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对药调气血

2021-08-25 07:36
祝您健康·养生堂 2021年8期
关键词:血虚气机血瘀

受访专家

陈明

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经方论坛国际协作联盟主席,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

师从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伤寒论研究大家刘渡舟教授,临床上善于灵活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疾病、肠道疾病、肝胆疾病、心脏病、肺系疾病等,以及糖尿病、痛风、高脂血症、慢性疲劳、痤疮及各种皮肤痒疹、妇女月经不调、带下病、乳腺病、小儿厌食、消化不良、小儿发热等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慢病、疑难杂症。

门诊时间:周四、周六下午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陈明教授将大半生都献给了医学事业,主研《伤寒论》六经辨证规律数十年,形成了《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中医四大经典临证指要》系列著作等众多学术成果。其所著的 《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中就突出反映了刘老的气机论及陈教授对气机论的深刻理解与进一步探索。陈明教授告诉我们,从中医角度看,长寿之人大都气血充盈、脏腑功能强健,而这与中医中“气”的状态关系密切。

中医眼中的气并不仅仅代指气体,同时还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多种生理功能。人体的脏腑经络,全都依靠气的推动以维持其正常的机能,如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于周身,其动力来源于气。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也依靠气的推动。

所以如果将身体假想成一座摩天大楼,想要这栋大楼正常、有序地运行,最不能出错的就是中医所谓的“气机”。气机有升有降,有出有入,相当于人体这座大楼中的“电梯”。当电梯陷入故障,也就代表着气机运行失常,会造成人体无法上下通达、内外出入,继而便会引起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气机失调

最致命的气机运行失常:气脱

最致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气机运行失常,就是“气脱”。

《灵枢·决气》有云:“气脱者,目不明。”临床上气脱的患者除了目失所养而视物模糊不清外,尚可有面色苍白、汗出淋漓、倦卧乏力、四肢瘫软、心悸怔忡、气喘吁吁、二便不禁、脉虚无根等表现。

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质变达到量变便会导致机能突然衰竭,形成“气脱”之象。气脱多由正不敌邪或疾病迁延不愈,正气长期消耗而衰竭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所致;或因大出血、大汗等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而致气脱。

气脱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往往是由于发汗太过,或者用力过猛,造成短时间内气的迅速耗散,人会出现大汗淋漓、心慌怔忡、乏力甚至二便失禁等症状,不及时干预可能致命。慢性气脱则往往发生在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身上,因为缓慢发生反而不易察觉,表现为心慌乏力、气喘,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对心肺功能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陈主任接诊过的患者不计其数,其中一位中年女性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患者姓许,许阿姨患有高血压、高脂血、超重肥胖、中度脂肪肝,平常特别爱出汗,冬季和夏季出汗尤其多,只要一出門衣服就会湿透。通过辨证,陈主任认为她属于慢性气脱人群。

陈主任用一对药食同源的对药,按照古方加减化裁,帮助许阿姨解决了慢性气脱。

人参+核桃

人参与核桃(胡桃)便是陈主任调理慢性气脱的经典药对。人参大补元气,《神农本草经》 将人参列为上品,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的功效,久服更能轻身延年。核桃仁可以治疗肺肾两虚,既补肺又补肾,还能润肠通便,解决肾气不足导致的便秘。

在给许阿姨使用时,陈主任结合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地进行了加减化裁,经典药对摇身一变成了一道疗效甚佳的经典方——人参胡桃汤。

人参胡桃汤

【药材】 人参10克、核桃仁30克(约3~5颗)、生姜3片、大枣5枚。

【用法】用人参、生姜、大枣煮水喝,喝完后将人参嚼碎吃掉,再砸5颗核桃一起吃,这是一天的量。不宜食用人参的人也可以用西洋参3~5克替换。

【功效】安神定气,温肺补肾。

【主治】慢性气脱证。

【适宜人群】已出现慢性气脱证相关症状的人群,以及该证的高发人群,包括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老慢支”等患者;自汗严重的人,负重或过劳的人,服发汗退烧药过量的人,夏季容易中暑的人等。

【注意】舌苔厚腻代表体内湿气重浊,此类人群服用人参胡桃汤时可以配合香砂和胃丸、薏米粥或者红小豆粥,兼顾祛湿。

最难受的气机运行失常:气逆、气陷

最难受的气机运行失常就是“想上上不去”和“想下下不来”,中医分别称之为气陷和气逆。

有的气逆患者会出现胃食管反流,吃完饭半小时后就会吐酸水、冒酸气,仿佛“朝食夕吐”,令人十分难受。这是因为气逆时人体内的气机升降出入反常,应降不降,气机上逆或横逆,以肺气上逆、胃气上逆为多见,肺气上逆则会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胃气上逆则会出现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消化道不适症状。

有的气陷患者则会出现头晕耳鸣、眼花、大便不成形、大便次数增多、腹泻等症状。这是因为气陷时人体气虚无力升举而反致下陷所造成,常由气虚证迁延不愈进一步发展而来,或者劳动用力过猛、过久损伤某一脏器也可引起。气陷最经常涉及的脏器为脾脏,脾气不升所致的气陷可导致眩晕、耳鸣、头脑昏沉,小腹坠胀、双腿沉重、大便溏泄难解等症状,严重气陷还可能导致脏器下垂。

陈主任也带来了两组分别调理气陷和气逆的对药,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症用药辅助调理。

适用于气逆人群的对药:柿子蒂+丁香

柿子蒂常常被我们扔掉,但它晒干后是一味中药,专治打嗝嗳气、胆汁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等胃气上逆所致的问题。丁香能温胃散寒、化湿降气、除口臭。作为日常调理之物,陈主任将这两味药做成了一道香甜可口的家常汤羹——丁香柿蒂汤。

 丁香柿蒂汤

【材料】丁香3克、柿子蒂6克、生姜3片。

【用法】上述材料冲洗后,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

【适用人群】适用于胃寒型的气逆人群,即服食生冷食物或饮品后易感胃部不适,且容易出现恶心、呕吐、打嗝、嗳气的人群。

适用于气陷人群的药对:黄芪+升麻

黄芪补肺气、脾气,能快速补气,升麻有提气之效,可将下陷之气向上提拔。二药合用,一补一升,就能把下陷的气补满并拉升回来,气陷的症状就会逐渐消失。黄芪与升麻不适合做汤羹,陈主任奇思妙想,便将这一药对做成了代茶饮——芪麻饮。

芪麻饮

【材料】黄芪15克、升麻6克。

【用法】上述材料浸泡30分钟,随后放入锅中煮制,滤渣取汁饮用。

【适用人群】适用于有中气下陷、脾气不升及脏器脱垂的人群服用。

【禁忌】不是气虚的人不能用,高血压患者不能用。

最偏爱女性的气机失常:气滞、气郁

说到最偏爱女性朋友的气机失常,陈主任认为轻则为气郁,重则为气滞。这类气机失常如果不早期调理,极有可能引起令人闻之恐惧的增生、结节甚至肿瘤。

气郁的表现:生气时胸口堵得慌、嗓子里有个东西咳不出来咽不下去、情绪沉闷低落。

气滞的表现:胸胁胀痛或全身走窜疼痛、痛无定处。

针对气郁人群的药对:香附+郁金

香附行气活血,郁金活血行气,两者搭配疏解郁结,正好可以将气血中的瘀滞“打扫干净”。

【药材】香附9克、郁金9克。

【做法】做代茶饮,煮水煎服即可。

针对气滞人群的药对:金铃子+延胡索

金铃子疏肝理气,延胡索行气止痛,两者搭配,能使整个胸胁腹部气机疏通,不再滞而不前。

【药材】玄胡索9克、金铃子6克。

【用法】煎汤服用,注意服用不要超过一周,可以喝一周停一段时间再喝,不可长期饮用。

【禁忌】气虚、气脱之人不可服用。

陈主任推荐给气滞和气郁人群的两种茶很容易区分,平时只会出现闷堵感(如胸闷、胁肋胀满等)的就喝香附+郁金,如果出现局部疼痛,则应改喝金铃子+玄胡索。

血行失常

中医认为,人体里还有一个遍布全身、濡养脏腑皮肤的重要物质就是血。血行于脉中,内流脏腑,外注肌肤,一旦血运失常,根据病机和病位的不同,各个脏腑各个系统都可能会出现问题。陈明教授介绍,“出水过猛”及“出水不畅”都是代表着血的运行出现问题,而“不出水”则代表出现血虚问题。

血虚

血虚问题在中老年人群中非常常见,与心悸失眠、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一些失血性疾病都密切相关。陈主任告诉我们,有的血虚患者会经常头晕,CT和脑电图却检查不出明显的异常,但血红蛋白却会清晰地反映出来——血虚患者的血红蛋白往往低于100克/升,所以当然会出现头晕、乏力、眼花等贫血症状。

贫血是现代医学的疾病,通常来说血红蛋白男性低于120克/升、女性低于110克/升即可诊断为贫血。而中医的血虚不仅意味着检查报告中的血红蛋白降低,如果符合以下症状,也属于血虚。

血虚的典型表现:

①面色不华,甚至苍白、口唇发淡、面部虚胖;②头晕、眼花、倦怠乏力;③心悸、失眠、多梦、健忘;④爪甲苍白(不见月牙),小腿抽筋;⑤妇女月经量少,甚至闭经;⑥舌质淡,脉细弱。

很多人都认为日常生活中多吃补血的食物,如猪肝、阿胶、大枣等就可以起到很好的补血功效。但陈教授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养生误区,补血食物虽然有一定补血的效果,但是却无法维持稳定,这时就需要有一个“助力”,这个“助力”就是补气。

针对血虚的情况,陈明教授有一对药食同源的对药,帮助大家气血同补,更加有效地补益气血、缓解血虚。

补血虚对药:黄芪+当归

当归为补血之要药,不仅能补血活血,而且能做到补血而不留瘀;黄芪则是补气圣药,能帮助当归益气补血,以气行血且不掉血。

【用法】贫血人群:当归10克、黄芪50克。血虚但不贫血的人群:当归10克、黄芪15克。

血瘀和血寒

“出水不畅”代表血运出现了瘀堵或者寒凝的病理情况,瘀堵的情况叫作血瘀,寒凝的情况叫作血寒,它们都是最常见的血运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及肿瘤的发生息息相关。

血寒的患者往往会出现手脚冰凉、四季怕冷等症状,尤其是膝盖以下会尤为畏寒不适,这是由于血寒造成的血行不畅所致。而血瘀则多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這类患者的舌下脉络往往又粗又紫,且甲床也已出现青紫瘀斑。

血寒的主要表现:①手脚发凉、麻木,甚至青紫、生疮;②小腹、会阴发凉或疼痛;③脉细欲绝。

血瘀的主要表现:①肤色晦暗,面部色素沉着,甚至可见瘀斑;②眼圈青黑、口唇暗淡或青紫;③舌暗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④身体某个部位刺痛;⑤妇女容易患痛经、闭经、子宫肌瘤等。

针对血寒和血瘀的情况,陈明教授分别带来了两对对药。

血寒对药:桂枝+桑枝

桂枝能温经通络、温中止痛,扶助正气提高免疫力;桑枝利关节、祛风湿,还能祛水气、通经络。

血瘀对药红花+桃仁

红花活血化瘀,女士更常用;桃仁活血的力量比红花更强,能破血逐瘀。它们两者搭配是很好的祛血瘀对药,能打通全身血脉。

但由于这组药对的药性较为骏猛,需要医生辨证以后才能使用,所以陈明教授给大家介绍了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血寒、血瘀人群都适用的食疗小方——红花米酒。

 红花米酒

【材料】红花15克、米酒200毫升。

【用法】上述材料加水共煎至100毫升,滤去药渣,每天喝一次即可。

【适宜人群】有血瘀、血寒症状的人群,可以作为日常调理用。

【注意】切忌过量饮酒,酒精过敏及血虚人群不适合用此方。

血热

血热亦称血分热,或血分有热,多由外感热邪入血中,血行加速、异常所致,表现为出血、发瘀等病理状态。血热也可由情志郁结,五志过极化火所致,多出现吐衄、咳咯、溺血,午后发热,女子月事先期而来等症状。陈主任告诉我们,血热会导致血液运行加速甚至妄行,还与老年人常见的皮肤瘙痒、糖尿病甚至脑卒中都有关联。

血热的危害:①各类出血包括:月经不调、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等;②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失眠等疾病。

血热的典型表现:①身热夜甚,或手足心热;②心烦易怒,口渴但不欲饮;③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便血、尿血等;④妇女月经先期,量多甚至崩漏;⑤舌质红绛,脉细数;⑥皮肤瘙痒。

针对血热的情况,陈明教授向我们推荐了一些日常生活中有助于凉血的食物:百合、莲藕、荸荠、菊花、甘蔗、雪梨、苦瓜、丝瓜等,血热人群可以常吃。当然,清热凉血的对药也是必不可少的。

清血热对药:牡丹皮+地骨皮

牡丹皮是牡丹的根茎皮,清热凉血且活血;地骨皮是枸杞树根的皮,能清热凉血、滋阴退热,现代研究发现它还有降血糖的功效。两者搭配清血热的效果很好,日常可做代茶饮服用。

牡丹地骨代茶饮

【材料】牡丹皮15克、地骨皮15克。

【用法】上述药材洗净后,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

【禁忌】脾胃虚寒的人不适合饮用此茶。

(编辑    楊小龙)

猜你喜欢
血虚气机血瘀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身痛逐瘀汤治疗血瘀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月酒(千金酒)
观舌头辨血瘀程度
血虚≠贫血
血虚≠贫血
便携电子打气机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
正交设计法优化当归苦参的提取工艺
血瘀与活血化瘀在斑秃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