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科研型乡村教师“听说读写做”工作模式

2021-09-13 10:00周宏花
教育界·上旬 2021年8期
关键词:乡村教师工作模式

周宏花

【摘要】斯腾豪斯说:“教育者即研究者,作为一名乡村教师也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研究者,成为一名科研型的乡村教师。”乡村小学可从“听说读写做”入手,打造一支科研型教师队伍,使学校的教学质量、研究氛围提升至新的层次,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养。

【关键词】乡村教师;工作模式;听说读写做;科研队伍

“听说读写做”工作模式,即教师多参与听课,听出与众不同之处,听出别具匠心之处;多说,说出自己的备课思路,说出自己的教学困惑;多读,多读相关的书籍,多“读”学生的心理;多写,写自己的教后感,成功的教师一定是善于反思的;多做,多做研究,要将实践获得的经验进行内化,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乡村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他们任劳任怨,几十年如一日地站立在三尺讲台上。但有些乡村教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他们凭借经验教学,未能对新课程改革引起充分重视,科研欲望不强,缺乏革新意识[1]。基于此,打造科研队伍,强化教学力量,就成了乡村学校的立校之本。

一、静静地听,去发现

一名科研型乡村教师首先要学会听课,要愿意静下心来听。教师应静静听课,将自己置身课堂上,上课教师将课堂演绎得淋漓尽致,听课者一定会有收获[2]。听课,可以听教师课堂的驾驭,听他们如何激活學生的思维,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听课,要听学生的反应,学者李政涛认为,教师要坐在学生的对立面听课,要看他们的表情,要听他们的心声。听课还要听同行的点评,听听他们是怎样想的,他们对这节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只有全面地听课、深入地听课,教师才能发现授课者的优点,才能发现他们的不足,进而思考如果这节课是自己来讲,会怎样布局、怎样表现。换言之,教师要以科研的态度对待听课,不仅要带一双耳朵,还要带一颗研究的心,虔诚地学习,真诚地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发现可以借鉴的东西。

以小学英语的一篇阅读文章The lion and the mouse为例,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伊索寓言。上课教师那纯正流畅的英语表达,为听课的学生及教师带来了一种听觉享受。同样,如果数学课上教师的语言能吸引学生,语文课上教师的普通话再标准一些,就会使学生更加专注地听讲。学生那份投入、专注与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大胆的表现欲望都让听课者羡慕和钦佩。原来,教师上课的时候,带来了一只玩具狮子,让学生描述一下这只狮子。学生想到的是strong、big、ferocious,接着,教师话锋一转说这只狮子也是wise、kind,问学生能不能编出一个故事,体现这两个形容词。明显地,教师的设计旨在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让学生成为思维的主体[3]。听课教师抓住了这些课堂的闪光点,思考这样做的好处,并想方设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作为一名听课者,我们要以研究的心态去发现。

二、真诚地说,显真知

科研型乡村教师要学会真诚地说。每名教师在教研群体里都应毫无保留地把自己课堂教学的经验和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让彼此真正地实现资源共享,真正地研究起来。比如,教师应拿出一些备课中、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一起探讨,充分地发挥说的力量[4]。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教师科研工作的重点,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换言之,科研型乡村教师要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怎样从有效性教学走向优质教学呢?在教研活动中,每名教师都要真诚地发言,倾心地交流。在交流中、诉说中,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说中显现的真知,都是在说中进行的科研。

在一次语文评课上,一名教师针对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习作单元“写出真情实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教师平时在指导学生描写人与物时,若局限于对外在客观的人与物的描写,而不强调关注与之对应的内在心灵感受,便是一种缺失。”明显地,这是教师自己基于教学的研究。另一名教师补充道:“如果描写人与物的外部特征时,能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即能在挖掘生活的同时挖掘自我,那么这种描写才是充满灵性的。”作为评课的主持人,笔者发言道:“写出真情实感是一种必须融进学生自身内心体验的,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是带着鲜明的审美特征的写作能力。”基于这些交流,最后大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作文指导课应从生活中最简单的素材入手,指导学生深入挖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悉心感受,进行有深度的思考。说,作为一个表达者,其正在让科研发生。

三、广泛地读,勤充电

科研的过程是一次次知识的积累、运用与创造的过程。“知识”从何而来?从教师广泛的“读”中来。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写道:“教师应该是年轻人的职业,年老的人不应该做教师。”他的观点比较偏激,但他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陈旧、技能的退化、思想的懒惰,年老的人是不能再胜任这一职务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不断地读,不断地与时俱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读”出一名教师的专业化。一位专家说:“要专业化,需要十万小时。每周投入五天,每天投入四小时,需要十年。每天投入八小时,需要五年。”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我们需要不舍昼夜地、穷其一生地“读”才有可能,即“教”不停,“读”不止。

一次去检查各年级教师批改作业的情况时,笔者看到教师整理的一本错题集,学校从来没有要求教师这样做,只是要求学生做一些错题整理。教师自主地整理错题就是“读”学生的一种表现。教师发现学生在作业中的错误,摘抄下来,再去找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这是在“读”学生的基本学情。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因材施教,才能进行真正的研究,所有的科研都要建立在大量的事实之上。在小学数学“因数与倍数”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写出了这样的典型错题:因为3.6÷0.9=4,所以3.6是0.9的倍数。对这样的错题,教师“读”出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部分学生只关注最后的商,认为只要商是自然数就可以。“读”是为了研究,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教师在这道错题下面写出了这样的补救措施:补充整除的概念,让学困生一一回答这一概念;再让班上中等生用算式进行描述,即A÷B=C,A、B、C均为自然数;最后再让学优生加强辨析,补充这样的判断题目:因为36÷9=4,所以36是倍数,9是因数。要想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除了读学生,我们还要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地读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书籍,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四、乐写喜做,真内化

科研型乡村教师不仅要能写,还要能做。科研型教师应避免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知不觉地出现惰性[5]。写便可以克服这样的惰性。对一名教师而言,要写的最主要的就是自己对每节课的思考,就是通常说的反思。写的过程,是一次记录的过程,也是一次研究的过程,更是一次改变的过程。当然,教师还可以写自己对整个教学环节的看法、对当前教学模式的审视等。写作为科研型教师必备的素养,主要是让教师有深刻的思考与个性化的观点。

以小學科学中“了解土壤”这一章节为例,一名教师写出这样的教学反思:“没有将学生带到野外观察各种地形的土壤,学生接触到的只是教师带过来的土壤,难以让学生形成全面、深刻的印象。”有教师认为这节课太拘谨了,学生总是在教师的暗示中做实验。比如,教师让学生将干泥块扔进水里,看土壤里有没有空气。上课教师则认为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听上去完美,操作起来困难,那么多教学任务怎么去完成。明显地,写就是让研究留诸笔端。

所有的科研都要落实到做上,要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就是要让教师做起来。具体来说,教师应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提炼核心知识,将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为实在的教学,将研究的心得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当前的教研与教学存在分离的现象,教学的不研究,研究的不教学;或者仅仅将研究当作研究,不与教学相联系。科研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将研究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作为科研型乡村教师,我们的落脚点在“做”上。教师设置的问卷调查,需要教师“做”出数据;将数据运用于教学中,需要在“做”中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内化,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需要在“做”中检验。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自然万物都蕴含着无限的深意、无穷的生机。乡村教师只有用研究的双眼和灵性的慧心去感受,才能发现蕴藏在教学中的无穷奥妙。

【参考文献】

王意如.教师科研的四个自觉:来自于漪老师的启发[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0(05):68-72.

王兴学.农村一线教师如何做科研课题准备[J].贵州教育,2020(06):36-37.

李全,张伟亮,徐文基.创新性布局教师资源,统筹式振兴乡村教育[J].教育科学论坛,2020(29):28-33.

张嫚嫚.乡村教师培训需求分析及对策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8.

栗晓云.乡村教师专业成长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乡村教师工作模式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高职院校服务型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究
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模式的理性构建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机构的专业化建设研究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
20世纪乡村教师在文化历史沿革中与乡村生活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