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围城》的人文关怀

2021-09-10 07:22杨国祥
今古文创 2021年12期
关键词:讽刺围城人文关怀

杨国祥

【摘要】钱钟书的作品《围城》是一本优秀的讽刺小说,发人深省,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在作品中可充分感知讽刺艺术与人文关怀。本文从《围城》的文学思想以及人文关怀进行具体的阐释与分析。

【关键词】围城;人文关怀;讽刺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2-0007-02

人文,究其根本就是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展现,也是社会制度、法律等有效落实的基础。制度是对人文思想的具体体现,具有表象化特征。人文精神更关注的是人,注重人在其中的价值,也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引导人们去寻求自由等行为。在我国,部分现实主义作家多以现实生活为写作题材,映射社会现象,蕴含着丰厚的人文气息,注重传统文化的宣扬,对于现代社会的构建有着积极影响。《围城》这一作品蕴含着独特的人文内涵,可探究其深层次的含义。

一、钱钟书的《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品,其在内容上有着较强的讽刺内涵,也有着独特的创作风格。小说主题明确,以主人公方鸿渐留学回家开始描写,以婚姻、事业的围城,充分展现在动荡年代生活的困境。通过故事内容的描绘,作者以主人公的经历,将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年代感一起展现于作品中,展开深入的思考。作品在语言描绘上较为生动,蕴含讽刺意味。作者在作品的表达中通常以正常的语气对社会中出现的不良现象进行讽刺。另外,作者也利用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将自己的想象力有效地呈现,形成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作品中也饱含文化内涵,钱钟书就是一名优秀的学者,他将自己对于文化的批判在小说中呈现,体现出良好的艺术素养。

二、从《围城》分析文学思想

(一)人生

《围城》的立意就是对于人生的讽刺以及伤感。在小说中,以鸟笼、城堡等进行比喻。其实质表明的是没有结婚的想要结婚,已经结婚的想要离婚,但是,在离婚之后又想要结婚。这是小说的主题,也是当时人们所面对的社会现实,近乎所有的人在人生历程中都经历着这一现实问题。在小说中呈现的是一种相对普遍的处境,作者以不同的艺术形象,将人们心中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直觉进行再一次的呈现,其中蕴含着自己的人生体会以及人文关怀。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婚姻上最为紧密。但是,作者却将其以厌恶、矛盾的形式呈现,充分展现人们之间在心理层面上的距离。在小说中,方鸿渐与孙柔嘉共同进入婚姻这座围城,最后又冲出了这围城,将主题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另外,在小说中,也将婚姻的围城不断地拓展,扩充到人生中发生的所有事情中,为读者呈现人生愿望。但是,这样的愿望往往不能够如愿,就仿佛与人对抗一样。主人公在经历人生中的种种事件后,对于人生的围城有着自己的独有体会。

在小说中,包含着三个隐喻。在海上行驶的船,表明提纲挈领。在大铺屋不远处矗立的破门框子,体现承上启下。主人公的睡,与海进行对应,代表将人世间的繁杂隔断,重新回归于平静。这表现的是整个人生,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发展空间,可以不断地追求,向着目标前进。但是,现实往往是悲观的,总是与自己期望的相违背。而出现这一切的根源所在就是人们之间的沟通不佳。在小说中包含着人生悲剧,能够达成对读者的警示,也能深化读者对人生的感知。人们总是沉浸在幻想世界中,伴随而来的精神困境却是人们怎样都无法突破的。通过小说内容的呈现,将理想等光环去除,充分地展现人性。

(二)社会

在《围城》中,进行讽刺的对象相当广泛,如社会、文化、教育等多方面,涉及的范围也很广阔,充分体现讽刺体裁小说的特点。小说不是具有典型特点的政治讽刺类书籍,却构建了黑暗且腐败的社会背景。但是,作者在政治方面的表述并未深入,没有对政治形成明确的指向性。可是,却也对当时的现实生活展开了讽刺。如主人公用美金买来一张假的文凭,小说却描绘为唯一的胜利等。通过在小说中不同细节的描绘,能够展现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同时,这部小说对于教育的嘲讽也是不留余地。如圆滑的校长,却坚持自己是一位科学家。作者对这些知识分子的自私、虚伪等特点进行无情的批判。并且,也利用三闾大学实现对现实社会中教育行业的讽刺,大学不再是学术的天堂,反而相互猜忌、怀疑等。

另外,还对文化等不同角度进行揭露。小说的主人公虽然善良,却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骗人。他很聪慧,却没有主动承担的勇气。在生活中,主人公因为自己的性格特征,失去了很多的机会。但是,在小说中,却未进行明确的批判,在作者的眼中,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其性格悲剧。

三、从《围城》分析人文关怀

(一)以批判角度分析

在作品中,钱钟书先生以方鸿渐这个人折射出在那样一个时代中,知识分子群体存在的悲哀,将这一群体病态的心理以及现实生活展现,达成作者对于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在人性上的批判,并且也能在批判中形成对其人文的关怀。批判和关怀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并不协调,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完全相反的意义。但是,也正是带有批判的关怀,才能够真实地展现作者思想上的精髓,充分表明作者想要造就更为积极、健康人性的期望。

在五四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大量知识分子关注人的问题,肩负起改造国民思想、精神的时代重任。因此,这些知识分子在展开文学创作中,以国民性以及相应精神实现对大众群体的审视,在作品中充分地揭露出國民贪婪、迷信等思想,也探究因种种不良心态而产生的不主动积极进取、实现自我麻痹的病态生活。以阿Q为例,这一人物将国民的诸多不良行为集于一身,充分展现病态思想与现实生活对于人们的消极作用。但是,通过这些知识分子的嘲讽、批判等更深层次地探析,能够感知到不仅是对这些人的批判,更多的是对备受摧残的人们的同情以及怜悯之心。这是一种眼含热泪的批判,是一种带血的讽刺,更是无奈的爆发。

基于此,对《围城》这一作品进行联想,发现对于其中知识分子所形成的批判和关怀并不是完全相对的,这种批判带着更多的是作者对于人性上的深刻思考。

(二)以作品本身分析

回到作品本身,此作品是在抗战时期进行创作。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国家已经处于极为危急的时刻,抗日、救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心愿。钱钟书先生虽然身处于上海,却也是一位具有爱国思想的学者。在这一危难时刻,怎能不对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存亡担忧。但是,当时国统区上层知识分子的行为,充分展现出其只关心自己的小利益,完全不在乎国家的命运。基于此,在小说的创作中,作者将自己的忧患意识以及对知识分子行为的批判充分地展现在作品中,可体会作者的人文关怀,也能展现作者的无私大爱。

(三)以个人层面分析

这部小说在根本层面分析,讲述的是从国外回来的知识分子方鸿渐一生的悲剧。首先,以性格分析。主人公性格优柔寡断,以至于一生都追求着在别处的生活。他的善良已经接近于懦弱,他的聪明已经靠近油滑,一直沉浸在反思之中。但是,却不会采取相应的实际行动。他的性格特点导致在生活中不断地碰壁,所有的指望都未能真正实现。他留学并没有学成就回国,因为面子方面的考量,花钱购买了假的博士文凭。在回国后,又因为身边人对其的宣传而倍感自豪。不认同父亲为自己选择的婚姻,却享受着岳父所带来的便利前往国外留学。在回国的路途中,在船上对鲍小姐一见钟情,但在上岸后却看到她投入男朋友的怀抱。对较为势利的岳母有着抵触情绪,却能够接受点金银行的工作,住在岳母家。不习惯苏文纨的性格,却不敢直面应对,频繁进出于苏家。喜欢唐晓芙,但因为苏文纨的插手,导致未能与之成就美好姻缘。被赵辛楣当作是自己的情敌,最终却成为好朋友,以致在人生的低谷时去投奔。与孙柔嘉没有感情,还是和她结了婚。以上的故事形成了主人公一生的悲剧,前去留学,未完成学业;回国后找不到工作;恋爱未能获得自己期待的爱情;结婚之后又离婚了。作者以主人公近似于玩笑一般的一生,展现了人性上的无奈。但同样的,正是因为悲剧的呈现,人们在阅读中才更深刻地感知到在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悲剧元素,更为深层次地剖析其情感、思想等。这也是作者在知识分子个人这一层面进行的人文关怀。

(四)从群体层面分析

另外,在个人角度进行故事的描绘中,作者也未曾忘记依据个人来实现社会悲剧的描绘。主人公本身有着最基本的善心与羞耻感,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呈现。但是,这一文化人格却受到排斥。在三闾大学,上到校长、下到学生,都受到排挤,阴谋将学术的殿堂所充斥。校长长时间的撒谎,以生物学的相应原理实现对学校的管理。韩博士的头衔也是和主人公一样买来的,而且,其作品竟然是在国外报纸中刊登的求职信息,但他却凭借此成为教授……在这样的大学环境中,这些有着各种问题的学者,构建出了一个极为难堪的局面。而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展示,使读者感受到知识分子的不良人性。基于此,小说对于知识分子的探析也是对当时社会中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

钱钟书先生以《围城》这一被众多读者所喜爱、推崇的著作以个体以及群体的不同层面达成了对人性上的关怀。而且,此种关怀与鲁迅先生所表达的含泪的笑有着一定相似之处,值得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陈雪宜.试论钱钟书《围城》的讽刺特色[J].戏剧之家,2019,(05).

[2]王强.《儒林外史》与《围城》的讽刺艺术研究[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學报,2018,(04).

[3]程小强.论《围城》的分裂与补救[J].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7,(02).

[4]刘认真.从《围城》谈钱钟书文学的讽刺艺术[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24).

猜你喜欢
讽刺围城人文关怀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社交电商的“围城”
新世纪以来国产歌舞电影典型案例分析
华盛顿?欧文短篇小说中的艺术赏析
赛博批评视角下对英剧《黑镜3:白色圣诞节》的解读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浅析鲁迅《我的第一个师傅》艺术特色
围城之外
打破无形的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