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公园无障碍游径体系构建与规划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2021-09-18 02:19何疏悦
中国园林 2021年8期
关键词:公园规划国家

何疏悦

李方坷

张 蕊

汪 辉

美国国家游径系统(Nation Trail System)①正式建立于1968年,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善的国家级游径系统。国内学界对游径系统的关注始于21世纪初,在2017年《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颁布后相关研究逐步深入开展。研究方向主要分布在2个领域:一是针对美国国家游径系统的研究,总结了以国家历史游径和国家风景游径为主的不同类型国家游径的开发管理策略、分类分级方法及规划设计要点,由此对于中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提供政策框架建议[1-3];二是针对国内现有类游径系统的研究,在学术上辨析游步道、风景道、绿道、遗产廊道等线性空间的概念。集中对国家森林步道、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古道等类游径系统展开实证研究,基于我国现有长距离游径系统的发展现状,在选线规划、难度分级、生态保护及景观视觉评价等多方面提出了建议[4-6]。针对我国国家公园游径无障碍系统规划的研究方向在目前的学术研究中尚未得到足够关注。

本文总结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及林务局半个世纪以来出台的有关无障碍游憩的各类法案、标准、指南及导则,分析了其理论研究方向及规划建设内容对于我国深化完善国家公园基础设施建设的参考价值。同时,对构建适宜性的中国国家公园无障碍游径体系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此领域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及思路。

1 无障碍规划与国家公园体制完善的关联分析

作为全人类的自然遗产,国家公园承担着为社会提供自然环境福祉的责任,即全民公益性[7]。2010年,全国残障人数达到了8 502万,约占总人口的6.21%[8]。与此同时,2019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亿5千万,占总人口的18.1%[9],是世界上残障及老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且人口老龄化增速居世界第一。保障全生命周期②的人群拥有平等出游的权利至关重要。国家公园游径系统的无障碍性研究有助于统筹多元需求,保障自然环境游憩的公平性,给予民众无差别的公共福祉关怀。

相对于普通人,行动受限群体对于深度接触自然区有更强烈的意愿,而结构性障碍(旅游产业内的客观因素,如无障碍设施及服务等)往往是影响他们出游动机的核心因素[10]。通过基础设施系统的更新可以为该群体接触自然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进而培育社会对于残障群体的责任意识,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也能够基于此获得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自然资源保护导向的美国无障碍游径规划评估

美国自20世纪中叶开始相继出台了各类无障碍法规与标准指南(图1),逐步建立了完善的无障碍游径建设及管理体系。不同于城市公园园路,国家公园游径主要由距离更长、开发强度更低的窄幅非机动车道路构成[11],其无障碍功能的改造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性规划直接关联。借鉴美国的经验成果(图2),有利于研究适宜于未来中国无障碍游径系统在规划方式与自然资源保护间的可持续平衡发展模式。

图1 美国无障碍设计相关法规的演变历程

图2 美国无障碍游径建设可行性评估流程

2.1 多维度可达性的构建

无障碍游径建设的首要条件是可达性需求的实现。狭义的可达性是指将无障碍游径起点与国家公园的机动车道路相连,以保障不同行动能力人群均能无障碍抵达。游径的起点规划为复合功能的接驳点,提供包括无障碍停车位在内的各类服务设施,便捷实现从自行车道向徒步游径的切换。而广义的可达性基于游径周边接驳网络完善的同时,无障碍段选址更加注重沿途自然景观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为无障碍群体多元化的游赏目标提供灵活、弹性的游憩体验。

2.2 弹性动态的通达性设计

游径系统的通达性评估旨在衡量游径中任意节点间通行的难易程度。地形环境的客观差异造就了游径通达性指标实现的分段差异,如从支持无协助状态轮椅自主通行到仅有专业人员依赖辅助设备通行。其直接相关建设要素包括路径中的横纵坡、路幅宽度及路面铺装材料。

评估达到无障碍通行标准的游径均要满足通达性的最高要求,即轮椅的自由通行。但因复杂的地形变化和生态资源保护的需求,适度允许中短距离路段在有限范围内偏离无障碍技术规范要求。调查数据显示,在肢体障碍者群体中,轮椅使用率为7%,而依靠拐杖、手杖、助行器等设备行走的肢体障碍者数量也仅有2.1%[12]。多数行动受限群体能够独立通过游径的缓坡或浅坑洼路段,而有限的短距离陡峭路段可以在同行者的协助下通过[13]。使用轮椅或助行器设备的人群虽然需要更复杂的协助才能实现陡坡等障碍的通行,但若总长度85%以上路段符合无障碍游径技术规范的要求,他们依然可以实现全程的游憩通行[14]。

但如果游径包含连续崎岖地形,难以在不损害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实施全面改造,或行动受限人群需在他人协助下通行的路段占比达到或超过总长的15%时,则无须将该游径纳入无障碍游径规划体系。

3 美国国家公园游径系统物理空间及社会空间无障碍规划

物理空间无障碍(physics accessibility)指无障碍设施网络和游憩路线的无障碍性。社会空间的无障碍(program accessibility)指游径制度管理层面的无差别性,以及景观服务领域的非特异性[15]。旨在帮助包括听力、视觉或者学习障碍在内的所有访问人群能充分受益于公园游径规划设计,真实地体验自然环境的慰藉。

3.1 游径物理空间的无障碍性建设

3.1.1 游径基础结构的无障碍性

我国目前无障碍设计参照的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作为通用设计标准,该规范难以满足低人工干预度的无障碍游径的规划需求。美国林务局(USFS)2012年出台的《林务局无障碍游径指南》[16]则更为贴合类国家公园的自然领域。基于生态干预最小化的前提,该准则旨在保障基础性无障碍通行(图3),未做广泛适应性需求的限定。在此基础上,州政府根据域内游径地理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如宾夕法尼亚州规定无障碍游径边缘需要设置不低于75mm高路缘石,以帮助视力障碍人群判别游径的边界。加利福尼亚州制定了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普适性设计规范,如在陡峭地质环境使用挡土墙以稳定游径陡峭边坡的结构,年降雨量较大的地区增设排水板增强游径路面的稳定性,减缓地表径流[17]。在不损害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允许局部短距离路段铺设透水硬质路面(透水混凝土、防腐木等),以降低轮椅的通行难度[18]。

图3 《林务局无障碍游径指南》无障碍技术指标

3.1.2 游径观景点的无障碍性规划

当无障碍游径处于地形复杂的生态区时,沿线观景点应注意分散设置,遵循低影响、低工程量的设计准则。

基于轮椅自由活动的最小空间需不低于915mm×1 220mm,无障碍观景点应该具备一个或多个回转空间。若受地形条件制约,可以将活动空间与回转空间局部重合成T型形态(图4),便于轮椅及辅助行走设备的使用人群在观景区域内独立活动[19]。视线高度的差异和视野范围同样需要纳入评估范围,以安全为前提规划适合不同残障等级的观景视线。如使用钢化玻璃护栏或者直径较小的栏杆以减少对轮椅使用者较低视线的遮挡,在地形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造缓坡式或机械式的俯瞰观景台。

图4 T型最小转弯空间尺寸

3.2 游径社会空间的无障碍性建设

3.2.1 游径信息获取的无障碍性

信息获取的无障碍性是指全生命周期的人群能平等、便捷地获取和应用游览地的相关信息。国家公园服务机构需要在游径入口或途中的服务点给予来访者基础指导性信息或即时信息,重要节点如出入口的游客中心可提供个性化的游览规划建议。游径的基础指导性信息可以包含高程、坡度、路幅、路面材质及与观景点的间距等。游径即时信息分静态与动态2种类型:静态访问信息包括导视系统、定期更新的地图等;动态访问信息则包括移动终端上的离线导览地图及室内多媒体互动装置等[20]。户外导视系统还包含与特定群体需求相称的无障碍编码及语音辅助系统,配合手持音频设备使用(图5),以提高包括视力障碍人群在内的各类人群的游赏体验。

图5 加拿大冰川国家公园配合手持设备使用的语言辅助系统

3.2.2 游览方式的多样性

在游径中提供专项功能设计,如视障引导和感官体验设计,能够帮助感官障碍为主体的人群获得比常规游径段落更丰富的体验[21]。这一类无障碍游径在选线时,评估应注重感官体验的多样化而非单一的视觉主导,如选择光线照度较低的森林内部、峡谷地带、溪流沿线,让视觉或听觉障碍群体通过聆听、触摸及嗅闻来感知环境[22]。通过专类的引导设计规划,也能够帮助视障人士实现在感官体验游径中自主游赏,如设计引导绳线路、互动式触摸和嗅觉感知通道、二维码语音讲解环线等。

美国境内已建成的50条包含视障引导的游径中,多数配有盲文支持的导视系统及引导绳设备(图6)。在30条可查询距离的视障引导游径中,距离最长5 600m③,最短200m④。平均在1 000m左右的游览距离(图7)[23],既能够满足视觉障碍人群享受自然的需求,也可以避免长距离游径因地形变化而带来的潜在安全风险。

图6 50条美国盲文游径设施配备

图7 30条美国盲文游径游览距离

4 结论与讨论:中国国家公园游径发展状况及启示

4.1 顶层设计:整合构建中国国家游径体系

我国国家公园内现设有游憩步道、巡护步道、国家森林步道及古道等多种步道类型。游径既是国家公园内最重要的媒介,也是不可忽视的生态屏障。它在有效降低游憩活动带来的生态干扰的同时,起到了引领民众进入国家公园内的作用。但现阶段已完成试点的10个国家公园大多只规划了道路交通系统,游径体系构建还不完善(表1),仅武夷山国家公园在2019年获批的专项规划中对现有非机动车道路系统进行了整合,建立了类似于美国国家游径系统的步道体系,并将其分为休闲步道、景观步道、历史步道、环境教育步道、连接步道5个类别[24]。

表1 部分现行国家公园规划中道路规划及步道建设的相关内容

因此,首先需要加快整合国家公园内现有非机动车道路,将游径系统作为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中一类需要长期建设管理的基础设施,纳入相应的建设管理规范框架内,建立分级分类体系,并制定相应建设规范,对我国国家公园内丰富多样的游径资源进行整体保护、规范化管理及科学开发利用。

4.2 阶段布局:开展国家公园无障碍专项规划试点

在生态环境差异性显著的前提下,中国适宜有限地开展国家公园无障碍专项规划试点,而非直接建设国家无障碍游径体系。试点阶段,首先评估确立场地条件基本满足或接近无障碍规划建设标准的现有游径及步道,实施分阶段规划改造。综合试点经验,建设完善符合中国自然条件及管理机制的无障碍游径分级体系,并同步将无障碍游径分级建设标准应用至国家公园新建游径系统。对于地质生态环境不适宜无障碍建设及以探险体验为目的的荒野游径推迟或不实施无障碍规划。实现由法规及行政管理层面监督完善的无障碍建设指标的优化,国家公园全域高频次使用游径无障碍体系的构建完成。

4.3 规划建设:建立弹性无障碍游径及评估指标体系

现阶段我国无障碍游径的概念仅指满足轮椅通行需求的游径,但基于我国国家公园所处气候带、地质环境条件的客观差异,在广义上适合全年龄段通行的缓坡、浅坑洼路段也可以算入国家公园无障碍游径体系。因此游径的无障碍规划需考虑规范标准值设定的弹性浮动范围。特定自然地理条件下,即使短距离游径难以满足无障碍规范要求,但若其余路段达到相应技术标准,整条游径也可以纳入无障碍游径规划框架。

在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无障碍系统中,无障碍游径被分为轮椅可通过的游径和存在少量缓坡或浅坑洼的游径(图8)。这2类游径的开发程度和游客承载度较高,适合全年龄段行走。因此在构建我国无障碍游径系统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通行难度进行细化分级并制定相应的弹性指标体系:如A级为轮椅使用者可独立通行的无障碍游径;B级为轻度肢体障碍者或轮椅使用者通过同伴帮助下可以通行的有轻微起伏或不平整的游径;C级为老人等有一定行动障碍但并非肢体障碍者可以通过的缓坡或平缓台阶,以满足不同地域条件下国家公园无障碍游径建设的需求。

图8 美国黄石公园大峡谷无障碍导览图(作者改绘自https://www.nps.gov/yell/planyourvisit/canyonaccessibility.htm)

4.4 社会服务:游径系统规划、设计及使用的公平性理念

目前我国国家公园无障碍相关信息的获取难度较大,国家公园官网建设也不完善,完善游径信息的获取渠道也是目前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要点之一。如免费发放定时更新的游览地图、帮助指南,开放轮椅、婴儿车及语音播报设备等无障碍设施的快捷申领途径。国家公园官网提供无障碍游径的完整路径信息,包括不同路段的无障碍等级信息、无障碍服务的坐标位置等。及时发布不同时节的游赏指南及道路维修事项等实时信息。在降低信息获取难度的同时增加游客通过手机终端实时获取信息的时效性,扩大国家公园相关资讯远程输出的频次及强度。

除远程资讯外,国家公园内部的导视系统需要涵盖游径的方向标示、全局地图、危险警示事项等(图9)。无障碍标识应选用通识性较高的系统,如ISA国际标志(International Symbol of Accessibility),重点区域还可以提供包括盲文、语音辅助系统等多样化的信息读取方式,保障游客在访问时可以公平便捷地获取自然资源信息。

图9 国家公园无障碍游径导视示意

4.5 关怀设计: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地域特性

我国虽然在城市中有过类似感官花园的实践,但尚未在国家公园中进行应用。在今后的国家公园规划改造中,可以借助独特区位自然条件的原始风貌,设计不同类型的无障碍体验:如在瀑布及溪流临近区域规划听觉感知引导的无障碍游径;野花山谷区域开放季节性的专项无障碍辅助游览,组织特定时期的嗅觉感知体验游憩活动;低照度的原始丛林可以为视觉受损的游览者提供引导绳辅助游览,并给予游客听觉、触觉、嗅觉等综合感知的丛林体验。

5 结语

国家公园是实现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的重要载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间的可持续发展对国家公园建设至关重要。国家公园游径的无障碍设计作为基于不可预测未来的国家公园的增量规划,符合我国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与多元化价值塑造的建设目标。虽然在短期内需要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并增加公园服务复杂性,但全新的游径网络形态和游憩功能的提升将吸引大量未曾涉足类似自然景观的人群,深度扩展国家公园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逐步完善,还需要对国家公园游径的系统性规划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如评估不同自然地质条件下的无障碍建设可能会产生的生态影响,针对不同程度的行动障碍者或认知障碍者的外出偏好及游径使用差异化需求等的跨学科研究。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绘制。

注释:

① 游径(Trail)是一类用于步行、骑马、自行车、直排轮、滑雪和越野休闲车等自然游憩活动的窄幅道路。相近学术概念包括登山健身步道、山野步道等。

② 指包括残障人群、老年群体和带婴幼儿、小孩出行的家庭等所有障碍群体。

③ 指曼彻斯特-艾塞克斯森林盲文游径(Manchester-Essex Woods Braille Trail)。

④ 指金色盲文游径(Golden Braille Trail),位于普兰森特峡谷自然区(Placenta Canyon Natural Area)。

猜你喜欢
公园规划国家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在公园里玩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把国家“租”出去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迎接“十三五”规划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