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1-09-13 10:25许会
教育界·中旬 2021年8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观察能力培养策略

许会

【摘要】小学科学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基础学科,是学生走进科学世界,了解科学世界,探究科学世界的第一步。科学的教学主要以实验的形式展开,这就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学生;培养策略;观察能力

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学生对小学科学活动的探索[1]。科学实驗是科学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形式。而观察在整个实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耐心观察,善于观察,才能从现象中得出结论,进而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愿意去观察和探索。但是对于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来说,提到科学,就会想到科学家,在他们的思维里,科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不是普通人可以探索研究的,因此都会有恐惧和畏难心理,这给科学的学习增加了困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加强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比如,磁铁为什么可以吸引回形针?我们为什么可以通过声音来判断掉落的物体?指南针为什么可以指示南北?蚕宝宝为什么会变成蚕蛾?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水为什么往低处流?通过这些生活中会遇到的现象来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解释这些现象告诉学生,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很多科学现象,激发学生主动观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知识有可能会遗忘,但是养成的品质却是终身受用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如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良好的观察心理品质等。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第一,明确观察的目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有的放矢自然会事半功倍。教师需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比如,三年级下册的新教材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是以蚕为例进行的观察活动,观察蚕是为了了解蚕,了解蚕如何孵化,了解蚕的生长变化,了解蚕的一生。要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观察。只有明确观察的目的,才能更好地进行观察,这也是良好观察习惯的开端。

第二,进行全面的观察。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将孤立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全面的观察,从而形成新的认知和感受。比如,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观察与比较》一课中,有一个任务就是挑选仿真水果。学生可能只会运用视觉和触觉来判断挑选,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听、触、味、嗅、觉等进行全面的观察挑选,这样获得的信息会更加准确,而且速度也更快。

第三,进行反复和长期的观察。科学讲究准确性。所有的实验,都要求至少重复三次,这样做就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减少误差。比如,三年级下册的新教材第一单元第四课《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时,一定要强调让学生每一种物体的运动都进行至少三次,三次结果相同才能得出结论。另外,有些观察活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就需要进行长期观察。比如,观察蚕的活动,比如种植凤仙花的活动,这些都需要进行长期的观察。

第四,养成写观察日记并整理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的同时,要让学生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如此有利于后期的整理,从现象中揭示本质。比如,三年级上册新教材第三单元的天气单元,教师在第一课就应该教会学生制作天气日历,并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对天气的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等单元结束,再整理天气日历,揭示天气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心理品质

第一,细心。小学科学的观察活动很多,有对现象的观察,有对动植物的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仔细,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和细小的变化。只有细心才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比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教学中,观察水的加热时,大部分同学都能观察到随着温度的上升,水中有气泡产生,但有些细心的同学不仅能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还观察气泡由小变大,从杯底慢慢上升到水面,在水面破裂,并且在水面的上方有热气产生。

第二,耐心。小学科学教学中,很多实验并不是瞬间就可以出现反应,而且部分实验的反应幅度比较小,所以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观察耐心的培养。比如,面包发霉的试验,并不是一天就能看到现象的,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只有一定的环境才能让霉菌生长。再如,让小车动起来,只有垫圈加到一定的数量,才会形成足够的拉力,小车才能动起来,因此,也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耐心,一个一个添加垫圈。自古以来,科学实验都是通过千锤百炼才得出结论的,比如爱迪生通过上千次实验才找到最适合电灯的钨丝,如果没有耐心,爱迪生早就放弃了,也就没有今天的电灯了。

第三,多思。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观察不思考,即使新奇的事物放在眼前,也会错过捕捉的机会。只有处处留心,善于思考的人才能从平常的现象中获得新的发现。比如,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到地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敏锐地发现在蒸汽的作用下水壶盖会运动,进而发明了蒸汽机。比如,二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第三课《磁铁的两极》,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磁铁摔断了,他拿起两块断了的磁铁,发现可以吸引,就问:断了的磁铁是不是也有两极?这个小朋友如果不爱思考,就不会发现这个问题了。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不到较好的培养和发展。因此,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也至关重要。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往往有以下几种观察方法值得尝试:

第一,直接观察法。直接观察法是指不借助仪器,通过看、听、摸、闻、尝的方式进行观察。直接观察法往往可以给学生一种直观的体验和感受,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直接观察法是更加直观的教学。科学教学中,看、听、摸的观察方法很常用,比如对水的观察,磁铁的觀察,动植物的观察,对身体的观察等,而闻和尝这两种方法因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往往不建议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使用。比如,有些化学物品具有腐蚀性,有些可食用的材料已经过期等等。

第二,间接观察法。运用一定的工具进行观察的方法,像望远镜、显微镜和放大镜这些用于观察的仪器,能让我们看到原来看不到的东西。在间接观察前,要先跟学生介绍观察仪器,还要讲解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比如观察蜗牛,观察蚕宝宝,观察蚯蚓等,就需要用到放大镜;观察叶表面的气孔,就要借助于显微镜。间接观察可以延伸人类的感觉器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观察方法。

第三,比较观察法。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比较观察容易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点。比如,三年级上册新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课《压缩空气》中,用注射器进行空气和水的压缩实验中,通过比较观察,很容易就得出空气可以被压缩,而水不能被压缩的结论;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观察和比较》中,任务一的找不同,就是通过比较观察找出两幅图的不同点;研究哺乳动物时,指导学生观察猫狗猪牛等的特征,就很容易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是在繁殖和喂养方面。

第四,解剖观察法。解剖观察是把被观察的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分解开,仔细地进行观察。通过解剖观察的方法,可以加深对事物的了解。比如,老版三年级教材中的研究水生植物水葫芦,水葫芦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就要求学生对水葫芦进行解剖观察。解剖观察后,学生会发现水葫芦的叶柄非常大,而且里面是空的,充满了空气,这就是水葫芦能浮在水面的原因。再如,对油菜花的解剖,只有通过解剖观察法,才能深入了解花的结构。因此,解剖观察法在科学实验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

观察的方法还有很多种,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在实际观察活动中,往往都是几种观察方法的综合运用,而不是孤立地运用一种观察方法。

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它们的观察兴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观察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心理品质,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最终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徐东.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教学探讨[J].科学咨询,2020(28):266.

[2]张晓丽.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9(29):69-70.

[3]刘俊波. 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思考[J]. 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7(10):28.

[4]夏炎. 智慧观察,提升素养——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 学苑教育,2017(13):22.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教学观察能力培养策略
探究小学科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思路
例谈美术教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