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社会服务”双螺旋驱动的高职院校专业群专创融合实践模式研究
——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

2021-09-29 12:17伍贤洪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专创产教双创

伍贤洪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智能制造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近10 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深化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思维和开拓精神,并具备良好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复合的知识结构、深厚的人文素养、开创的个性特征以及善于创新、敢于创造、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高素质创业型人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其中提出校企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企业与学校协同育人,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探索开展合作,强化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校企互动和扎根服务区域经济的要求,给高职院校在双创教育上指明了培养方向。

一、“产教融合+社会服务”双螺旋驱动的高职院校专业群专创融合实践背景

(一)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需要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基本办学模式,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2]。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是相互促进的,产教融合能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质量专业人才又可进一步服务地方经济;反之,社会服务能力强,则能与企业更深入地开展产教融合。近年来,高职院校对产教融合的研究不断加强,涉及课程建设、生产性实训室建设、现代学徒制、创新创业等多个方面。社会服务是教育部作为评选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五大条件之一,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之一[3]。因此,各高职院校也对如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构建指标体系与提升路径展开了研究与实践。

在高职院校推动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过程中,将人才培养的技术创新与就业创业有效衔接,再融入双创教育,对解决高职院校双创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形成系统的专业双创教育培育模式,具有实践意义。

(二)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中专创融合面临的问题

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方面始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如徐千慧指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少,实践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4];雷重熹等指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存在人才培养机制滞后、教学保障不健全等问题[5];田玉指出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律性认识不足、对系统性认识不足、对成效性认识不足等问题[6]。综合来看,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中专创融合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过多强调如何创业,而忽视专业技术技能应用与创新的支撑。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专业技能师资队伍与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脱节的,彼此之间并未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双创教育过程中,过多强调创业计划书如何编写、如何开公司等,而忽略学生本身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好的创业项目,离不开创新的支撑,如科技创新、流程创新、模式创新等。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加强专业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育。

2.在学校“围墙”内谈创业,脱离专业建设和缺乏产业的支撑。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务、招就、科技、团委等职能部门所侧重的点不同,教务处负责第一课堂教育,招生就业处负责指导学生就业创业,科技处负责科研成果转化,而团委则负责第二课堂实践。然而在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与区域内产业发展相结合方面,这些部门却缺乏具体的措施,这最终需要各专业群去思考、去实践解决。

3.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清晰,人才培养目标缺乏量化标准。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具体落实过程中往往出现“泡沫化”情况,如考核多关注创立了多少家公司,却忽视了人才培养的真正目标,而且教育模式上有时千篇一律,忽视了过程教育,无法突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个性化。

究其原因,高职院校在推进双创教育过程中,过于强调职能部门的计划安排,未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充分融合起来,未将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置于主导位置。专业在面对创新创业教育时未能从高职教育的规律出发,未能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具体目标去制定培养方案,从而弱化了专业领域的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创新、工艺革新等内容。因此,如何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现在专业特色上的创新创业,才是“双创”教育最根本的任务。

二、“产教融合+社会服务”双螺旋驱动的高职院校专业群专创融合模式构建

(一)理论基础

双螺旋来自生物遗传学的DNA 双螺旋模型,由两条链和一个键构成,两条链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并相互推动,最后产生巨大的推力形成生物结果,双螺旋理论即以此参照提出[7]。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两个方向,但在具体工作内容上是既分立又统一,共同演进的一对双螺旋结构。如前文所述,产教融合能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质量专业人才又可进一步服务地方经济;反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强,则能与企业更深入地开展产教融合。这种双螺旋的互动与推动,不断促进专业群人才培养中多主体、多要素交替上升,形成专业群专创融合的良好氛围。

(二)高职院校专业群专创融合的内容

高职院校专业群专创融合即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融合。一是以专业群教学为出发点,将产业发展情况及市场需求等内容融入教学当中,以真实创新创业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创业活力,真正掌握“双创”的本质。二是运用“双创”教育中所必需的团队组建、财务知识、运营管理等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掘专业学习中的创新创业点,开展专业知识背景的具体的创新创业活动,形成专业群特色的“双创”成果[8]。专业群专创融合中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第一课程的实施,即在主要课程当中融入行业、企业知识,融入“双创”教育基础知识;其二是第二课堂的实施,以专业创新项目为载体,开展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将专业创新活动与创新创业活动充分融合;三是在前两者基础上搭建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专业领域创新创业活动的真实实践环境,并配备优质资源培育创新创业团队,形成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高职院校充分掌握行业、产业的发展情况,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交流,是专业群专创融合必不可少的措施。

(三)“产教融合+社会服务”双螺旋驱动的高职院校专业群专创融合模式

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是连接学校与企业的主要方式,为能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探索社会服务渠道,利用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利用优质人才服务社会,提升人才实践能力,从而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在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过程中,如同DNA 双螺旋上的键,承载不同的功能。如在课程设置上,通过工学交替等了解学习行业、产业发展状况,通过创新课程与毕业设计来对接产业服务;在创新载体上,通过产教融合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通过师生创新团队、协同创新方式服务社会;在服务平台上,通过产教融合实现跨学科融合,形成专业特色,通过成果转化、辅导培训来实现创新创业;全方位推进双创教育培育体系建设,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产教融合+社会服务”双螺旋驱动的专业群专创融合模式

三、“产教融合+社会服务”双螺旋驱动高职院校专业群专创融合实践

智能制造技术是当下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也是广西“九大名牌”建设重要技术力量。因此,开展好智能制造专业群双创教育,有利于紧随市场发展需求、培育优秀的双创型人才,是学校发展建设实现“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双高”建设的主力军。通过前文所述的“产教融合+社会服务”双螺旋驱动的专业群专创融合模式在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进行具体培育实施,形成“三课程二阵地一平台”的专创融合体系,具体验证产教融合加社会服务的双螺旋驱动作用。

(一)在专业第一课堂建设“三课程”,将双创教育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大一学期完成创新创业以及通识教育,大二学期开设为期9 周的生产性实训课程,以熟悉专业领域和产业为目标,加深学生对区域产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2014年实施以来,学校每年安排500多名智能制造专业群学生深入企业学习,经过几年的发展,学习模式和课程更加成熟。

大二下学期,所有专业开设以完成社会服务项目为具体实践、每周不少于3课时的创新课程,持续时间为20 周,共计60 课时的课程,以项目为载体重点培育和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目前学校已对接区域内中小微企业40余家,储备了丰富的创新课程项目实践资源。

大三上学期,在创新课程的基础上,以形成创新成果为目标开设毕业设计课程,各专业班级分为若干组,由专业教师分组指导,在每年11月下旬以毕业设计展的形式呈现,对每小组的创新作品或专利申请数具体量化来考核学生两年创新创业教育情况。学校连续开展毕业展4次,共展出毕业设计作品超200项。

以产教融合加强专业认知,以社会服务项目为实践过程,以成果最终呈现为考核目标,“三课程”覆盖智能制造专业群所有专业,属于大众教育和通识教育范畴。最终展出成果除创新作品展示外,还包括专业技能展示,不脱离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和规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考核目标具体量化,为创业教育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二)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构建技能与双创教育并进的第二课堂“二阵地”

“二阵地”即利用开放实训基地与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在“第二课堂”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创新下创新人才培育新机制。

开放实训基地方面,组建高职院校与区域知名企业共建“混合所有制”技能培训的技术技能训练基地,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实时向全体学生开放,打造开放性实训室,在安全保障前提下随时可使用设备进行生产实训和技能练习。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南宁富士康学院机电产品加工技术训练基地获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项目推荐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目前基地具有约1.2亿元设备资产,具有先进制造技术生产设备20多套,为实现学生技术应用创新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校企协同创新阵地方面,组建紧随技术发展的创新工作室科技团队,如智能制造、机器人应用、嵌入式技术等协同创新团队,开展社会服务,与企业开展项目协同研发、技术改革等,为企业提供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和产业技术孵化项目解决方案。以此为阵地,各创新工作室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项目研发、技术创新当中,成为创新育人的主要课外阵地之一,也是开展创新创业的主要阵地。

“二阵地”一方面在第二课堂,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生产实践和协同创新过程中,不断为第一课堂提供项目资源,丰富第一课堂创新课程载体。由此,学生在充分了解专业与产业的基础上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消除了“围墙”阻隔。

(三)整合区域资源,建设以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省级众创空间平台,立体式服务区域经济

发挥高职教育特点,以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对接服务区域中小企业并与中小企业互动,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多资源。以专业建设为依托,建成集创新创业辅导培训、知识产权培训、项目孵化、创新创业赛事等功能一体的综合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立体式服务。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建成源创智造众创空间,围绕产教融合和社会服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工作的开展,其服务模式如图2 所示。学校构建“一园两中心”的物理空间阵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充分的活动场所,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培训辅导服务、资金服务、技术服务(三服务)等,最终促进学校产教融合、学科融合、科技成果输出以及人才培养输出。众创空间成功孵化了多项服务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获得专利超150项。社会服务项目的成果促进学院在创新创业赛事上也取得突破性成绩,成为创新创业主要队伍。

图2 源创智造众创空间服务模式

2019 年源创智造众创空间成功在广西科技厅备案,打开了高职院校专业型创新平台的突破口。该平台利用平台影响力,通过整合区域内资源,为学生双创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紧随时代发展,进一步打破大学“围墙”,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服务支撑。

四、“产教融合+社会服务”双螺旋驱动高职院校专业群专创融合实践的成效

在产教融合与社会服务资源充分保证及双螺旋驱动和“三课程二阵地一平台”培育体系构建下,对智能制造专业群学生以大一至大三学年的成长时间为轴线,融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教育内容,以及大众教育、精英教育的层次教育,构建出三维矩阵的路径图,如图3所示。

图3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培育路径三维矩阵

以学生的大一至大三的创新创业培育为时间轴,第一课堂从基础知识学习、知识产权教育,到进入企业的生产性实训课程,到以项目为载体的创新课程,到创新创业毕业设计成果输出逐层递进,此过程中尤其注重项目实践教学的创新课程开设以及生产性实训学习,借此培育学生创新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锻炼学生扎实的材料编写能力。第二课堂从社会实践到协同创新团队项目孵化的专业指导,提炼出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作品,结合第一课堂成果最终参与创新创业赛事、成果转化等。

第一课堂与大众教育内容是搭建基础的过程,第二课堂与精英教育是金字塔尖逐渐上升的过程,整个过程需融合学校的所有资源,包括课程体系、产教融合、社会服务项目资源、扶持政策、经费、管理服务等,确保各个环节教育的有效性。

总之,产教融合、社会服务促进了智能制造专业群双创教育改革建设,成效明显。专创融合从智能制造专业群第一课堂“三课程”设置大众教育、通识教育全面覆盖,到第二课堂“二阵地”的专业教育、精英教育提升,再到众创空间平台创新创业辅导、项目孵化、创新创业赛事开展,以及创业服务的立体服务,构建了清晰的双创教育成长路径和进阶模式,覆盖全体学生,体现层次感,满足个性化学习要求。最终,形成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专创产教双创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