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2021-09-02 04:08何邵平普永贵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职教育策略

何邵平 普永贵

摘  要:贵州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主要存在对接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和服务业的示范性职教集团缺乏、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接缺乏精准度、高职教育科技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总体欠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水平专业群缺乏等问题,对此贵州高职教育应采取相应的策略主动适应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职教育;不适应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1)06-012-07

2015年11月13日,中共贵州省委在《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简称《建议》)中指出,“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也进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主要特点的新常态,贵州要全力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形成以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大健康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1]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2]可见,贵州经济已与全国同步,也开始迈进以经济平衡、稳定增长为基础,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主要特点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伴生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以变应变”和 “以变促变”中“相互适应”“相互作用”,实现协调发展”[3]。正如近代实业家张謇所言,“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不断成熟,主动适应和支撑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高职教育的使命和责任。鉴于目前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多从国家层面出发,缺少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研究,本文从省级区域层面出发,结合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以贵州高职教育发展规模、质量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研究贵州高职教育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

一、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结构持续创新或变化的过程,高质量经济在结构、动力上更加合理完善,而高质量发展在经济总量中又表现为产品、劳务增加以及经济总量和规模蓬勃发展。[4]可见,经济高质量发展看似经济增速简单换挡,而实质却是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新旧动力转换和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新时代贵州经济以换道加速方式迈入经济快速增长行列,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传统产业开始提质增效,新产业新动能逐步形成,基本具备从经济高速增长转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条件。

(一)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内需持续提高

近年来,贵州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经济增速连续6年居于全国第一。根据《贵州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2019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67万亿元,同比增长8.3%,高出全国2.2个百分点。202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7 826.56亿元,比上年增长4.5%,增速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795元,比上年增长6.9%,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 780元,比上年增长7.1%;年末全省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汽车45.25辆,比上年末增长4.8%;拥有空调38.50台,增长3.4%;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汽车22.94辆,比上年末增长0.4%;拥有摩托车52.83辆,下降2.7%;拥有热水器66.77台,增长7.8%。[5]可见,贵州经济增速虽放缓,但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居民消费也呈现较明显的提质升级趋势。

(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服务业亟需高质量发展

从产业结构来看,根据贵州省统计局发布的公报,2020年贵州第一产业增加值2 539.88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6 211.62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9 075.07亿元,增长4.1%。[6]显然,全省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格局,第二产业增速放缓。这说明贵州正在大规模“去产能”,积极淘汰落后产能,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的新产能正处于形成阶段。此外,在第三产业中2019年全省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及房地产业等传统服务业仍占主体地位,占服务业增加值8 430.43亿元的48.5%,而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等非盈利性高技术服务业和租赁、商务服务等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2 704.59亿元、150 447亿元,依次占服务业增加值的32.08%、17.84%。[7]显然,服务业发展层次结构偏低、质量不高,这既制约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因此,服务业也亟需成为创新型现代服务业。

(三)新兴产业有所壮大,规模工业需创新转型

贵州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向好,实体经济蓬勃发展,新兴产业积蓄动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和提供了支撑。从产业看,201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新产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8%,受吉利汽车稳定量产的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長87.9%,增速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占新产业86.1个百分点。[8]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完成总产值仅为71.83亿元,比2018年减少了39.78亿元,下降35.6%[9]。这说明规模以上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受阻,面临着研发经费不足、科技人才稀缺、处于产业链低端等问题,同时也表明创新动力、技术创新支撑力不足已成为制约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利因素,并影响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

(四)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困难,提质增效不明显

进入新时代,虽然贵州传统产业产值占较大比例,但其增速放缓。为此,贵州以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为主攻方向,聚焦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以大数据为纽带把大数据与传统产业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向创新型高端转型、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全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从全省传统产业的整体情况来看,贵州传统产业虽几乎囊括从低端到高端的所有产业层次,但产业高端化明显落后于全国水平,产业整体发育程度不充分,处于产业链底端和价值链低端。而“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肩负着培养适应产业链发展需求人才的重任,加强人才链匹配产业群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方向”[10]。这说明要实现传统产业创新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不仅非常重要,还是衡量高职教育是否主动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

二、贵州高职教育不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面

(一)缺乏对接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和服务业的示范性职教集团

职教集团是指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学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契约或资产为联结纽带而组成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11],实质上也是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重要模式。当前贵州职教集团与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兴产业衔接不够。“全省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和集团化办学工作推进不平衡,与我省职业教育发展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有较大差距,面向省委、省政府打造的以大数据为引领的信息技术产业、新医药和健康养生产业、现代立体农业、能源原料产业、特色轻工业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新型建材产业等专业型职业教育集团比较鲜见。”[12]同时,据相关研究显示,截至2017年贵州省职业教育集团有33个,从组织结构情况来看,大部分是松散型联盟,參与成员大多以自愿的形式加入,以契约、情感和信任作为约束的方式,或者以专业为纽带将各集团成员连接在一起[13]。截止目前,在国家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名单中,贵州仅有的是贵州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集团。与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及服务业有力对接的职教集团依然缺乏,这不利于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兴产业转型升级,也不利于培养满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所以,建设有力对接这些产业的示范性职教集团,健全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和推进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接缺乏精准度

高职教育是专业教育,其专业设置必须反映地方产业结构变化、区域发展特点。但据调研,2018年全省43所高职院校中,贵州有27所院校设置会计专业,22所院校设置旅游管理专业,25所院校设置电子商务专业,17所院校设置了酒店管理、财务管理专业如表1所示。而在电子信息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仅有1所高职院校设置了与新经济产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匹配的电梯工程技术、储能材料技术、工业设计、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专业,也仅2所高职院校设置了焊接技术与自动化如表2所示。更值得注意的是,电子信息大类18个专业贵州高职院校仅开设智能控制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2个专业,其他汽车智能控制技术、智能产品开发与应用等16个专业处于空白。显然,不少专业偏向第三产业,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因教育经费、师资设备不足明显缺乏。这与贵州发展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匹配。对此有学者也指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院校、学科、专业、课程等设置上还存在结构失衡的现象,还不能与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等完全精准对接,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庞大的产业人才还比较缺乏。”[14]对接新产业新动能的专业太少,不利于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也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对接的精准性,是提升贵州高职教育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适应性的客观要求。

(三)高职教育科技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总体欠缺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是新时代推动和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之一就是要促进科技和教育体制创新,为科技和产业创新提供高端要素支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知识、技术及人才支持。[15]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与经济联系最紧密,不仅要加快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同时还要对接产业需求,承担技术开发与服务项目,提升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如2018年江苏南通职业技术学院对接海洋科技应用,主动承担各类技术开发服务项目达36项,横向项目到款额2015万元,产生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极大助力海洋产业的发展[16]。然而,2019年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8年贵州省43所高职院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总额仅6 808.73万元,技术交易总额也仅1 112.54万元,其中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上千万的仅有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分别是3 830万元、1 723.62万元;全省43所高职院校中也只有14所高职院校获得此款,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为0元的高职院达29所,占总数的67.4%。[17]同时,在全国2018年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中,贵州没有一所跃居50强排名榜。可见,贵州高职教育科技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总体欠缺,难以满足当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升级发展、服务业现代化发展及其对创新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四)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水平专业群缺乏

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衡量一个专业群水平高低,还要看其是否精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能否动态调整、实时优化和实现与产业发展协调互动。换言之,高水平专业群的功能在于能契合产业发展趋势需求,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培养适应产业链需求的人才。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表明,当前贵州不少新兴产业、服务业、传统产业只有实现转型升级,才能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目前聚焦这些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比较缺乏。根据2019年年底教育部和财政部公布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贵州在国内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群仅有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及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畜牧兽医四个专业群。但这四个专业群中仅有畜牧兽医专业群与贵州畜牧业有较好的衔接。像这样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水平专业群依然缺乏,这在很大程度导致贵州不少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仍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短期内很难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产业。因此,建设更多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水平专业群显得尤为重要,也是贵州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

三、贵州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一)建设示范性职教集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建设优化传统产业、服务业、新兴产业的示范性职教集团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然伴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和全面升级,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引导高职教育变革创新的客观需求[18]。变革创新来重要举措就是建设示范性职教集团。当前农业需优化转型升级,新兴工业需新技术支撑,服务业要现代化,因此未来面向这些产业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必将大幅度扩大。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建设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业现代化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示范性职教集团。为提高职教集团与这些产业发展的紧密度,职教集团建设应以紧扣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线,积极鼓励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参与,形成有力促进贵州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政府引导、产业主导、校企主体、多元参与”的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2.创新打造“政校企行”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当前,“各高校常用的产教融合模式有产教融合研发模式、产教融合共建模式、项目牵引模式及人才培养与交流模式。”[19]但是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些传统模式都很难单独将高职教育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深度融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在建设职教集团过程中,主动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同时要充分发挥产业企业的主体作用,结合产业企业发展对高端技术的要求,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找到与产业合作的契合点,推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技术创新与新产业高端需求有效衔接,从而形成以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为先导、以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为基础,集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养成、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优化高职教育专业结构,提高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精准度

1.以现代服务业为导向,调整优化服务业专业结构

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引导高职教育变革创新的客观要求。当前服务业发展层次结构偏低、质量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不断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织行业、企业及高校专家对服务业专业设置情况进行审议,督促某些高职院校步调一致,淘汰一部分招生容易、就业难的服务业专业布点,促进专业的“优胜劣汰”,对需求饱和的专业及时减、合,确保高职专业结构趋向合理、专业设置科学。

2.加大对新兴产业专业需求的投资,增设缺失专业

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更好地适应需求变化,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提升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20]与新兴产业对应的专业明显缺失,这未能很好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的要求和其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先导地位。事实上,新兴产业专业缺失也与贵州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有关。调研发现,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2013亿元,比上年增长8.15%。其中,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150亿元,比上年增长6.16%[21]。而2018年贵州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23.52亿元,比上年减少21.77%,其中,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5.15亿元,比上年仅增长4.76%。[22]所以,贵州教育部门要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指导高职院校优先开设其急需而缺失的专业,增强高职专业结构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同时,根据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需求,紧跟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需求,规划高职院校学科和专业结构建设,形成紧扣新兴产业、结构合理的专业体系,从整体上提高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精准度。

(三)提高科研技术创新能力,补齐不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1.健全培养科研技术创新服务能力机制

贵州高职教育对产业的贡献能力不足,其主要表现为横向技术服务能力、纵向科研能力明显滞后和科研技术创新服务能力不足。为此,首先,制定实施激励科研技术服务产业的奖励制度。为提高科研技术服务能力,防范“重技能大赛、轻科研成果服务转化,重基本技能教学、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做法,将科研技术创新创业教学成效纳入科研绩效考核、评奖评优、职务晋升等环节,形成“以赛促研、教研创新、服务产业、成果共享”的高职教学新格局。其次,高职院校要健全科研管理机构。为调动教师科研技术创新教学的积极性,整体上提升师生技术创新服务能力,要成立专门负责科研创新服务的管理机构,由科研经验丰富的院领导专门负责科研创新项目申报、科研经费管理及科研技术创新服务成果表彰奖励工作。通过机制激励,推动科研技术创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2.努力打造科研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平台

实践证明,打造科研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平台是高职教育对接产业高端需求,提升高职教育科研技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贵州集“产”“学”“研”“用”于一体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科研技术研究中心和创新服务平台太少,仅有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获批创建的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带动15家农牧企业升级养殖标准,年产值3000余万,创收近8000万元[23]。所以,贵州高职教育要瞄准产业链的重要位置和核心技术,在开展基础研究基础上加大科研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投入建设力度,增强高职教育科研技术创新服务产业能力,进而推动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及服务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贯穿经济发展全过程。

(四)立足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建设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水平专业群

1.理顺相关专业关系,抓住高水平专业群关键点

高水平专业群是专业结构的“升级版”,也是科学设置高职专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每个专业群应是“1+N”形式,即“一个核心专业+N个相关专业”,核心专业应是高职院校办学以来形成的专业或特色专业,支撑专业(相关专业)是与核心专业契合度较高的专业。就贵州而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结合贵州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实际,理清各产业专业之间的关系和服务产业目标,力争将专业协同性高、与各产业目标关联度高的专业组成新专业群,从而有计划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力争为各产业建设高水平的新专业群。例如在新兴产业方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以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为核心,以新能源装备技术、绿色材料等专业为支撑的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群,毕业生成为当地节能设计改造、能源监测管理方面的“绿色工作”生力军。4年来该专业群教师获PTC國际专利6件,发明专利30件,为企业累计创造产值20多亿。”[24]

2.加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新时代贵州经济高质量持续发展,使得高职专业的适应性和人才培养的复合性面临更高要求,唯有集群化发展才能应对挑战。为此,必须从战略上根据电子信息制造业、大健康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成长的需求开展专业群建设。如交通类职业院校可在交通运输领域,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优势,结合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和自身切入点,努力探索、打造一个或多个既展现自己优势,又助推新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职一体化和专本一体化现代示范性专业群。同时,当前贵州传统产业整体发育程度不充分,仍处于产业链底端和价值链低端。因此,专业群建设中高职院校要以促进人才链匹配产业链为导向,不仅要考虑产业链结构、形态,还要要充分考虑专业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衔接,努力建设有利于专业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的高水平专业群。

参考文献:

[1]孙志刚.关于《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贵州日报,2015-12-0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0.

[3]孙毅颖.高职教育的社会经济适应性分析[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13.

[4][15]任保平,等.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2020:52-59,17.

[5][6]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20.

[7]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贵州统计年鉴[R].2020.

[8]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贵州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稳中有进,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EB/OL].[2021-09-22].https://gxt.guizhou.gov.cn/gzcy/hygq/202009/.html.

[9]贵州省统计局.贵州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稳中有进,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EB/OL].[2020-09-24].http://gz.people.com.cn/n2/2020/0924/c377248-34314716.html.

[10]谢琪,谢志远.人才链匹配产业链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要旨、机制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47-48.

[11] 高卫东.职业教育集团的内涵类型与功能[J].职业技术教育,2004(34):8-11.

[12] 邹联克.赶转背景下的攻坚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1-83.

[13]王冰清,陈鸣,等.贵州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8(26):6

[14]刘云生.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怎么办[J].继续教育研究,2018(11):4.

[16][2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64,60.

[17]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贵州省质量年度报告[R].2019.

[18]杨建新.变革创新:引领推动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J].高教学刊,2021(1):116.

[19]柳友荣,项桂娥,等.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55-57.

[20]车明朝.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14.

[2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R].2019-04-30.

[22]贵州省教育厅.2018年贵州教育经费统计快报[R].2019-05-28.

[23] 陈溯.职业教育如何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EB/OL].[2020-12-14].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

Research on the Adapt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Example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 Guizhou Province

HE Shao-ping1, PU Yong-gui2

(1. Gui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 and Hydropower, Guiyang 551416, China; 2.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g 650031, 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there are still insufficient supports from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such as the lack of modeling education group in serving the new economies,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service sectors, discrepancies between college programs and industry structures, deficiencies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absence of high-level groups of similar majors that can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of industries. Therefor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should be adopted to adapt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conomy.

Key words: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adaptability;Strategy

收稿日期:2021-09-23

作者简介:何邵平(1977),男,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职业教育;普永贵(1971),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

此文為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编号:GSZY202001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职教育策略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下大气力破难题、补短板
新时代科技创新创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机制研究
新时代科技创新创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机制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