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前列甲酯栓与缩宫素对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应用效果

2021-08-19 08:48张彩霞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12期
关键词:甲酯宫素平滑肌

张彩霞

(福建省莆田盛兴医院 莆田351142)

产后出血主要指胎儿娩出后24 h 内产妇自然分娩出血大于500 ml,或剖宫产出血大于1 000 ml[1]。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我国高龄产妇妊娠率大幅升高,该类群体易合并羊水过多、 胎儿宫内窘迫等危险因素,导致剖宫产率升高。 剖宫产对机体损伤大,产后出血率高于自然分娩, 如何防治剖宫产产后出血成为临床关注重点。缩宫素是产后出血常用预防药物,可增强患者宫缩幅度,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但缩宫素半衰期短,药效持久性欠佳[2]。 卡前列甲酯栓亦属于促宫缩药物,起效快,半衰期较缩宫素长,可直接作用于子宫平滑肌,促进平滑肌收缩,增强产后宫缩效果,且该药利于促进产妇术后排尿,减少术后腹胀发生[3]。 本研究旨在分析联用卡前列甲酯栓与缩宫素对剖宫产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 7 月~2020 年7 月于我院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86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 例。 对照组年龄23~40 岁,平均年龄(30.65±3.54)岁;体质量 55~76 kg,平均体质量(64.63±4.72)kg;孕周 37~41 周,平均孕周(39.25±0.47)周;孕次 1~5 次,平均孕次(2.73±0.28)次;剖宫产原因:巨大儿12 例,胎儿窘迫10例, 瘢痕子宫 7 例, 头盆不称 14 例。 观察组年龄22~39 岁,平均年龄(30.62±3.51)岁;体质量 55~77 kg,平均体质量(64.65±4.74)kg;孕周 37~41 周,平均孕周(39.29±0.51)周;孕次 1~5 次,平均孕次(2.75±0.29)次;剖宫产原因:巨大儿 13 例,胎儿窘迫10 例,瘢痕子宫6 例,头盆不称14 例。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行剖宫产分娩;单胎妊娠;术前凝血功能正常;存在产后出血风险;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有精神障碍;对本研究用药过敏;有肝肾功能障碍;存在产后出血史。

1.3 预防方法 对照组予以缩宫素注射液(国药准字H43020208)预防。 待胎儿娩出后宫体注射10 U缩宫素,之后静脉滴注10 U 缩宫素。 观察组加用卡前列甲酯栓(国药准字H10800006)预防。 术后舌下含服1 mg 卡前列甲酯栓。 两组术后均给予常规抗感染、营养支持等。

1.4 观察指标 (1)术后出血量:比较两组术后2、24 h 出血量。(2)术后恢复状况:比较两组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排尿恢复时间、宫缩持续时间和子宫底下降速度。(3)产后出血发生率:记录两组产后出血发生例数,计算发生率。(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胸闷、血压升高、腹泻。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 不符合正态分布者转换为正态分布后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出血量对比 观察组术后2、24 h 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出血量对比(ml,)

表1 两组术后出血量对比(ml,)

组别 n 术后2 h 出血量 术后24 h 出血量观察组对照组43 43 tP 226.58±27.41 298.54±31.65 11.270 0.000 301.58±51.79 419.62±60.41 9.728 0.000

2.2 两组术后恢复状况对比 观察组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排尿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宫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子宫底下降速度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术后恢复状况对比()

表2 两组术后恢复状况对比()

子宫底下降速度(cm/d)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肛门排气恢复时间(h)排尿恢复时间(h)宫缩持续时间(h)43 43 tP 33.15±4.28 40.63±5.02 7.435 0.000 2.34±0.45 2.75±0.51 3.953 0.000 3.27±0.63 2.16±0.48 9.190 0.000 1.12±0.23 0.75±0.14 9.011 0.000

2.3 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出现8 例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8.60%(8/43);观察组出现2 例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发生率为4.65%(2/43)。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4,P=0.044)。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出现胸闷 2 例、 腹泻 1 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6.98%(3/43);观察组出现胸闷1 例、血压升高1 例、腹泻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9.30%(4/4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

3 讨论

剖宫产是终止妊娠的常见方式, 临床认为手术会破坏产妇子宫肌壁的完整性, 从而影响产妇子宫正常收缩功能,易引起子宫收缩乏力。而胎盘与子宫剥离后,子宫表层的血窦处于持续开放状态,一旦发生子宫收缩乏力,则难以压迫血窦并使之关闭,进而造成大量出血,诱发产后出血[4]。 目前,加强子宫收缩是预防产后出血的重要方式, 缩宫素为临床首选药物,可刺激子宫平滑肌,加快平滑肌细胞膜开放钠离子通道,以降低钠离子浓度,增加钙离子含量,从而加强子宫平滑肌兴奋性,增强子宫收缩[5~6]。 但缩宫素半衰期仅为3~4 min,不利于长时间维持,且大剂量使用易导致缩宫素受体饱和。

李莉等[7]研究显示,卡前列甲酯栓联合缩宫素可有效增强剖宫产患者子宫收缩性,预防产后出血发生。 本研究中,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2、24 h时出血量少,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排尿恢复时间短,宫缩持续时间长,子宫底下降速度快,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这表明卡前列甲酯栓联合缩宫素可延长剖宫产产妇宫缩时间,减少产后出血发生,且不良反应少,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一致。卡前列甲酯栓属于新一代促宫缩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为调节子宫肌细胞膜上钙离子通道,促使细胞去极化,以引起子宫肌层动作电位发放,增强子宫平滑肌兴奋性,从而提高对子宫表面血窦压迫力,以达到快速止血目的[8]。 相较于缩宫素,该药不受体内激素影响, 药效更为稳定, 用药5 min 后即可发挥药效,且作用时间长达8~10 h,利于持久增强子宫收缩频率。 此外,该药可对肠道平滑肌进行刺激,促进肠蠕动,从而缩短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加快术后肛门排气。 卡前列甲酯栓还可兴奋膀胱平滑肌,利于缩短产后排尿时间,降低尿路感染风险。 与缩宫素联用可起到协同作用,有效弥补缩宫素作用强度不足的缺点,持久增强宫缩效果,避免子宫收缩乏力。但本研究结果仍存在一定局限性,考虑与纳入样本量较少,观察时间较短等有关,后续仍需开展随机、双盲、多中心、大样本等证据等级较高的临床研究,以进一步探讨卡前列甲酯栓联合缩宫素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作用机制。

综上所述, 卡前列甲酯栓联合缩宫素可延长剖宫产产妇宫缩时间,增强宫缩频率,以减少术后出血量,避免产后出血发生,且利于缩短产妇术后排尿、排气时间,安全可行。

猜你喜欢
甲酯宫素平滑肌
子宫脂肪平滑肌瘤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研究进展
缩宫素在妇产科手术中的应用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进展
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在高危妊娠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缩宫素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与缩宫素在胎盘早剥产后大出血中的治疗效果
油酸甲酯基琥珀酸单甲酯的结构表征、热稳定性及抗磨性能
油酸甲酯对多杀菌素发酵合成的影响
分娩镇痛联合微泵静注缩宫素的临床效果观察
瘦素对人脑血管平滑肌细胞活性及ROS表达的影响
ANO1抑制剂对Ang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影响
螺旋CT对上消化道平滑肌瘤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