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2021-09-10 22:42杨宏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27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小学音乐教学

杨宏

摘要:小学音乐教学目的,在于塑造學生音乐素养,最大化发挥音乐学科教育价值。探索小学音乐教育功能之际,便可发现非遗音乐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确保非遗音乐教育不流于形式,实实在在将非遗音乐融于小学音乐教学体系,并切实展现音乐教育功能,早已成为众多小学音乐教师尤为关注的焦点问题。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非遗文化;传承与发扬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7-158

引言

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在音乐领域发挥教育作用。笔者在思考音乐教育功能的实现时发现,没有传承的音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我——即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的简称——包含着许多传统伦理和道德,如人类福祉、和谐、尊重老人和年轻人、家庭和谐和仪式的完整性,能够为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非遗音乐教育功能简析

(一)非遗音乐具备德育功能

深度挖掘非遗音乐育人功能,便可发现其对培养学生价值观、人生观有一定影响,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为日后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以古琴艺术为例,其非遗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古琴乐器本身,也不在于古琴弹奏技巧与曲目,重点在于以古琴为基础创建与延伸的传统美学、哲学,这种美学及哲学深入贯彻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众所周知,钟子期与伯牙的故事以古琴为根本依托,故事深邃,背后的精神更是历久弥新。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相互融通。如古琴,便将儒家的中庸平和与道家的淡泊宁远融于一身。值得注意的一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以物质符号为标准。与物质符号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的道德意识、自然观、生命观等更有研究价值、借鉴价值。

(二)非遗音乐具备美育功能

在素质教育中,美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美育教育以培养学生完美人格为终极目标,通过艺术与现实美教育手段,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肩负着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重要职责。小学音乐中的美育教育,关键之处在于完善学生人格,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情趣以及艺术审美能力,对小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换言之,缺少美育的教育,谈不上是完整的教育、优质的教育。同时,缺乏审美能力的人,也是不健全的人,上升空间极大。加强发挥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非遗音乐教育功能,不仅仅是以音乐教育为目的,关键之处在于要培养和谐的人、审美品位突出的人。非遗音乐对小学生心灵有着巨大的美化作用,可进一步刺激学生想象美好前景,怀着热忱之心学习音乐、展望未来。

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施建议

(一)紧密结合教材,适当扩充内容

人教版音乐教材的编写符合学生的认知基本情况,也紧密结合了中国各民族音乐和世界各地的著名音乐作品,学习内容全面。在这种教学情境下,要紧密结合教材,适当拓展“非遗”教学内容,传播“非遗”音乐文化,促进学生实现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目标。比如三年级上册《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就是从国粹京剧中摘录下来的。学习这段音乐时,要以欣赏为主,对音乐作品中描述的音乐形象和场景进行描述,让学生多方面感知音乐形象。将“非遗”教学资源融入音乐课堂后,可以根据教材中的音乐作品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通过拓展“非遗”京剧的教学内容,可以促进“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播,使小学生对“非遗”京剧的基础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在拓展“非遗”教学内容时,要时刻注意“度”的保证。避免篡夺主人的角色,正确处理“融合”的内涵。其中,“非遗”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京剧的面貌和作用入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能力进一步拓展“非遗”的教学内容,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二)强化师资建设,助力非遗音乐教育

小学音乐课程需要有专业教师授课,这样才能保障音乐课程教学效率、质量,达到预期标准。然而,目前关于非遗音乐、民族音乐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师资力量极为匮乏。有一部分小学音乐教师,甚至未曾养成非遗音乐教育意识,在教学中出现专业知识错位现象。由于并不理解非遗音乐,导致其不能为学生发挥以身作则效用,更不能展现地域优势,令丰富的地域性音乐资源被浪费。基于此,小学学校应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通过聘请当地知名传统音乐艺人或歌手等,走入学校举行演出活动、演唱活动,并为相关音乐教师教学提供经验。此外,还需要定期组织师生实地考察非遗音乐,通过录像、摄影、录音等方式获取当地非遗音乐的一手资料。将这个“采风”过程视为小学音乐教学第二课堂,可以快速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令学生真正感悟非遗音乐魅力,进而乐于在日后学习中深入发掘非遗音乐内涵,并大力推崇非遗音乐、发扬传统音乐。

(三)增强小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培养学生传承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教育恰恰是培养传承非物质文化载体的重要途径。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逐渐趋向于规范化。在部分地区,非遗文化传承已经早早纳入到了小学教育当中,但受到部分学校执行力不足,教学方法陈旧、传承效果参差不齐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一些问题,需要通过仔细的研究予以有效的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背景和内涵极为丰富,同时,根据不同地区所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也极为多样。教师在强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要增强小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受与体验。可以根据学生对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组建活动小组,并组织音乐文化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或艺术社团去亲身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现场去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的兴趣,逐渐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的意识。

结束语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将“非遗”纳入小学音乐教学,不仅扩大了“非遗”的继承方式,而且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浓厚的非继承传统氛围中,有多种方式将其融入小学音乐教室,无疑有利于其发展和传承。但是,在音乐课堂的整合过程中,需要避免过载,正确处理整合与整合之间的关系。只有当“非遗”进入校园时,“非遗”文化才能成为民间知识,使每个学生都能逐步获得最终的文化信任。

参考文献

[1]张玲玲.小学音乐教学中非遗音乐教育功能的实现[J].基础教育论坛,2019(34):57-58.

[2]张娟.小学音乐教学改革与山西非遗项目传承的关系研究[J].戏剧之家,2019(31):175.

[3]王水芬.深化本土音乐文化素养构建非遗文化认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嵊泗渔歌教学的探索[J].名家名作,2018(07):41.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小学音乐教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重视儿童心理特点,完善小学音乐教学
用流行音乐激活小学音乐教学的策略研究
小学音乐快乐学习的三种方法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
“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实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