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德育理念引领下的中小学德育创新实践路径

2021-09-12 11:39辜珠元
求知导刊 2021年29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

辜珠元

摘要:当前,作者所在区域大力推进积极教育工程,但部分学校的德育依然存在防御式德育现象,其德育管理目标零散、方式陈旧、评价单一、不成体系,德育实施路径狭隘。中小学德育应树立积极德育的新观念,在德育方法和德育内容上寻求突破。实践证明,“积极认知、积极养成、积极实践、积极感悟”这种四层递进闭环式积极德育育人体系,能科学引导学校德育实践的创新,促进学校积极德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积极德育;中小学德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9-0087-02

引言

2017年底,笔者所在的深圳市龙华区教育局印发了《深圳市龙华区中小学“积极德育”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17—2019)》,提出了“建立龙华区中小学积极德育一体化目标体系”的德育工程目标及相应的路径任务。在区域大力推进积极德育的同时,我们发现,部分学校的德育依然停留在较为传统的消极或狭隘的模式及水平,主要表现为:防御式德育依然存在,德育管理目标零散、方式陈旧、评价较为单一 ,德育实施路径狭隘。

基于以上状态,如何在区域“积极教育”总攻关课题的引领下,以“积极德育”的理念来指导区域德育工作的整体推进及学校德育的创新实践,以更新区域德育队伍的德育理念、丰富区域德育内容及形式并整体提升区域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时效性和针对性,成了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笔者有幸从2019年3月起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并统筹了“积极德育与校园文化研究”一级子课题组的研究,现将课题的研究结论总结如下。

一、积极德育内涵探析

积极德育,是相对消极德育而提出的新的德育理念。其以积极心理学、成功教育、养成教育等理论为基础,有机结合传统德育中的正确做法,从发现、唤醒人的美德与性格优势,培养健康人格和积极品质出发,通过有效的德育过程,激发人的积极动力,深层次地推动人的品德成长。它把成功的快乐和积极的体验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在机制和关键环节,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认知、积极实践和积极感悟来培养和固化积极道德品行。積极德育是人本教育理念和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德育中的具体体现。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指向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提升。通过积极德育,教育者能够帮助受教育者积极适应社会,建构积极的相互关系,发展自己的积极潜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和幸福。

德育创新,是指在现有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对德育内容、形式与途径等进行改进与完善、提高与加强。其不仅要完成已有的德育理念和德育观念的充实与更新,还要体现可以实现满足社会和谐发展需要的教养、教育的新目标。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当下的基础教育中,积极德育与德育创新的融合还相对较少。

二、积极德育引领下的中小学德育创新路径

为了贯彻深圳市龙华区“积极德育”建设工程的整体规划及其“主体性唤醒、正能量传递、实践化推进、全人格培养”的核心理念,本文在理论学习及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借鉴了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四层递进闭环式的积极德育育人体系,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深化与延展,形成本文的表述框架。

(一)文化育德——积极认知

校园文化是德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学校的德育管理者和从教者要更新、重构自身的德育观念,形成积极的德育观和德育取向,笃信人本向善,善于发现学生的美德和性格优势等建设性人格力量,采用赞扬、鼓励、引导等方式协助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自我建设与完善。同时,通过班主任工作室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和班级管理闪亮秀等展示活动的评选,提高教师主观的幸福感,使教师获得积极的职业力量。另一方面,学校与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与判断,使学生自信自觉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和潜能等积极力量,并逐步形成对社会和他人的积极感知和判断的能力。只有师生都形成了积极的认知,积极德育才有了实践的情感基础。

学校应通过构建价值文化、完善制度文化、优化环境文化等方式来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从而引导师生的积极认知。良好的校园人文生态环境是一种积极教育的力量,深层次地影响着学生积极思想、观点和行为的形成。校园文化环境要体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办学理念,要有指向积极的校训、校风、教风等价值理念体系。学校的阵地文化,如学校的墙报、板报、橱窗、走廊、标语等内容,也能传达积极的正能量和丰富的学校文化内涵。学校文化氛围的创设应打破以往多校一面、形式重于内容的传统,聚焦课堂积极文化、聚焦教育空间的融合、聚焦环境育人,调动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让积极的校园文化渗透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是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摇篮。学生是班集体的主人,他们能否在班集体中自信快乐地生活学习取决于自身的价值追求和对班级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应构建积极民主的班级文化,鼓励班级管理的特色创建,赋能学生自主参与班级管理事务,让学生在班集体生活中主动去想、去看、去做,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去感知、体验、判断、认识与实践,并准确定位班内角色,从而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和积极的班级文化氛围。除了自主班级管理和和谐班级文化的创建,班级文化还可以从创新班级环境布置入手,在正能量的环境中提升班级积极向上的凝聚力。一个积极的班集体会引领学生释放出潜在的积极力量,走向真正快乐的学校生活,做一个幸福的学生。

(二)规范铸德——积极养成

养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一辈子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长久受用的好习惯。应构建长效的规范养成培养体系,通过创建正向积极的校规、班规,引导个人和集体的规范养成,并辅以定期的检查、抽查与评比,对正确典型予以及时的积极评价与反馈,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增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信心。我们参考龙华区积极德育工程“最美少年”的评价体系,创新行为规范评价机制,以新生代学生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和体系,通过在班级之间举行相关项目的考核、比赛和展示,激发师生养成规范的积极性。同时,还举办了“班级礼仪小天使”“环保之星”“文明达人”等评比项目,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度,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养成行为规范的能动性。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
高师德育中民族传统文化动力来源与实践路径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论高校辅导员内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路径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路径探索与研究
英语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的实践路径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