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教育中的放权与赋责

2021-08-27 01:05郭强张正菊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中小学

郭强 张正菊

【摘 要】在劳动教育中,学生作为劳动的参与者、发展者、成就者,以及教育实施的对象和评价的主体,对劳动教育的落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阐述了劳动教育中放权与赋责的必要性,论述了实施的路径和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课程开发和项目设计、参与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参与劳动,达到更有效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中小学;劳动教育;放权;赋责

【作者简介】郭强,湖北省襄阳市教育科学研究室副书记、副主任,兼任湖北文理学院汉江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湖北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副研究员,襄阳名师;张正菊,襄阳市方圆学校校长助理,高级教师,襄阳市骨干教师、樊城名师。

当前,随着放权与赋责的兴起,教师、学生作为课程的实践者,已深刻意识到课程建构不再是教育决策者、课程专家独自占据话语权的领域,而应该是师生主体参与和关系重构的重要方式。放权与赋责打破了传统教育的限制性结构和关系网络,为课程革新提供了新的格局与更多可能。在劳动教育中,学生作为劳动的参与者、发展者、成就者,以及教育实施的对象和评价的主体,对积极践行和深入落实劳动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劳动教育中放权和赋责能够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参与劳动,达到更有效的育人目标。

一、劳动教育中放权与赋责的必要性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要强调学生的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善于观察思考。这也是劳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之处。劳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要真正地立足生活,强调体验和感悟。

劳动教育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与学生的个人特质、生活环境等具有很大关系。例如,学生的劳动习惯如何,劳动机会的多寡,劳动技能的获取途径,家庭成员对学生劳动的态度等都会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有影响。这就要求劳动教育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质量和劳动效率。要做到这一点,劳动教育中的放权与赋责必不可少。

追溯历史可以清楚地发现,赋权增能这个概念与组织学生参与管理的观念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参与管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自主、自理、自立能力的发挥,与劳动教育中的放权与赋责一样,都有利于新时代劳动者的培养。

二、劳动教育中放权与赋责的路径和方法

(一)让学生参与课程开发和项目设计,赋予学生选择权和决策权

传统的课程建设一般是已经确定的知识和固定的课程设置,忽视了学生在课程开发中应该享有的某些权利。劳动教育要密切联系学生的认知和生活,就必须让学生参与课程开发和项目设计,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从而调动其兴趣,发挥其潜能。

1.对劳动项目和形式进行设计

学校在建设劳动教育課程时,先结合《指导纲要》及校情、学情,初步拟订劳动教育课程系列清单和学段要求,再结合学生的劳动能力,根据本学年目标设计劳动项目、阶段小结、展示的方式或方法,形成“感知—设计—展示”的劳动教育模式。

《指导纲要》对小学中高年级有明确的要求:参与家居清洁、收纳整理,制作简单的家常餐等。因此,如何参与家居清洁,怎样开展收纳整理,如何制作简单的家常餐,这些都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设计。以四年级“营养早餐我来做”系列教育课为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营养早餐的种类、制作的方法,以及展示的方式。比如上传自己制作的照片或视频,开展“小小厨神争霸赛”汇报展示课,现场完成一到两种早餐等。

对于社会公益劳动,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地方、设计路线、规划行动方案。有一些劳动教育还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比如可以邀请手工缝纫好的家长给学生做手工培训,也可以让学生去父母的工作单位体验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丰富劳动教育内容,拓宽劳动教育渠道,增添学生和家长的劳动自豪感。

2.对劳动目标和作业进行设计

在劳动教育中,让学生参与劳动目标和作业设计,可以深度激发学生参与和实践的欲望,让学生明确自己要做什么、会做什么,改善学生因为意识淡薄而对劳动不感兴趣的现象。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只需精心设计好活动内容,至于具体的实施过程及目标,可以让学生自己确定。教师只有充分相信学生,把活动目标指向权这根“魔法棒”交给学生,学生才会焕发神奇的“魔力”,从而拥有更丰富的思维空间、更广泛的活动自由度和更灵变的活动舞台。

比如在种植活动中,有的学生以体验一次种植活动为目标,有的学生以长期种植、种好、种多为目标,有的学生则以深入了解种植的一般规律为目标等。教师要基于基础的教育目标,鼓励学生进行多元化学习,让学生主动倾诉、愿意表达、快乐交流、大胆展示。学生的目标可能会“非主流”,会五花八门,参差不齐,但这些都是学生最真实的心理需求,也是学生真正渴望的学习收成。

布置并完成实践作业,是劳动实践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不仅可以检测教学目标达成与否,而且对学生的日常劳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劳动作业体现了学生的自觉性,需要学生愿意、主动去做,比如让学生学会管家、采购物品等。同时,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创意来检验学习成果,如可以选择作文感悟的形式,或者视频、照片展示的方式,也可以请家长进行评价等。

(二)让学生参与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赋予学生管理权和评议权

1.指导学生对劳动教育进行管理

《指导纲要》把劳动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其中,许多日常生活劳动都要在家里完成。如果不加以监督,那么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无法保障顺利完成;如果进行严格监督,那么劳动会变成“苦役”而被学生排斥。利用放权与赋责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管理,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

劳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成立自管小组,选举出小组长,互相鼓励、互相监督,促进劳动教育的落实。比如洗碗、倒垃圾等这些需要长期践行的劳动,可以让学生互相监督实行。同时,管理方式也可以多样化,比如进行双人制管理,即一个任务由两个学生共同负责、互相管理;或者进行轮流制管理,即几个学生轮流进行管理等。不同的管理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

适当放权让学生自己管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培养学生的个性。但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有限,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并注意把握分寸。

2.指导学生对劳动教育进行评价

《指导纲要》要求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

对学生的劳动评价不仅包括学生对于劳动内容、技能、方法及劳动创造等的认知,还包括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树立等。评价是对学生劳动素养整体的判断,其内容丰富、主体多元、方法多样,包含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劳动教育内化是很关键的环节,因此,劳动评价可以设计一個学生自评、家长评、同学评和教师评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学生自评的过程是促进学生自知的过程,也是增强学生自信的过程,而自知和自信,是自主的基石。

三、劳动教育在放权与赋责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善用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亲自实践

时代在变,技术在发展,互联网的传播让学习变得无处不在,学生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学习,尤其是劳动,因为家庭影响,千人千面。这些差异往往是造成学生劳动发展不平衡的“节点”,但是却为劳动教育的放权与赋责提供了基础。学校虽然没有办法完全兼顾学生的差异,但也不能罔顾学生的差异。开展劳动教育,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劳动技能。劳动课不是理论课,教师要摒弃以往的认知,与其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停留于口干舌燥的纸上谈兵,不如大胆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当然,教师也不是完全放手不管,而是要精心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劳动内容,传授给学生有实践意义的劳动技能,指导学生掌握劳动技巧和安全防护知识。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要善用学生的差异性,退到幕后,让学生走到前台,通过自主讲、做、议、评等形式来体验劳动,学会劳动。

(二)要分阶段有层次地进行,不可放任自流

不论是在课程建设方面还是在管理评价上的放权,教师都要有把控权,不是随意听从学生的不合理要求、不切实际的意见,而是在放权的同时说明要求。在学生讨论时注意把控方向,给予适当引导,在整合方案时去弊存优,在操作实施时密切关注、从旁指导。如在学生管理时,教师要及时掌握班级动态,发现与纠正学生在自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评价时,要考虑到学生心智发展并不是很成熟,准确、理性地评价他人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较弱,教师要合理把握评价标准,适时引导。

(三)应在良好的家校共育基础上进行

劳动教育不能纸上谈兵,它需要让学生行动起来,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知识技能和体验感悟,从而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和指导。因此,教师要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

结合“学中做,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设计,在放权的基础上,赋予学生责任,引导学生在汇集劳动项目的基础上,主动学习劳动知识,并进行劳动实践,最终提升劳动能力,增强劳动意识,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罗小荧)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中小学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