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学科,点亮科学之光

2021-09-12 11:39谢礼霞
求知导刊 2021年29期
关键词:课程整合综合素养小学科学

谢礼霞

摘 要:课程整合已成为学科发展的新方向,其能够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凝聚多学科力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科学课程是一门开放性课程,不能将其束之高阁,而应将它与数学、语文、思想品德等学科有效融合,跨越学科界限。开展课程整合,使科学学科教学内容更丰富,活动组织形式更多样,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9-0069-02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老师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加强科学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交集甚少,甚至是互不干涉。首先,学科之间本身有明显界限,各有特色,长期独立存在以至于忽视了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与相互作用。其次,教师较少意识到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教学设计中过多关注科学知识、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行为。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从一个主题到另一个主题,教师没有去构建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没有意识到他們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割裂了。就学生而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能从很多途径获得知识,但由于自身知识水平有限,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学生无法通过自身的能力去整合信息,得到的知识往往多而杂,也是非常浅显的。因此,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过于注重科学知识的教授,或者科学现象的呈现。学生在课堂上“玩”得很开心,行为上很活跃,却只得到碎片化的知识,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无法将科学课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灵活运用到其他学科,科学课程的价值无法体现。

课程整合能避免知识割裂,将不同学科之间相通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是提高学生整体认知的必然要求;能打破以往泾渭分明的学科界限,加强学科课程间的联系,避免重复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提高学科品质的必然要求;能改变教学中过分注重单一学科知识的现象,促进知识、能力在不同学科与领域间不断迁移,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一、科学学科与数学学科的珠联璧合

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而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科学这一学科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的过程离不开科学实验,科学实验不是简单的机械操作,而是需要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有目的地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然后发现规律。这一过程更加注重数据分析和思维的逻辑性。数据分析需要用到数学的方法,如计算、找规律、画图等,逻辑性思维需要正确合理的思考。因此,科学课程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数学课程的支持,应充分发挥数学的作用,让科学的发现更有据可循,更符合逻辑。学生要借助数学思维解决科学问题,实现科学学科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例如,在“冷热与温度”这一课中,在探究“热水的降温规律”时,学生拿到热水后,将温度计放入烧杯中,静置待读数稳定后,读出最高点的温度,将此温度作为“0”分钟对应的温度并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然后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液体的温度,待实验结束,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数据,很快得出结论:热水温度下降,该结论显然比较浅显。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热水的降温规律,教师可以结合数学课堂中的统计图,将数据画成折线图,让学生观察折线图进一步思考:温度是否均匀下降?哪段时间温度下降最慢?哪段时间温度下降最快?学生依托直观的图形,对水降温的变化趋势便能一目了然,从而更能理解温差越大,热量传递得越快,降温越快这一规律。结合数学图示,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思维也有了新的发展。

采用数学图示的方法,让收集的数据可视化,在科学教学中还有很多的应用。如在“弹力”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大小的关系”时,同样借助折线图将不同钩码数对应的弹簧伸长的长度呈现出来,得出“在一定范围内,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的结论,并且能够计算一定拉力下弹簧伸长的长度。学生能通过两个弹簧对拉的数值,和将一个钩码倒挂测力,采用比较数据方法来理解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这些数学学科中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的方法及其应用,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谨,同时增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提升,这也是重要的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当前处于大数据时代,人们每天都要面对一大堆的数据,善于分析数据的人会发现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作为未来决策的指导。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这是数学学科与科学学科共同的目标。

二、科学学科与语文学科相辅相成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从工具性角度来看,学习语文学科能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描述事物;从人文性角度来看,语文学科能使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学素养,让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更加细腻。科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观察与记录、交流与评价都是科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学生往往在这些方面,语言表达过于单一。通过科学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一方面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能更全面细致地观察,让学生在理性表达语言的同时能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让科学更加生动;另一方面依托科学观察,让语文立足实物、来源于生活,让语文更加有意义。

例如,在教学“养蚕”这一单元时,学生需要在养蚕活动中观察一个生命的完整周期。“给蚕宝宝记日记”内容贯穿养蚕活动的全过程,时间跨度为一个月,要求学生不仅要亲自照料蚕宝宝的“饮食起居”,还要详细观察和记录它们的进食、蜕皮、羽化、繁殖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四年级学生语文学科写日记的教学内容,将养蚕的过程分成“蚕宝宝来了”“蚕儿吃桑叶真有趣”“蚕儿开始吐丝结茧”等任务,帮助学生完成观察与记录。同学们不仅能细心地观察,还能用丰富的语言记录并描述养蚕活动。如“我盯着蚁蚕,不时用放大镜观察一下,它们只有两毫米长、半毫米宽,全身黑乎乎的”“灯光下蚕背上晶莹剔透,它们把房子的两侧用丝封住,像勤劳的蜜蜂盖房子”“蚕的这种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等。通过这些语言描述不难看出,学生观察的积极性极大提高,观察的角度更加细致全面,对生物的生命活动有了更深的体会,学生逐渐明白科学也是有生命的。

猜你喜欢
课程整合综合素养小学科学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整合的探索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童诗”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