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理观念视角的物理概念教学及考评

2021-08-14 10:45肖学雷
关键词:物理观念物理概念物理教学

肖学雷

摘    要:以物理觀念的视角来审视,当下的物理概念教学往往存在“以内涵论概念,忽略概念的外延”“重显性的狭义知识的教,缺隐形的方法内涵的导”等问题.其实,许多物理概念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实践中,教师应为揭发“概念+”而备课,为启发科学思维而教,并在考评中注重从“用概念”的高度来命制题目.

关键词:物理教学;物理概念;物理观念

提到物理知识,似乎就是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包括物理定律、定理、公式、原理或假说.可是,国际上关于科学知识的表述,多指核心概念、关键概念和大概念等释义及应用,而我国文化中的“观念”与国际上的“概念”内涵基本一致[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简称“《课标》”),把物理观念界说为“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与升华”[2]4,并把“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相关问题进行科学推理”[2]5-6作为课程目标.

诉诸物理观念,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概念、方法及规律从物理视角看问题的素养.“形成并能运用物理观念”作为课程的首要目标,赋予概念教学双重任务.概念是思维的基石,物理概念隐含的思维方法及应用价值,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去揭示.

一、物理观念视角下的概念教学审视

物理课堂的场景,似乎就是物理定理、公式、定律及实验的教学.至于物理概念,在应试教育视角中,不过是物理教学的陪衬或序曲,似乎对学生应试力、物理学业水平或学科能力的发展无关紧要,加之考试或竞赛命题又忽视对物理概念的测评,以致其在教学中不受重视,甚至出现走过场的乱象.

(一)以内涵论概念,忽略概念的外延

有的物理概念教学,以内涵来论概念,热衷于下定义,忽略概念的外延.例如,“弹力”概念,一般采用“叫作”的陈述方式“照本宣科”下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作弹力.”而后,往往满足于解读“弹性形变”这个内涵,以致“照本宣科”,出现教学有效性差或不深入的问题.

“备”概念,就是如何传达概念(物理量)的内涵或物理意义.这似乎成了思维定式.物理概念有内涵和外延之说。教师或许晓得概念的内涵指向事物的“本质属性”,一般采取“下定义”的方式来揭示,或以汉字来表达,或转化为数学语言(公式)来表征.然而,他们却不甚明白概念的外延是什么、为什么要教外延、怎样教概念的外延,或为什么要向学生点明外延(具有同一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或产生现象的条件).因此,只好止步于内涵层面.

在“弹力”概念的教学中,如果相继点明弹力表征物体对抗形变的本领这个“物理意义”和发生弹性形变这一“产生条件”,那么,教学言行就会相对有效.如果进一步启示:支持力、压力、绷紧绳子中的张力,是否为弹力?那么,教学言行就更加有效.因为,这样既讲了产生弹力现象的“条件”外延,又点拨了具有相同本质属性而有不同表现的弹力(作用)形式,即“范围”外延。这样的教学,就贴近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概念,如果不涉及其外延,那么,再好的内涵介绍,也不可能将概念讲深讲透.因为,这折射出“教”概念的肤浅、“树”物理观念的乏力.

(二)重显性的狭义知识的教,缺隐性的方法内涵的导

有的物理概念教学,忽略对概念中蕴含的物理(思维)方法的引导.例如,“失重/超重”概念的教学,一般分为三步:

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叫作失重(超重)现象.

2.解读:如为避免学生对失重概念望文生义,强调“地球作用于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不发生什么变化,所以物体失重并不是真的失去了重量”.

3.引申:产生失重/超重的条件是“物体具有向下(上)的加速度”,即再讲“条件”外延.

上述教学看似高效,实则已偏离“能用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因为在“失重/超重”概念知识中,也许还蕴含着探究问题的创新思维方法,若能从中得到启示并灵活运用,就能促进学生的物理观念水平.《课标》把物理观念素养的水平细化为5个等级[2]78,足见没有“概念迁移方法”的教学头脑,就一定会偏离教学目标.

在备课中,教师要从“备概念”转向“备概念知识”,并揭示概念思维方法.如“质点”“惯性/非惯性参考系”“平均速度”“简谐振动/单摆”“等势面/电场线”“超重/失重”等的教学,除了要关注显性的狭义的知识内涵,还要注重隐性的方法内涵.这些具有“概念+”(即关联概念的思维知识/概念的迁移及其取向)的二重性物理概念,其蕴含的方法就是“方法性知识”,它是基于物理视角看问题的科学思维的组成部分.这样的物理概念,承载着包括建构模型、抽象推理等方法的运用,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的载体.

二、物理概念的备课及教学

许多物理概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具有以物理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创新探索的潜在价值.下面,笔者以“超重/失重”概念为例,阐述物理概念的备课与教学。

(一)为揭发“概念+”而备课

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揭示概念的方法性知识,指向思维训练和科学思维.以“超重/失重概念”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备课时可这样设计:

1.描述翻滚过山车的“运动情境”,让学生基于“超重/失重”概念,运用“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解释图1中小球的超重/失重现象及原因.

2.指出:关注“超重/失重”概念的“条件”外延,是创新性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概念思维法。这是把“超重/失重”概念化作方法性知识,启发学生理解“概念+”,即将其“二重性”的阴面呈现给学生.

3.点拨:“失重/超重”思维方法,一般用于分析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提问:为什么?

例1   如图1所示,质量为M的圆弧凹形物块固定于水平桌面上.质量为m的质点小球,在其弧形轨道的最低点附近做往复运动.

(1)若小球与圆弧心的连线半径为r,与竖直方向的动态夹角为θ,则小球对物块压力(N1)的变化情况为(    ).

A.上行过程,mgcosθ≤N1

B.下行过程,mgcosθ≤N1

C.上行前期,mgcosθ≤N1

D.上行后期,mgcosθ≤N1

(2)判断桌面所受压力(N2)的情况(    )

A.小球上行前期,N2 >(m+M)g

B.小球下行前期,N2>(m+M)g

C.小球上行过程,N2>(m+M)g

D.小球下行过程,N2<(m+M)g

(二)为启发科学思维而教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展示巧解、速解和化繁为简的示例,引导学生基于概念进行建模推理,导向质疑创新和模型建构等科学思维的培养[2]5.

1.解法创新

例1中的第一个问题,侧重考查运用加(减)速概念和超(失)重概念的能力.题目把小球的圆弧运动等效为水平和竖直方向的投影运动.因为小球上(下)行时,其竖直分运动是分速度向上(下)的加(减)速运动:上行前期为“加速运动”,因而其加速度竖直向上,所以其间小球处于超重运动情境;上行后期为“减速运动”,因而其加速度竖直向下,所以其间小球处于失重运动情境.再以失重概念的条件外延——方法性知识,可推理论证小球上行后期N1cosθ

2.触类旁通

例1中的第二个问题,由于小球上行前期,竖直方向运动为加速运动,其加速度竖直向上,故小球为超重运动情境,据此可推理小球加物块整体超重:桌面压力大于重力,即N2>(m+M)g.故可断定选项A正确.

3.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2]3

解答上述训练题的常规套路是,对隔离的小球和物块,首先基于受力分析列方程,再求解方程组,最后对所得压力公式做函数分析,考查压力随小球位置参数(角度)的变化规律.这种常规解法比较烦琐,加上试题潜在“摩擦”这一含糊信息,可能导致解不出.所以,教师应告知学生:对该题选项的定量推理,应运用“超重/失重”的“概念+”思维方法.

三、物理概念的考评

2014年12月,教育部颁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提出各省(区、市)“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及要求确定考试内容”.可见,试题内容与《课标》的一致性程度,就是评价试卷的核心指标.因此,《课标》中设定的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应是命题遵循的基本原则,即要注意考查四方面核心素养各自包括的诸要素.而这四方面核心素养中有三方面为智力性素养,所以侧重考查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等学科能力目标的试题应占相当大的比重.然而,高中物理合格性考试或等级性考试的命题,并没有较好地做到这一点[3].比如,对物理概念的考查,还是停留在仅仅检测考生“懂概念”的了解或理解水平,并没有上升到“用概念”的质量规格.对此,笔者试以“电场线”和“单摆”概念为例,阐述关于物理概念的命题,以此响应《课标》把物理概念等知识升级为观念,即“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一高级品格的5级描述[2]78-79,让“概念+”成为物理教师的教学追求.

例2   当一个正电导体小球A,从远处移向某中性导体B时,导体B的电势UB将      (填“升高”“降低”或“无变化”),且UB     UA(填“>”“<”或“=”).

【命题意图】考查关于电场物质的等势面及电场线“概念+”:以“电场线法”探究静电问题.

在讲“静电平衡”现象时,如果疏于传递等势面概念的外延、“电场线”概念的知识,那么学生就难以进行关于等势面及电场线的图像思维,难以用“概念+”(电势沿电場线方向降落)的形象思维推理电势差,最终只能凭感觉乱猜答案.

假设我们追求“等势面+电场线”的教学,映射其方法性知识——不仅讲明这个复合概念的内涵、厘清其外延,而且指出其外延知识的方法性,引导学生运用“电场线法”思维意识,那么学生就可能进行“画线推理”(如图2):因为UA >UB >0,所以导体B的电势UB从0开始升高.这样就能顺利获得答案.

例3   如图3所示,A为圆弧长度未知的竖直平面轨道最低点,[AB]为装在圆弧轨道上的弦轨道.把甲物块置于B点、乙物块置于很靠近A点的C点.现同时释放两个静止的小物块,它们将经由两条轨道(忽略摩擦)而到达最低点A,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 甲物块到达A点,早于乙物块

② 甲物块到达A点,晚于乙物块

③ 甲乙两个小物块,同时到达A点

④ 缺应有数据信息

【命题意图】侧重考查“科学思维”的模型建构和科学论证要素:根据问题情境和“单摆”概念,运用单摆模型解决力学问题.

本题毫无已知数据,仅有运动学规律知识,无相应的单摆“概念+”是不能解答的.但是,如果讲单摆模型时,以“概念+”启发——“单摆概念既是知识,更是解决问题的模型思维方法,是方法性知识”,那么学生就会有“把乙物块的运动建模为单摆(弧心为悬挂点,无形的弧半径为摆长)运动”的创想,从而茅塞顿开,化解“乙物块置于很靠近A点的C点”的题意困惑,得到“乙物块是单摆运动,经[14]周期简谐运动到最低点A”的认识:t乙=[14] T=[14]×[2πRg]≈[1.6Rg].

然后,对甲的斜面运动,辅以假设推理——设弧轨道对应的圆半径为R,甲物块质量为m,斜面倾角为θ,即可求出甲物块的运动时间t甲=[2Rg],从而判断选项②正确.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9-5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王焕霞.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5(8):60-66.

猜你喜欢
物理观念物理概念物理教学
“影视资源”在高中物理核心素养之科学思维形成中的应用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高考立意的分析
基于核心素养立意的物理考试评价和启示
“自由落体运动”课堂教学片段赏析
浅析高中教材中几组易混淆的物理概念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