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不断的韧性舞不尽的情怀

2021-08-09 08:46贺羽
炎黄地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落子民间舞秧歌

贺羽

河北民间舞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素有“北方民间歌舞之乡”的美誉。据不完全统计,河北民间舞达140多种,如井陉拉花、沧州落子、昌黎地秧歌、徐水舞狮、保定地平跷等等。文章将从沧州落子、井陉拉花、昌黎地秧歌三个种类进行分析,从其基本风格与特征入手,探寻其共同特点与情感表达。在我国的悠久历史中,各个地域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各地区独特多彩的歌舞种类。这些歌舞所表现的内容反映了当地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传达出对当下生活的情感表达,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河北舞蹈的社会土壤

河北省因处于黄河下游以北而得名,又因古属冀州,故简称“冀”。战国时,北部属燕,南部归赵,故也有“燕赵”之称。整个辖区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北越燕山之阴,南达漳河之畔,历史悠久,是中华历史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从早期的原始人群——“山顶洞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河北省分别经历着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细石器文化等的洗礼。河北地区,同时也是炎、黄部落的形成之地,奠定了华夏族的历史基础。河北舞蹈的产生、延续和发展,当然也是沿着人类发展的历史向前迈进。

河北舞蹈的历史渊源

巫舞与傩舞。舞蹈具有祭祀敬神的功能,源自于人类的原始崇拜。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对自然界存在的各种现象都不理解,也无法作出具有科学性的合理解释,只是觉得一切事物都很神秘,认为一切都由高于人类的存在而掌控着,所以崇拜意识便随之产生。当人类慢慢地意识到,人类无法直接与神进行交流,却又不得不与神交流时,以舞蹈来祭神的巫便成为了它们之间的媒介。

巫舞的产生和以巫舞敬神的方式也产生于这个时期。河北曾是巫舞的盛行之地,巫作为一种职业来帮助人们祭神。巫的巫术,在河北舞蹈中集中表现为:手执“扇鼓”(太平鼓),边击边摇,边歌边舞的祭神过程。在奴隶社会时期,奴隸主和奴隶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奴隶主为了压制奴隶的反抗,将自己装扮为神的化身,利用鬼神来愚人,进而统治人民。

傩舞,源于原始社会中的巫术活动,是古人驱鬼逐疫时所跳的舞蹈,也曾在河北盛行。丰润、丰南等环渤海各县流传的《篓子灯》就是以鱼篓为面具,以迎神驱役为内涵,由渔民表演的民间傩舞。除此之外,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东魏茹茹邻和公主墓的墓道壁画上,画有面貌像熊或狮子,肩部焰放,上肢三趾,做驰驱抓拿动作的舞蹈形象。有关专家认为,这就是当时傩仪中的方相氏,也说明古代的河北曾是傩舞的盛行之地。

乐舞流变。战国时期,称善于歌舞的女子为舞姬。赵国称舞姬则为邯郸姬,称其所跳的舞为“邯郸舞”,因具有邯郸的地方特色,故以此冠名。王维《偶然作六首》诗:“赵女弹箜篌,复能邯郸舞。”便是对当时邯郸舞的描写。汉代,国力昌盛,经济发达,歌舞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汉代的百戏十分兴盛。百戏原称“角觝”,今天的河北仍有可视形象保存下来,这就是历经各代,几经易名,现在称为《摔跤》的民间舞。从河北定州出土的东汉百戏舞俑便可以知道,河北曾是百戏盛行之地。三国时期,邺城(今河北邯郸磁县南)是东汉末年曹操的王都所在地。曹操在这里修筑了豪华的三台,并在三台之一的铜雀台上广置歌舞伎,供他享乐。曹操去世后,他的儿子曹丕还强令歌舞伎在铜雀台上昼夜歌舞,娱其亡灵。由此可知,巫舞在当时除了可用于统治阶级的享乐外,还用于祭祀亡灵,同时也说明早在魏国时期,河北的巫舞已经向民俗化和娱乐化转化,这是巫舞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唐代在隋代乐舞的基础之上,大量吸收各民族民间舞蹈以及外国传入的舞蹈,并制定了《十部乐》,是我国舞蹈集大成时期之一。在当代有三个著名的歌舞戏,其中有两个是源于河北地区,这就是《兰陵王入阵曲》和《踏谣娘》。《兰陵王入阵曲》起源于北齐,兴盛于当代,又有“大面”“代面”之称,是表现兰陵王高长恭作战时的英姿。《踏谣娘》属歌舞戏,又称为“谈容娘”。宋代在继承唐代已有的歌舞形式基础上,又在舞蹈中加入了叙述故事、表现人物,发展成为了载歌载舞的新形式。《摔跤》(角觝)《旱船》《高跷》等,都是河北现今普遍流行的民间舞蹈。除此之外,河北以乐舞祭孔的历史悠久。清道光《定州志》详细地记录了全套祭孔礼仪及详细动作图、动作名称、乐器、服装道具等等,为我们研究清代乃至以前的祭孔乐舞提供了大量资料。

民间舞复兴。元、明、清三代戏曲的形成与兴起,逐渐替代了舞蹈艺术,再加之各代皇帝对舞蹈的抵制,使之受到制约与禁锢。民国期间,河北民间舞也受到了时局的影响,只有在春节、元宵节和祭祀活动中才能见到民间舞的表演,直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中,河北民间舞蹈才复始活跃起来。

1953年,河北省开始了对传统民间舞蹈的全面普查和重点挖掘工作。1955年,河北省群众艺术学校招收首届专业舞蹈学生,河北民间舞《地秧歌》《落子》等进入课堂,为河北民间舞教学打下基础。1956年,河北省群众艺术馆成立,年底井陉《拉花》、昌黎《地秧歌》等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荣获优秀奖。近十年来,河北民间舞蹈活动更为活跃,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来看,河北民间舞的素材、立意等都有了新的提升,也产生出一批新的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如《放风筝》《茉莉花》《招子鼓》《荷花灯》《跑驴》(图1)等等。

河北民间舞的基本风格

文章选取沧州落子、井陉拉花、昌黎地秧歌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展开论述,从其基本风格与特征入手,探寻其共同特点与情感表达。

沧州落子产生并流传于河北省沧州市这一区域,尤其是沧县、南皮县这一地带最为兴盛。其舞蹈形式为,舞者手执竹板和旧时人称乐(读音lao)子的霸王鞭共同进行表演,由一对对青年男女手执竹板、折扇、霸王鞭,以集体歌舞表演的形式进行演出。

沧州落子可分为文落子和武落子两种。“文落子”是以唱为主要表演形式,其女角的舞姿如杨柳般轻盈柔美,体态婀娜多姿,因此也称之为“小风流”。除此之外,文落子中还会使用折扇来进行男女对扇的表演——“撇扇”。“武落子”则将戏曲与武术中的筋斗穿插在舞中,其所使用的道具为竹板(图2)。受武术影响,沧州落子其动作、舞姿、韵味及节奏的运用,都具有鲜明的武术特征。男性动作英武健美,刚中有柔;而女性动作虽与男性动作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旧社会时期,妇女受封建礼教的约束,不能参加落子的表演,因此只能男扮女装来模仿女子的形态,这就为女子“三道弯”的体态创造了必要条件。“三道弯”是始终贯穿于女性形态的基本舞姿,由屈膝、拧腰(顶胯)、腆腮三部分要素来共同构成。其中拧腰为最主要的部分,这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民间舞蹈“三道弯”的主要要素。老艺人曾用“扭似风摆柳,走似水上漂”来形容“三道弯”舞姿的柔美和轻盈的舞步,这与沧州落子独特的“拧”与“韧性”都是密不可分的。

井陉拉花产生于河北省井陉县境内,是一种独特的山区民间舞蹈。“拉花”在河北一些舞种中(如《万全社火》)是对中、青年妇女角色的称谓。而“拉花”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其历史背景与渊源有诸多传说,如“英雄说”“爱情说”“逃荒说”等等,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底蕴内涵。

井陉拉花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也有属于自身独特的体态特征,大体可概括为“前俯后仰”;舞蹈的动律则可概括为”拧晃转碾”;而舞蹈韵律则是以“脆、韧”对比,全部的角色均有的风格,并贯穿于舞蹈表演的全过程中。掌握井陉拉花“韧劲儿”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在各个舞蹈动作中可大体概括为以下几部分:“推”“翻”“拧”“吸”“撇”,这几部分在进行舞蹈表演时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其中“拧”不仅仅是指腰部的形态与动作,这与沧州落子中“拧”的三道弯形态有相似之处。它是配合胯部的拧晃。在向前行进的动作中,腰部要与腿部形成对拉的力量,从而呈现腰部拧动,肩部需要主动靠拢,在视觉上便有倾斜之美(图3)。

昌黎地秧歌主要流传在河北省东部的唐山、秦皇岛一带,故又称“冀东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民间舞种之一。其历史悠久,相传始于元代。经历三次突破性的发展。重要的一次是在晚清时期。当时,昌黎县有一位受过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王作云,首创“秧歌演戏”,把深受当地人民喜爱的一些戏曲折子戏的内容和情节用秧歌来表现,对传统的单一“跑场秧歌”(图4)进行了第一次有决定意义的改革,从而演化出一批具有舞剧雏形的“出子”。“出子”的出现使《地秧歌》发生了一次质的突破,从原始状态中得到升华,开始形成特定的审美特征,并向新的征程迈进。

《地秧歌》主要通过肩、胯、膝、腕四个部位的有机配合构成舞蹈动作的“味道”。肩部动作最灵活、最鲜明,内心节奏多是通过肩部动作的变化显示出来;胯部动作的变化非常丰富和生动,胯部个动作的不断变化和有机配合,不仅使舞蹈造型具有曲线美、流动感,而且还构成胯部动作的独特韵律。膝部动作的屈伸运动,是下肢动作的基本动律;手腕的挽、扣、翻、塌和手指的有机配合,是控制扇花变化的关键。《地秧歌》身体各部位的各种不同动作,以各自不同的动律和节奏,在同一时间内同时运动,是产生动作风格的重要因素。“动律差”和“节奏差”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运动规律,显示出复杂的技巧,产生了独有的艺术魅力河北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同时各民间舞种之间也有着妙不可言的关联,如舞动时腰胯间的“韧性”与舞动时心中那一抹的“情懷”。民间舞蹈已成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代表着对节日欢庆的崇高敬意,诉说着心中难以言表的情感,挥舞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猜你喜欢
落子民间舞秧歌
地域特色舞蹈在高校课程中推广的思考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地秧歌”的探究
探究河北地秧歌发展受阻的外界因素
秧歌:老北京的“广场舞”
琴(外一首)
武安平调落子研究文献调查分析
落子沧州
试论新时期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
中国民间舞教学中情感的重要性
民间舞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