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制高点”:创造力培养

2021-08-10 03:56何妍俞国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19期
关键词:制高点创造力个体

何妍 俞国良

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是基础,关键在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然而,有关创造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至今仍存在争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针对这一困境,俞国良教授旗帜鲜明地提出“应牢固树立以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制高点的教育理念”,本期访谈将就相关问题邀请俞教授作深入分析,以期更客观地澄清创造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创造力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从而为教育工作者在兼顾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撑。

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

创造力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与重要特征

何妍:俞教授好!社会转型时期,创新人才培养和国民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提到创造力和心理健康,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有关“疯狂天才”的争论,似乎高创造力的天才总是与“心理异常”有着某种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事实上,有关创造力和心理健康关系的争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并且相持不下,您认为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创造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究竟有何关联?

俞国良:有关“疯狂天才”的迷思,历来被视为探讨创造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焦点,而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创造力和心理健康的误解所致。要解决创造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究竟有何关联这个理论难题,首先就要搞清楚它们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创造力既寓于伟大,也见诸平凡。每每谈及创造力,我们都会情不自禁联想到科学、艺术、文学等不同领域的杰作,比如苹果电脑的发明,毕加索《格尔尼卡》油画的创作,儿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新发现等。创造力是人类智慧花园众芳中最灿烂的一朵,中外学者为探寻其奥秘而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努力,对其内涵的理解逐渐达成了共识,即创造力是由创造性人格、创造性过程和创造性产品组成的统一体,它至少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具有流畅性、独创性和变通性等体现“新”的品质;二是具有适切性,对个人或社會是有价值的。

至于心理健康,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较难界定的概念。当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者对心理健康的理解较为一致地指向两个连续的阶段:一是适应性阶段,也就是社会适应良好,没有明显的心理疾病,这是基本的前提与条件;二是发展性阶段,也就是个体潜能(主要是创造力)的自由发挥,这是心理健康的目标。

从创造力和心理健康的内涵我们可以发现,创造力是心理健康在个体高级阶段的自我实现,心理健康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而创造力产生的结果又反作用于心理健康并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也就是说,创造力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与重要特征,具体体现在适应性和发展性两个方面,这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说”和“自我实现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何妍:是否可以这么来理解:心理健康的适应性包含了创造力的适切性,心理健康的发展性目标即为创造力;“需要层次说”从适应性的角度、“自我实现论”从发展性的角度分别解释了“创造力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与重要特征”。

俞国良:可以这么理解。首先,以“需要层次说”为导向的适切性,是心理健康的题中应有之义。马斯洛将个人的需要层次归纳为七个不同的方面,我们在概念界定时,切不可将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仅仅理解为具有个体价值而对社会是毫无意义的。应该看到,无论是创造力还是心理健康,其评价标准都内在包含了“适切性”,也就是说它对个体或社会应该都是有价值的。与心理健康相类似,创造力不仅是一种心智发展过程,同时它也是文化和社会事件,这就不能仅限于在个体层面上而要采用系统观来讨论其价值。从创造力和心理健康的内涵可以发现,创造力应具有的“适切性”是心理健康“需要层次”的反映与表现,它内在地要求创造力对个体或社会是有用的。首先,它是符合个体特定需要的,也就是对个体身心的适应是良好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其次,“适切性”还意味着它能够对个体社会适应性具有一定的意义,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具有创造力,而这也是心理健康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创造力应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

其次,以“自我实现论”为目标的发展性,包含了创造力潜能的发挥。马斯洛认为,人具有高于一般动物的潜能。其中,创造潜能就是人类独有的。后天的学习事实上就是使人的各类潜能由低到高逐渐形成和实现的过程,人生的最高追求就是自由创造。自由创造的实现是人的内在固有价值的实现,人性的完美就是走向自我实现。自我实现不仅具有适应性价值,而且还应涵盖发展性特征,且富有创造力也是必然要求。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潜能的发挥既受到文化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需要心理健康与精神自由。显然,创造潜能具有可塑性和敏感性,如果心理健康得不到保障,则很容易被淹没。此外,马斯洛还认为,自我实现不只是一种结局,它是在任何时刻、在任何程度上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即人要竭尽所能地利用和发展自己的天资、能力和潜能,使自己充满创造力并日趋完美。可见,心理健康的发展包含了创造力潜能的发挥,而创造力的发挥又提高了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这两者相互促进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心理健康是创造力发挥的重要前提与保障

何妍:前面我们提到,创造潜能的发挥需要心理健康与精神自由,如果心理健康得不到保障,创造潜能很容易被淹没,可见,心理健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和发挥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俞国良:是的,心理健康是创造力发挥的重要前提与保障。首先,心理健康为创造力提供了认知结构前提。创造力是一种复杂程度远超一般认知活动的社会心理行为,创造过程是一个协同工作的过程,而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可以为创造力提供必要的生理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条件,应建立来访者和治疗者间的情感沟通,并最大程度发挥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近年来,现代医学和认知神经科学证明记忆、思维和执行功能等是创造力的重要认知结构前提。而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个体的认知灵活性,严重的心理疾病则会引起额叶皮质、杏仁核和海马体的功能异常。

猜你喜欢
制高点创造力个体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高职院校枢纽型学生社团精品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