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视角下社区景观要素与特征重要性研究与启示

2021-09-18 02:20史舒琳
中国园林 2021年8期
关键词:被访者要素设施

史舒琳

目前,全球人口正加速老化。2019年,全球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9%。据预测,该比例2030年将达到12%,2050年将达到16%[1]。2019年末,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已达12.6%[2],社会养老形势严峻。相比于入住照护设施,绝大部分老年人更愿意留在他们所熟悉的社区,即居家养老[3]。考虑到大部分老年人因体能衰退而不断缩小的日常活动范围,社区景观空间对居家养老的重要性将愈发凸显。

2000年以来,社区景观支持居家养老领域的研究数量激增[4]。大量研究发现,社区景观除了有助于维持老年人偏好的生活方式、社交关系及对生活的掌控感外[5],还能增强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6]、提升生活品质[7],有益于他们的生理、心理和社交等各维度的健康状况[8],乃至延年益寿[9]。

1 关注老年人的社区景观研究与设计

实证研究发现,社区景观对老年人生活品质的正面作用可以通过多种设计手段来实现。此类社区景观涵盖社区室外公共空间布局、设计要素组织及细部处理等有形层面,以及上述特定物理空间环境具有的无形要素与特征。

总体而言,设计首先要保证可达性与安全性[10-11]。可达性强调空间与设施开放可用、与目的地联系顺畅及具备无障碍设计等[12];安全性致力于避免老年人在使用空间过程中遭遇犯罪行为或意外事故等[13-14]。

同时,社区景观设计如何应对老年人的具体需求也受到大量关注。例如,随着体力衰弱,老年人往往不能像年轻人一样长距离或快速步行。因此,老年人在室外活动时需要更多的休息及遮阳挡雨等设施[7,15],也常需要扶手等设施辅助保持平衡。由于视力下降,老年人容易因为地面不够平整或因地面上的色彩/阴影产生错觉而失去平衡或摔倒[16]75-76,因此需要在地面铺装设计方面特别留心。退休也让许多老年人感到生活无聊、枯燥,设计方案需要为其增加有趣的要素或提供丰富的社交活动[17],如配置观赏植物以提供多种令人愉悦的感官刺激、激发社会交往[7,18];或利用邻里间走动的人及玩耍的孩童为空间增添活力,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及空间体验[19-20]。此外,老年人也常感到失去了对周遭事物的掌控感。如果社区景观能够提供多选择的路径,或允许使用自主决定就座位置和方向的可移动座椅等,则可以提升掌控感,让老人们更加满意[16]79。

基于不断积累的科研证据,关注老年人室外活动空间的景观设计指引也随之出现。它们大都涵盖上述各方面内容,并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设计建议[16,21-22]。然而,具体项目的场地及资源条件各不相同,除了基本的无障碍设计、平整铺装、充足的照明等,实践中很难满足设计指引所提出的全部要求及建议。而且,由于大部分研究仅针对个别或若干景观要素与特征,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相互之间缺乏比较的基础,实践中不易判断究竟哪些景观要素与特征更重要。为了有的放矢,实现社区景观对老年人生活品质的促进作用,相关人士应充分理解老年人对相关景观要素与特征的需求与认知[23-24]。为了应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基于现有科研成果,以香港公租房社区为例,从老年人视角系统讨论不同景观要素与特征的重要性,建立比较基础,为相关设计决策提供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香港老龄化概况及社区选择

本研究选取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的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以下简称“香港特区”或“香港”)开展调研。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公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018年中,香港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港人口的17.0%[25],预计该比例将于2036年达到31.1%,于2066年达到36.6%[26]。与前述研究成果相吻合,香港的老年人也偏好居家养老:2009年被访的1 130位香港老年人中,96.4%倾向于此[27]。2018年的另一项调查也印证了这一偏好[28]。

在香港,稳定提供景观空间及设计的社区,主要为香港政府房屋署(房署)及香港房屋协会(房协)开发建设的公共出租房屋(公租房)社区。经过近70年的持续发展,这些社区中容纳了香港相当比例的老年人口:根据2016年人口普查数据,在全港210万公租房住户中,有超过39万(18.7%)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全港老年人口的36.7%[29]。在部分公租房社区中,老年住户的比例已经超过40%,达到甚至超过香港在21世纪后期的整体老龄化水平预期。鉴于此,结合社区景观配置及老龄住户比例,选取公租房社区作为本研究的案例可以体现一定的前瞻性。

基于老年居民的比例,本研究从全港199个公租房社区中(其中,190个由房署建设、9个由房协建设)选取17个作为讨论基础。其中,9个社区的老年居民比例介于20%~30%,代表香港近期将要达到的人口老龄化状态;其余8个社区的老年居民比例介于30%~40%,代表21世纪下半叶香港的人口老龄化状态。所选社区的分布及相关信息见图1。所选社区中绝大部分的景观布局及设计手法均很类似,其差异主要体现在植物品种选择及近期项目普遍减少水景等方面[31]。此特征有利于将多个社区的景观要素与特征合并讨论。

图1 所选公租房社区的分布及相关信息[30]

2.2 问卷设计与调查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结合访谈的方法来收集数据。问卷中涉及的景观要素与特征经由2轮筛选,同时结合香港的社会现实得到。首先系统回顾各类关注老年人并涉及相关景观设计的指引及实证研究成果,包括“Therapeutic Landscapes: An Evidence-Based Design Approach to Designing of Healing Gardens and Restorative Outdoor Spaces”[16]“The Role of the Outdoors in Residential Environments for Aging”[32]“The Healing Landscape: Therapeutic Outdoor Environments”[33]“Therapeutic Gardens:Design for Healing Gardens”[34]“Environment and Aging Theory.A Focus on Housing”[35]“Designing for Assisted Living: Guidelines for Housing the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Frail”[22]等设计指引类图书;截至问卷设计前,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landscape design”分别与“elderly”“older people”“older person”“older adult”“older citizen”“senior citizen”组合作为主题词检索,共得到471篇实证研究论文。提取上述文献中被强调或证明在社区尺度与老年人健康及生活品质相关的景观要素与特征,再剔除其中在香港公租房社区强制满足的类型,如无障碍、地面平整防滑及夜间照明等,最终得到22个与老年人健康及生活品质相关的景观要素与特征。从研究与设计的角度,这些要素与特征可以归类为便捷性、舒适性、安全感、控制感、刺激和社会支持(表1)。

表1 所选22个景观要素与特征及其分类

其中,大部分景观要素与特征在不同国家、地区和文化背景下具有高度的普适性,如便捷性、舒适性、各类刺激和社会支持等;而个别景观要素与特征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香港的地域、文化特征,如安静的环境和可以独处的小空间等。

问卷调查于2019年7月开展,在选定的17个公租房社区内随机访问65岁及以上老年居民。基于这17个公租房社区内老年居民的总样本量(42 851人)、5%置信区间、95%可信度设定,计算得到研究需要的样本量为381份。考虑到数据整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样本流失,目标样本量增加10%,共420份。根据概率论,为保证所有老年居民具有均等的被访问概率,各社区所需采集样本量以其中老年居民人数相对于总样本量的比例计算得到,介乎7~53份之间。答题过程中,被访者按照自己感知的重要程度为每个要素或特征打分,区间为0~10,分数越高,代表越重要。研究人员也运用访谈方法鼓励被访者分享他们作答的理由,以及对所居社区景观设计的看法。此外,问卷也询问被访老年人使用社区室外空间的频率与时间,以及人口统计学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自评、身体残障情况、家庭成员构成、社交频率、社交网络现状自评及在所处社区居住年限等。

3 结果与讨论

3.1 基本信息

调查共收回426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被访老年人中,241人为女性(56.6%),185人为男性(43.4%);12.9%认为自己很健康,46.9%认为自己健康状况良好,33.1%认为自己健康状况一般,7%认为自己不健康;58.2%的被访者没有任何身体残障,31%在行动能力方面有障碍;34.5%的被访者为独居状态,其余与家人或家佣一起生活;80.7%的被访者每天至少有一次社交行为,78.0%满意及非常满意自己的社交网络现状,19.7%感觉一般。

研究时有99.3%的被访者于所在社区居住超过1年,84%超过10年。全体被访者均使用过自己社区内的室外开放空间。使用频率方面,63.6%的被访者每天使用多次,27.9%每天使用一次,8.5%每周使用1~2次或更少。除公众假期相对较少外(88.5%),被访者对社区内室外公共空间的使用不受日期影响。具体到一天内的时间分布,70%左右的使用集中于9:00─12:00和15:00─17:00,约40%的使用在清晨至9:00前,20%左右在12:00─15:00,不足20%在18:00后。上述结果表明,被访者样本对所居社区景观要素与特征有较全面的了解,能够提供较有代表性的信息。

3.2 老年人对景观要素与特征的重要性评价

利用SPSS中的可靠性分析检验22个景观要素与特征重要性评价的内部相容性,Cronbach's alpha结果为0.713,属可接受范围。为进一步讨论被访老年人对景观要素与特征的重要性评价,将22个景观要素或特征按所得平均分由高到低进行排序(表2)。综合讨论统计结果与调研过程中获得的反馈,主要有4点发现。

表2 老年人对社区景观要素与特征的重要性评价(由高到低)

3.2.1 环境舒适性相关景观特征备受重视

问卷结果较突出的一个发现是舒适性大类下的3个子项备受老年人重视,均获得8.0以上的高分。调研中被访老年人主要强调在香港炎热多雨的漫长夏季,空气流通产生的微风让人感到清凉与精神振奋,相关性分析显示,在高密度社区环境中通风良好与老年居民使用社区室外空间的频率正相关(r=.134,p=.006)。遮阳挡雨设施可以有效减少酷热阳光与骤雨带来的不适感,并大幅降低老年人在雨中活动受凉或摔倒的风险。这一点与社区室外空间使用频率和停留时间均显著正相关(r使用频率x遮阳挡雨设施=.128,p=.008;r停留时长x遮阳挡雨设施=.096,p=.048)。良好的环境卫生不仅让环境更加赏心悦目,对减少湿热环境中的细菌滋生问题也非常重要。

空气流通性良好、具备遮阳挡雨设施及环境卫生的社区室外环境对行动相对缓慢且小心谨慎的老年人而言更为友善,甚至至关重要,也能够促进老年人的室外活动。遮阳挡雨设施也尤其受到室外活动更多的老年人的重视。在气候、城市高密度发展模式与香港相似的新加坡,研究也发现,具有雨篷是老年人评价人行道品质的最重要依据,干净卫生的环境也让老年人的户外活动更愉悦[44]。这些与本研究的发现高度一致,支持舒适性景观要素与特征对老年人的重要性。

3.2.2 便捷性相关景观要素与特征重要性低于预期

根据文献回顾,研究之初预判老年人会倾向于认为与便捷性相关的景观要素与特征相对重要。但结果显示,此类景观要素与特征中只有身体支撑设施与靠近主要人行路线得分较高。前者与被访老年人使用社区公共空间的某些时间段显著正相关:周末(r=.111,p=.022)、公众假期(r=.124,p=.010)、上午(r=.147,p=.002)及下午(r=.153,p=.002)。可见,总体而言,身体支撑设施可以有效扩展老年人活动的时间范围。根据观察,在上述正相关的时间段,社区内往往有更多样及更大量的人群活动。根据已有的研究,这些多样化的使用者对老年居民进行室外活动形成吸引力[45-46]。

同时,身体支撑设施与靠近主要人行路线(r=.349,p=.000)、避免日晒雨淋(r=.243,p=.000)、可以看到空间周围的情况(r=.232,p=.000)、可以看到动态元素(r=.222,p=.000)、观赏植物(r=.155,p=.001)及开阔的视野(r=.151,p=.002)等均显著正相关。结合上述与时间段的相关性结果说明,老年人除了利用身体支撑设施在行走过程中进行休息外,另一个重要动机在于能够更舒适地停留,以便更好地观看周围的事物及其动态。除了能够消磨时间,这些活动要素也很可能引发临时性的社会交往,为老年人提供社会支持[44]。后者可以从身体支撑设施重要性与社交网络现状自评显著正相关得到印证(r=.119,p=.014)。此外,公共空间靠近主要人行路线的重要性也与社交频率显著正相关(r=.230,p=.000),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更易发生(偶发性)社交行为的空间特征。调研过程中也发现,大量老年人坐在主要人行路边“守株待兔”,采取与路过老人交谈的被动式社交活动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对于公共空间靠近主要人行路线的重视程度随着年龄增大(r=.106,p=.029)及慢性病增多(r=.104,p=.032)而提高。这一点也符合笔者及其他学者之前的发现,即老年人偏好视野良好且能够在需要时及时获得帮助的场所[23,47]。

3.2.3 老年人心存顾虑的景观要素与特征

虽然被绝大部分设计指引广泛强调并普遍应用于老年环境[16,34,36,39],可移动座椅、室外桌子、可以触摸的植物、毗邻儿童游乐场、可以独处的小空间、水景和健身设施7个景观要素与特征所得重要性平均分都低于5.0(此处依表2平均值由低到高排列)。但从被访者的言语反馈来看,绝大部分被访者表示主观上非常喜欢其中的一些景观要素与特征,如可以触摸的植物、水景和毗邻儿童游乐场等。

导致实际重要性评分偏低的主要原因,根据被访者反馈,是安全隐患问题。这些安全隐患可能直接作用于老年人,如访谈中多位老人提及使用可移动座椅在坐下站起的过程中可能因为移动或重心不稳而导致摔倒;室外桌子可能引发一些深夜聚会,严重影响附近居民休息及公共环境卫生;植物表面的杀虫剂可能危害健康;儿童玩耍时可能冲撞老人导致后者受伤,也确有老人反映自己曾因此骨折;不适合老年人身体特质和尺度的健身设施可能导致老年人运动受伤等。此外也有间接的安全隐患,如顽童可能在玩水过程中将周围地面弄湿,导致老人经过时滑倒等。

相关性分析发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对水景、可移动座椅和毗邻儿童游乐场的重要性评价正相关(分别为r健康状况x水景=.195,p=.000;r健康状况x可移动桌椅=.121,p=.013;r健康状况x毗邻儿童游乐场=.103,p=.033);老年人的年龄与其对健身设施和室外桌子的重要性评价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年龄x健身设施=-.140,p=.004;r年龄x室外桌子=-.104,p=.032);身体残障情况与对可移动座椅和水景的重要性判断负相关(分别为r身体残障x可移动座椅=-.115,p=.018;r身体残障x水景=-.113,p=.020)。

综合上述反馈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老年人对安全隐患的重视程度表现出随年龄增长和身体机能下降而提高,甚至超过追求丰富空间和活动体验的总体趋势。这与老年人的恢复能力随着身体机能下降而减弱紧密相关,与大多数老年人追求健康长寿的生活目标也有一定的关系[48]。

3.2.4 老年人倾向聚集而非独处空间

被访老年人对独处空间普遍兴趣不大,尤其是其中30%与子女同住的被访者,对可独处小空间的重要性评价显著偏低(r=-.141,p=.003)。这有可能是由于他们和子女因种种原因缺乏(有效)交流,影响了生活满意度,转而向同辈寻求社会支持[49-50]。另一个对独处空间重要性评价偏低的原因可能在于超过1/3的被访者为独居老人(34.5%)。公租房为独居者提供的居住单元面积为12m2左右,长期居住于这样狭小的空间不利于人的整体健康[51]。虽然本研究的数据没有呈现显著的相关性,但已有研究大都认同独居老人平时相对缺乏交流对象,更易引发孤单、抑郁等问题[52]。对于相对脆弱的老年人而言,更需要感受到与社会和他人的联结及在大于日常居住尺度的空间里获得释放感[53]。从调研过程中的观察来看,即便人际互动较为有限,大部分老年人仍选择在人流密集处停留。

值得注意的是,室外景观设计指引中提到应该为老年人提供独处小空间[16,33],以便他们可以在一个较为轻松愉悦的空间中沉思或追忆往昔。这一点并未得到本研究的支持。这可能是因为相对于欧美等西方社群,亚洲社群往往更倾向于高密度聚居,个体对周围人员及活动的包容力更强[54]。

3.3 对设计的启示

基于上述老年人对居住区景观要素与特征重要性评价及其原因的讨论,可以发现一些对相关设计较有启示性的要点。

1)保障老年人人身安全。对于可能给老年人带来安全隐患的景观要素与特征需要慎重处理,但并不意味着简单粗暴地将其排除。如果仅从老年人的安全角度考虑完全规避或取消,则可能导致社区景观单调乏味,反而降低老年人进行室外活动的动力及其生活品质;在综合型的社区中也不符合其他年龄段居民的需求。较为合理的做法是在社区内各类空间规划布局时充分考虑预期社区居民年龄构成,如果老年居民较多,则在保证他们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分区或分隔,以平衡不同需求与偏好。

2)提升环境舒适度。老年人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和适应能力逐渐衰减[55],室外空间设计需要尽量为其趋利避害、提高环境舒适度。具体设计中需要深入了解场地的气候条件以便具体应对。如本研究在香港开展,因其炎热多雨的气候特征,发现良好的通风和遮阳挡雨设施尤为重要;如果换成其他气候区,情况可能会有所变化。具体项目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提高环境舒适度的入手点。

3)支持、促进社会交往。老年人停留和活动空间最好靠近主要的人行路线,并且提供充足的身体支撑设施。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加老年人使用这些户外空间的时间,有利于促进和改善他们的社会交往,尤其是“被动式”社交,也有利于发生意外时及时施救。这对人口结构更趋老化,即老年人比例及其平均年龄更高的社区愈加重要。

本次研究选取的居住社区所承载的老年居民比例高于我国目前大部分居住社区。但是据预测,到21世纪中叶,这在我国的居住社区中将成为较为普遍的情况[56]。因此,本研究从重要性角度所揭示的一些老年人对社区公共空间景观要素与特征的评价及其原因,将有助于以中青年为主的风景园林设计师群体更好地理解老年人的视角与需求,为正在到来的社区适老化改造和建设浪潮做好准备。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香港公租房社区为例探讨了老年人对22个景观要素与特征的感知与重要性评价及其原因,发现老年人尤其重视与环境舒适性相关的景观要素与特征、较为重视便捷性相关景观要素与特征、普遍对某些具有安全隐患的景观要素与特征心存顾虑,以及倾向聚集而非独处等总体规律;同时揭示了这些景观要素与特征在老年人视角下的相对重要性。

研究成果可以为设计工作者在面对强调老年群体的社区景观乃至更广泛的公共景观项目时提供参考和依据,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提高其生活品质,同时协调与其他年龄段使用者的景观利用关系。具体而言,在充分了解和尊重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而经历各种身心变化的基础上,风景园林设计应特别注意保障老年人人身安全,为老年人提升环境舒适度,以及支持、促进老年人社会交往等。

当然,考虑到本研究的局限性,以上结论仍有不足之处。期待将来的研究从不同角度予以验证、完善,以便更好地揭示老年人对社区景观要素与特征的认知与需求,为相关设计实践和居家养老提供借鉴。

致谢:感谢所有问卷参与者的支持和帮助;感谢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的FUNG Yin-Oi、YUNG Tsz-Yin、LEUNG Kit-Ying等同学对数据收集提供的帮助。

猜你喜欢
被访者要素设施
民生设施非“摆设”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人物新闻采访报道应用情感引导的策略分析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