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模型建构

2021-09-03 21:17华滢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内涵辅导员核心素养

华滢

摘 要: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提升对于实现国家人才战略、高校内涵式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在对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和核心特征进行探究的基础上,对其构成要素和结构关系进行分析,系统构建辅导员核心素养体系的结构模型。

关键词:辅导员; 核心素养; 内涵; 结构模型

中国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0-185-002

党的十九大以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入快车道,新形势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辅导员素养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

一、核心素养的界定

核心素养在进入21世纪知识社会的背景下提出,2003年经合组织发布研究报告指出,核心素养是“覆盖多个生活领域、促进个体成功生活和健全社会的重要素养”,强调应用、创新和反思性。欧盟的研究报告则指“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人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日本的“21世纪型能力模型”将其描述为由内到外的“基础力、思维力、实践力构成的同心圆模型”[1]。

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核心素养”是指内在的身心特征,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关键性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等要素构成有机体系,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需要、获得全面发展、提高生存能力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实现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是个体为实现人生的成功和适应社会复杂情境、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最关键的素养。

二、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内涵

从“为政治服务”到为培养“‘四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再到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服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功能日益多元化。从2014年到2020年,多个政策文件,对辅导员的职业路径、身份和要求进行了顶层设计。辅导员工作被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框架,强调其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格局的作用和价值。

借鉴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结合现状和发展目标,我们认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内涵建设应紧扣时代主题和历史使命,基于终身学习、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着眼于时代进步、学生成长和职业发展的目标,调动内外资源、主客观因素深入推进。辅导员核心素养是辅导员在职业发展和职业实践过程中逐渐积淀的能够适应社会、学生、自我发展需求,促进其职业成就、实现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三、辅导员核心素养的特征

与一般素养相比,輔导员核心素养更能体现出辅导员的专业性和职业性。就结构内涵而言,辅导员核心素养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并在与学生形成教育、管理、服务关系的特定的情境中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满足现实需求,具有统整性和情境性。就学科属性而言,辅导员核心素养并不指向某一学科,也不表现为具体的工作能力或工作范式,具有跨学科性和可迁移性;就功能指向而言,辅导员核心素养不仅由个体和社会需求决定,还在于个体和社会的改造与发展,导向个体的应用、行动与反思,最终指向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实践性和发展性。

1.统整性

辅导员要胜任教育、管理、服务的工作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而工作实践中,它们往往不是简单相加或单独起作用的,而是内化的,融合的,统合于为实现辅导员工作提质增效,更好满足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的实践中,具有明显的统整性。

2.情境性

核心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2],辅导员的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外化与工作情境高度关联。辅导员工作表现为繁琐的事务性特征,正是把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实现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内化。反之,离开了工作情境,辅导员的核心素养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失去了其功能价值归宿。

3.跨学科性

辅导员工作服务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辅导员需要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和理论素养,这些学科知识和方法是综合应用于辅导员的工作实践的,辅导员要根据工作的需要,不断更新升级知识库,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宽阔的文化视野和复合的知识结构,进而更准确地把握基本规律,更科学地开展育人工作。

4.可迁移性

决定辅导员素养提升的往往不是知识而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可迁移性的方法、能力和价值观等。迁移的本质是不同内容的学习之间在知识结构、认知规律上的相同要素的影响与同化,具有通用性。辅导员核心素养是辅导员应具备的能力素养中通用的、适用于各种辅导员工作情境的、伴随着辅导员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素养。

5.实践性

辅导员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从构成要素上看,辅导员的核心素养是整合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外化为辅导员与自我、学生和社会发展的在实践中教学相长、同频共振;从形成基础来看,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形成于将理论、知识、方法应用于实践,并从实践中将经验提炼为理念、将方法提升为理论的螺旋上升的实践型转化。

6.发展性

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工作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育人理念、手段和方式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内涵式发展的今天,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发展深化更新。作为一种职业,辅导员的职业生涯也呈现内在发展性特征,从初级到高级,辅导员核心素养伴随其职业发展和自我内省而不断积累和沉淀并走向成熟。

四、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构成

辅导员核心素养结构的确立,须从工作的使命、职责、对象、环境、自身等维度寻找依据,并探讨概括出的各种素养间的地位和关系,进而构建起辅导员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

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多以归纳列举方式呈现,没有考虑核心素养的本质特征,缺乏结构性和内在逻辑。美国心理学家Boyatzis提出了“圆葱模型”,把胜任力由内到外概括为层层递进的包裹结构,其中处于最核心位置的是动机、个性特质,然后,向外依次为自我形象、社会角色、态度、价值观。最后是位于表层之上的外在的知识、经验、技能。[3]日本的“21世纪型能力模型”也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包裹性结构。借鉴这两种模型的建构理念,我们把辅导员核心素养按照由外向内分为三个层级,以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为底层,以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工作方法和态度为中层,以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为上层。

1.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

(1)高校辅导员应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应该具有辅导员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和理论素养。辅导员的知识素养结构呈现多元和开放式特征。广博的知识和理论主要包括基础的教育知识、过硬的职业知识、专业的学科知识以及宽厚的综合知识。

辅导员首先是教师,扎实的学识是安身立命之本。掌握教育知识有助于把握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掌握职业知识有助于科学开展思政教育、管理和服务;掌握学科知识则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和职业发展;掌握综合知识则有助于沉淀辅导员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在主体间性的新型师生关系中,这些知识和理论不仅是开展育人实践的工具,更是在互动中实现知识更新、认识深化的基础。作为一种职业,职业知识是辅导员应具备的核心知识,是辅导员工作区别于其他教师工作的最主要的知识构成。

(2)高校辅导员应具有良好的能力素养,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的实践能力。辅导员的能力素养结构具有多维性和导向性特征。辅导员的核心能力素养包括观察分析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同合作能力、学习研究能力。

辅导员的育人管理工作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具备复合的能力素养,才能应对复杂多元的实践考验。观察分析能力有助于掌握学生思想和行为实际,从而结合其发展需求和思想关切,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沟通表达能力有助于与管理方、工作伙伴、教育对象开展对话,有效地开展地教育引导。组织管理能力有助于通过化繁为简抓住管理服务工作的关键,有序地开展教育引导。协同合作能力有助于等与学生、辅导员团队、其他教师等互动协作,联动地开展教育引导。学习研究能力有助于在书本知识、工作实践中深化认知、提升能力,更新理念方法,发展性地开展教育引导。

2.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

(1)高校辅导员员应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辅导员的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前者内隐,后者外显,通过科学的工作方法统一于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的生动实践中,聚焦于思政工作的问题解决指向。科学的工作方法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言传身教的方法、情理交融的方法、守正创新的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要求不断凝练工作经验和工作体悟,上升為理论和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螺旋式发展。言传身教的方法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既要言之有物、言而有信,也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情理交融的方法要求辅导员在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守正创新的方法要求辅导员工作既要坚守政治本色,在多元价值冲突中不忘初心,也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不断创新。

(2)高校辅导员应养成积极的工作态度。辅导员积极健康的工作态度有助于形成职业归属感和价值认同,利用树立向上的职业形象和职业文化。积极的工作态度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负责担当、终身学习、正直正派、乐观进取,奉献友爱等。教育是人影响人的工作,饱满的工作状态和良好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领。

3.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1)高校辅导员应具备高阶的思维方式。辅导员的高阶思维指的是基于学识和阅历的高屋建瓴的见识、视野和眼光,包括用户思维、辩证思维、问题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等。

用户思维要求辅导员树立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出发思考工作。辩证思维要求辅导员以矛盾运动的思维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对象和教育关系,发展性地看待学生的成长。问题思维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工作的发展进步。系统思维要求辅导员从系统角度理解思想政治工作,并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创新思维要求辅导员勇于突破常规,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形成新思路,达到新境界。

(2)高校辅导员应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辅导员应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在学习工作中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念。包括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职业追求。

坚定的政治信念要求保持政治定力,拥有政治远见,洞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求辅导员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看待工作,以师德师爱感染和塑造学生。积极的职业追求要求从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学生的情感认同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从国家的顶层设计和社会的价值认同中或者使命感和荣誉感,进而形成积极稳定的价值观念支撑系系统,激励辅导员能动地提升自我的核心素养。

我国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发展应植根于为党育人的优良政治传统,立足于日新月异的复杂时代现实,面向高质发展的未来期待,从建构和培育辅导员核心素养体系中挖掘队伍建设的基因密码、内生动力与核心竞争力。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9SJB948)

参考文献:

[1][2]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

[3]百度词条“洋葱模型”

[3]程琼,王洛.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价值、构成与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3)

[4]周丹.近年来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研究综述[J]传播力研究,2019(25)

[5]马林海.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体系及其构建——基于“德、才、学、识”的四维框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6)

[6]李友富.新时代提升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3)

[7]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

[8]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思政「2017]43号

[9]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

猜你喜欢
内涵辅导员核心素养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木木相册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