporal Need-Threat Model)[5],被排斥个体归属感会受到高度威胁,进而以提高归属感的方式满足归属感欲望。攻击行为可以重建权力,弥补其受损的归属感[6],已有研究表明,排斥现象可以引起个体的诸多内外化问题,例如社交焦虑[7]、抑郁[8,9]以及反社会行为[10]等。由此可见,校园排斥可能是攻击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此,研究拟探讨校园排斥对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并提出假设1:校园排斥对攻击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

同时,根据一般攻击模型[11]可知,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除环境外,个体本身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个体克服冲动、习惯或自动化的反应,有意识地掌控自己行为方向的能力,即自我控制[12],这也被认为是影响攻击行为的重要个体心理因素。实证研究表明,排斥会消耗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13]。并且,自我控制与攻击行为显著相关,并能在排斥和攻击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14,15]。可见,校园排斥可能使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下降,进而产生攻击行为。基于此,研究提出假设2:校园排斥对自我控制有负向预测作用,自我控制对攻击行为有负向预测作用,且自我控制在校园排斥和攻击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同时,校园内排斥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损耗,自我损耗指自我进行意志活动的能力或意愿暂时下降的现象[16]。不良人际关系也是引起自我损耗的重要原因,而校园排斥就是作为不良人际关系的典型表现[17],使处于排斥状态下的个体形成人际损耗。以往研究表明,校园排斥可以直接预测自我损耗的发生[18],并且处于自我损耗状况的个体会出现消极情绪增加、信息加工能力下降、亲社会行为减少等一系列反应[19]。自我损耗程度越高,越有可能产生不理智的攻击行为[20]。除此之外,自我损耗通常也是其他因素影响攻击行为的重要中介机制[21]。基于此,研究提出假设3:校园排斥对自我损耗有正向预测作用,自我损耗对攻击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且自我损耗在校园排斥和攻击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

此外,自我控制与自我损耗也密切相关,鲍迈斯特(Baumeister)的自我损耗理论[16]指出,个体在自我控制的过程中会暂时因使用自我控制的心理能量而产生自我损耗。有限的自制力理论[14,15]也指出自我控制的能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这种能力先前使用后,会造成能量损耗状态。因此自我控制对自我损耗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14,19]。基于此,研究提出假设4:自我控制和自我损耗在校园排斥和攻击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拟以初中生为被试,探究校园排斥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和自我损耗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图1)。这能进一步明晰攻击行为的产生机制和个体的内部作用机制,并为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干预矫正提供思路。

图1 链式中介模型图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山东省一所初中二年级在读学生为被试,以班级为单位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集体施测,发放问卷275份,回收有效问卷268份,有效率为97.45%。其中,男生133人(49.6%),女生135(50.4%)人。被试平均年龄13.38±0.32岁。

1.2 研究工具

1.2.1 青少年遭受校园排斥问卷

采用张野等人[9]编制的青少年遭受校园排斥问卷,共17个项目,包含被拒绝、被中伤、被差别对待和被忽视4个维度,5点计分,所得总分越高表明个体遭受校园排斥程度越高。本研究中,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766。

1.2.2 自我控制量表(The Brief Self-Control Scale, BSCS)

该量表由Tangney等人[13]编制,易洁美[22]翻译。量表共13个题项,采用5点式计分,用1-5表示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最后计算13个题的平均分作为自我控制特质的得分。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622。

1.2.3 自我损耗量表

采用Lanaj 等人[23]研究中使用的自我损耗量表,共5个题,5点计分,用1-5表示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例题如“我现在感到筋疲力尽”。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48。

1.2.4 攻击行为

采用Diamond和Magaletta[24]编制的简版Buss-Perry攻击问卷评估个体的攻击倾向,共12道题目,包含身体攻击、口头攻击、愤怒和敌对4个因子。采用五点计分,分值越高表明个体的攻击倾向越强。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49。

2 研究结果

2.1 数据分析及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采用SPSS23.0和PROCESS3.4对数据进行分析。问卷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根据相关研究[25],为避免共同方法偏差,对数据进行Harman单因子检验,将所有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有13个,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20.60%,低于40%的临界值,表明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及相关矩阵见表1。结果表明:(1)校园排斥与自我控制呈显著负相关,与自我损耗和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2)自我控制与自我损耗和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3)自我损耗与攻击行为呈现显著正相关。此外,性别变量与校园排斥和自我控制呈现显著相关,因此在后续检验中将它列为控制变量。

表1 主要研究变量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2.3 链式中介模型分析

对所有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Hayes[26]编制的SPSS宏程序PROCESS的模型6,在控制了性别的影响后,以校园排斥为自变量,攻击行为为因变量,自我控制和自我损耗为中介变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如图2),模型中所有路径系数均显著。具体来说:校园排斥能够显著负向预测自我控制(β=-0.33,P<0.001),显著正向预测自我损耗(β=0.21,P<0.01)和攻击行为(β=0.18,P<0.01);自我控制显著负向预测自我损耗(β=-0.39,P<0.001)和攻击行为(β=-0.15,P<0.01);自我损耗能显著正向预测攻击行为(β=0.55,P<0.001)。可以看出,自我控制、自我损耗分别在校园排斥和攻击行为中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且自我控制-自我损耗还起到显著的链式中介作用。Bootstrap检验表明(见表2),三条路径的95%置信区间均不包括0,表明三个间接效应均达到显著水平。第一,校园排斥→自我控制→攻击行为组成的间接效应(0.0484);第二,由校园排斥→自我损耗→攻击行为组成的间接效应(0.1171);第三,由校园排斥→自我控制→自我损耗→攻击行为组成的间接效应(0.0711)。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57.26%。

表2 中介效应显著性检验的Bootstrap分析

图2 链式中介模型图

3 讨论

基于当前初中学生问题心理和行为实际现状,探讨了校园排斥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及其内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校园排斥对攻击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即个体遭受校园排斥程度越高,越有可能产生攻击行为,假设1成立。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3,10]。支持了挫折-攻击理论[27],该理论认为,个体遭受挫折后有一定的外部事件线索或情绪唤醒,可引发攻击行为。这不难理解,被排斥个体感知到自己处于重要同伴群体之外,产生情绪低落或挫败体验,诱发其报复性的攻击行为。社会排斥的多元动机模型[28]也提到,当被排斥个体认为排斥的发生没有正当理由或知觉到不公平,他们可能会愤怒,易出现反社会行为。

研究还进一步揭示了校园排斥是如何影响攻击行为的,即自我控制和自我损耗在校园排斥和攻击行为之间起到了中介的作用。研究结果也证实了其他三个研究假设:校园排斥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损耗的三条中介路径影响攻击行为。三条路径包括:①通过自我控制的中介路径;②通过自我损耗的中介路径;③通过自我控制与自我损耗的链式中介路径。其中通过自我损耗这一中介路径的效应值最大。首先,自我控制在校园排斥与攻击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假设2成立。一方面校园排斥与自我控制呈负相关,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29]。作为一种消极压力性事件,被排斥者经历被拒绝、被中伤、被差别对待和被忽视的遭遇后,会给个体带来极大的压力和心理痛苦,这些消极体验和应对会消耗个体有限的自我控制资源。另一方面,自我控制负向预测攻击行为得分,即自我控制水平越低,攻击行为越多,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符[30]。自我控制水平低的人,较少考虑道德标准、社会认同的要求,对自己产生攻击行为进行前期估量与判断不足,甚至不能控制个体的消极性情绪,进而提高攻击行为发生的频率。自我控制失败说可以解释这一中介作用[15,28],排斥使个体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自我控制的失败会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增加。

其次,自我损耗在校园排斥和攻击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且两两之间均是正相关关系,即校园排斥会增加个体的自我损耗进而产生攻击行为的发生,反之则减少,验证了研究假设3。一方面,校园排斥显著正向预测自我损耗,而和谐的校园氛围、融洽的人际关系会让个体拥有健康的亲密关系、清醒客观的认知判断和积极情绪,有更少的自我损耗并降低坏行为的产生[31],而且在这种环境中,个体认为心理能量是无限的,或被告知心理能量是无限的,就会减轻个体的自我损耗[21]。另一方面,自我损耗能显著正向预测攻击行为,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符[20]。自我损耗不仅会降低个体的亲社会行为的发生频率,还会驱使个体表现出更强的攻击行为[5]。除此之外,自我损耗也在认知、情绪等很多方面存在后效,个体在损耗状态下没有足够的能量进行心理调节,比如对自己和他人出现认知偏差,表现为低估自己的能力, 消极地评估自身对外部环境的控制能力,对未来的预期也更为悲观[14,21]。

最后,自我控制和自我损耗的链式中介作用也是校园排斥影响攻击行为的重要路径,校园排斥者通过自我控制消耗个体的认知资源导致自我损耗,最终诱发攻击行为[18,19],证实了本研究的假设4。人们每天甚至是无时无刻都在进行自我控制,以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标准或规范。经历校园排斥的个体,面对不公平或被忽视的遭遇,所需要使用的控制能量比正常学生多,形成的自我损耗状态也更深导致其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认知资源来正确对待日常生活和学习。

研究结果较好地厘清了四个研究变量间的关系,还为初中生攻击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思路,中学生攻击行为受环境和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从环境角度出发,学校是青春期个体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校园排斥行为的发生;从个体角度出发,攻击行为的产生受其自我控制和自我损耗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启发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努力构建和谐安全校园,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重视学生的校园排斥等消极经历,多方面培养自我控制能力,给予青少年足够的关注和关爱,降低其自我损耗水平,减少校园排斥和攻击行为的发生。

猜你喜欢
链式攻击行为损耗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中小学生人际宽恕与攻击行为倾向的发展研究
——以六年级至初三为例
节能评估中变压器损耗的简化计算方法探究
链式STATCOM内部H桥直流侧电压均衡控制策略
线性表成组链式存储结构研究
基于降低损耗和控制投资的变压器容量选择
自我损耗理论视角下的编辑审读
变压器附加损耗对负载损耗的影响
上海全链式布局电影产业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