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国际化人才的内涵及其培养途径

2021-08-23 02:06孙珲冯永忠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新农科培养途径

孙珲 冯永忠

摘    要:文章通过对一所涉农类双一流建设高校新农科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的调查发现,不仅重专业知识教授、轻国际参与能力培养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且常常将国际化新农科人才的培养缩水为国际性的合作办学。经过对国际化人才内涵的分析,文章认为对国际涉农类事务的积极参与正向影响也是新农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因此,为了提升新农科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质量,有必要在夯实新农科人才的专业知识素养之外,积极地开展语言能力、沟通与谈判能力以及行动与领导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关键词:新农科;国际化人才;核心内涵;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8-0029-03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全球治理中,尤其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国际视野,以及参与和影响国际事务的人才,而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邓小平曾经敏锐地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新农科教育也不应例外。虽然明确提出新农科的概念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是新农科建设的实践并不是无中生有。无论是理念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在新农科建设的过程中,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都至关重要,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培养国际化人才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基本前提之一。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要使新农科在高校,尤其是在涉农类双一流建设高校真正落地生根,就离不开新农科的国际化,而新农科人才国际化程度的高低是其决定性因素之一。然而,在当前的具体实践中,涉农类高校普遍存在着将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等同于国际合作办学的问题,并试图以国际化合作办学为核心途径来培养人才的国际化视野。从国外知名大学的办学经验来看,虽然国际化合作办学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并非必不可少。

二、国际化人才的核心内涵

当下之所以大力提倡培养国际化人才,一个非常直接的原因就是我国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人才的国际化程度不够重视,人才的国际化程度令人不满意。例如,虽然我国是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不仅拥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历史,而且涉农人口和规模几乎都是世界最大的,但是直到2019年6月23日我国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当选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新一任总干事,该组织才有了历史上首位中国籍总干事,此外,据联合国的报告,当前联合国系统有中国籍雇员450人,仅占总人数的1%。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在我国的涉农领域,国际化人才还很匮乏,这势必会堵塞我国发声的渠道,影响世界了解中国的想法。

在全球化日益扩展和深化的今天,高等教育尤其应该加大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力度,这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必要。然而“无论是一流大学还是一流学科,所比拼的主要是科研成果”[1],而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国际化的能力,尽管在事实上没有被完全忽视,但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提出培养新农科国际化人才的号召也主要是从这样的现实出发的。

培养新农科国际化人才这一现实追求的背后,既表达着对当下新农科人才培养现状的不满和忧虑,也隐含着国际化人才的确切内涵是什么这一个理论问题,或者说一个人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就可以被视为国际化人才。可以说,当下正在进行新农科建设的我国涉农高校之所以常常在实践中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等同为国际合作办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国际化人才的核心内涵缺乏足够清晰、科学和准确的认识。澄清国际化人才的内涵、认准其基本特征也就成为了探讨培养新农科国际化人才的基本前提。在思考国际化人才的核心内涵和基本特征问题时,我们发现如果试图直接从正面回答国际化人才的核心内涵以及国际化人才具有哪些核心特征时,常常会显得犹豫不决。这很可能意味着直接从正面入手并不是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的良方,因此本文从反面入手,即从讨论什么不是国际化人才的核心内涵和国际化人才不应该具备哪些特征的问题出发,以期得出更具有现实感和针对性的启示。

从现实意义上看,当谈到国际化人才时,有必要区别国际化人才与非国际化人才,不然谈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就会因失去针对性而流于空谈。一般来说,识别人才是否具有国际化能力,主要有两个否定性的要素:一是如果一个人并不具备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视野,那么就可以说这个人难以成为一个国际化人才。二是如果一个人并不具备参与国际事务的各种能力,那么就可以说这个人不是一个国际化的人才。如果一个人尽管具备了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但是他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并没产生明显的绩效或者影响力,那么就可以说这个人的国际化深度有待加强。这意味着国际化人才的核心内涵包括全球意识、国际化视野以及参与和影响国际事务的能力这四个方面,对建立国际化人才的评价标准来说,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首先,具備全球意识。看问题的视角只有足够大,才能把问题看清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意识的重要意义在个体、组织和社会不同层面上都日显突出[2]。所谓全球意识,在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意义上,也可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主张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3]。从本质上说,全球意识是一个有关人类社会及其发展与治理的新理念,其意在寻求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并致力于将其最大化。这样的历史情境已经使“以天下观天下”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了非常现实的意义[4]。这意味着在倡导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时代,全球意识尤为必要和重要。

其次,具备国际化视野。与全球意识略有不同,国际化视野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国别比较的视野,意在为地方性问题和全球性问题寻求更为优越的治理方案。人们对地方性问题和全球性问题的理解和治理方式常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甚至持相互对立的看法和应对策略。在这样的情境中,随着全球化范围的扩展和全球化程度的深化,比较的视野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而国际化视野就是为了打破人们画地为牢和坐井观天的生活惯性,与此同时强化人们的国别比较意识。在国别比较中扬长避短,使人们的观念和实践智慧得到增量,最终将全球意识落在实处。

再次,具备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并不一定具备了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也有可能存在国际交流与沟通方面的客观障碍,诸如语言能力不足、专业知识匮乏、沟通与谈判技巧欠缺等。尽管随着科技转译设备的发展,人们似乎可以在各种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切换与转译,但是至少从当前来看,语言能力、专业知识以及沟通与谈判的技巧依然是人们参与国际事务理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最后,具备影响国际事务的能力。显而易见,参与国际事务的目的是为了对其产生影响,但是在现实中,有参与却无影响的现象并不鲜见。正因为如此,具备影响国际事务的能力也就成为了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特征之一。一般来说,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问题的界定、议程的设定、政策的制定以及监督与反馈四个方面。这意味着能否识别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且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合法的资源和途径将其议题化和政策化,是国际化人才的理想形态。

三、新农科语境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建议

观念是人类的眼睛,有什么样的观念常常就会有什么样的实践。依据国际化人才核心内涵的四个方面,可以对国际化人才进行层次上的分类:第一层次指的是具备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视野的人,可以将此层次视为国际化人才的基础层;第二层次指的是具备全球意识、国际化视野和参与国际事务能力的人,可以将此层次称为国际化人才的中间层;第三层次指的是具备全球意识、国际化视野,且具备参与和影响国际事务能力的人,可以将处于此层次的人称为一流国际化人才。基于此,在新农科的语境下,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围绕三个模块来展开:一是专业能力培养模块,该模块主要致力于夯实新农科人才的专业能力,对这方面的讨论相对比较多,且比较成熟,在此就不予赘述;二是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培养模块,该模块的建设主要围绕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视野来展开;三是参与国际涉农类事务能力培养模块,在该模块中,新农科人才参与和影响国际涉农类事务的能力建设将成为重中之重。

笔者通过对西部地区涉农类双一流建设高校新农科人才培养实践的调查发现,尽管学校非常注重对新农科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视野,以及参与国际涉农类事务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上有所欠缺。通过对我国其他涉农类高校新农科培养实践的了解,发现这个问题其实普遍存在于我国的新农科人才培养实践中。因此,有必要通过如下三个途径来提升新农科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质量。

第一,积极培养新农科人才的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视野。首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类的国际问题,尤其是当下热门的、引发大众广泛思考的热门话题,如非洲蝗灾引发的全球粮食短缺以及粮食安全问题、澳洲山火引发的生态环境及背后的气候问题、当前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层次内涵等,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是与全球农业发展息息相关的,明确自身背负的目标和使命。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师资选聘阶段,高校应综合考虑教师的教育背景,例如是否有海外留學经历、是否接受过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等;在师资培训阶段,聘请具备国际交流经验的专家为教师培训,同时在培训内容上,融入西方的有益教育理念与实践,让教师明晰培养目标、接轨国际化思维与教育理念,并为之作好思想及知识储备;在日常工作中,高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参与国际项目的申报以及对外交流的有关活动。

第二,加强对新农科人才参与国际涉农类事务能力的培养。我国农业参与全球农业资源配置的需求日趋强烈,农业经营管理类人才、农业复合型人才、外事类人才都极度匮乏。因此,需要培养能够切实担负起维护我国国际利益的高层次农业人才队伍。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模块展开:(1)语言能力训练。除了普遍关注的英语学习以外,高校还应围绕自身新农科建设的区域战略定位开设小语种课程,如西部高校多与中亚地区进行交流合作,那么俄语课程作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广泛使用的交流语言就可以开设,以供学生选修。同时为了鼓励学生日后继续出国深造,高校可以设置有关的奖励政策,例如对达到某一分数的学生报销其语言等级考试费用。(2)国别与地域文化认知。依据自身的区域战略定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设与国别和地域文化相关的课程,适当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同时,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海外实习的内容,为学生创造机会深入到海外大型农场或是农业公司、种业公司进行海外实习,加强地域文化了解。(3)涉农类国际规则与国际惯例认知。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从以下方面提升有关能力:一是增设涉农类国际规则与国际惯例的课程;二是及时跟进国内外最新农业动态,合理安排涉及国际热点问题以及前沿问题的课程内容;三是创新授课形式,采取小组汇报、翻转课堂等形式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加入到国际农业问题的讨论中来。

第三,致力提升新农科人才影响国际涉农类事务的能力。农业人才想要成功“走出去”,并发挥影响力,也需要提升“软实力”。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侧重围绕情商提升、沟通与谈判艺术训练、领导力训练三个模块展开。例如,高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与训练营,提升学生的情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沟通与谈判的基本技巧,同时通过举行模拟实践赛等形式锤炼学生的决策力、组织力、执行力、沟通力和学习力。此外,对于不具备开设领导力训练课程师资条件的院校,可以通过邀请在农业领域内领先的企业家开设专题讲座或是依托第三方培训机构等来为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

总之,新农科的建设与发展要与时代的要求相匹配,新农科人才的培养亦是如此。在具体的实践中,不能仅仅从专业知识的角度看待新农科人才培养的问题,而要将其置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化时代中来理解和定位。这意味着国际化人才是新农科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为了有效实现新农科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有必要在夯实新农科人才的专业知识素养之外,积极地开展语言能力、沟通与谈判能力以及行动与领导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参考文献:

[1]王洪才.一流本科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建设[J].中国高等教    育,2019(1).

[2]杨锐,沈裕挺.当代高等教育须有“全球视野”[N].社会科    学报,2020-05-08.

[3]曲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J].求是,2013(4).

[4]老子.道德经[M].陈鼓应,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71.

猜你喜欢
国际化人才新农科培养途径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一带一路”新形势下高职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浅谈国有石油工程建设企业如何培养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
基于微课翻转课堂的职业院校远程教育创新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