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素描”从“写形”到“表意”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2021-10-09 11:11梁瑶
美与时代·上 2021年9期
关键词:设计素描创造性思维

摘  要:“设计素描”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设计基础课。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师教的情况;其次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着力探索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模式与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实现从“形”到“意”的嬗变,为之后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

关键词:设计素描;创造性思维;教学改革与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南华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课题“设计素描从‘写形到‘写意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2020YB-XJG59)研究成果。

一、“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现状

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学校更是肩负培育适应新时代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好地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教学,每位教师都各显神通。在湖南教育博览会上,笔者看到各种教学技术日新月异,3D打印机、VR技术等都成为了教学的热门工具。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更新,也似乎成为了检验一个老师合格的标准。然而,教师在不断探索的同时,学生似乎并不感兴趣。在中学传统的美术教学中,他们已经习惯了被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高考前的集训,他们做着大量重复的训练,绘画似乎都可以像乘法口诀一样总结背诵,凭借着“扎实”的绘画功底,他们进入了大学的设计专业。通常,学生会接触到的第一门设计基础课——“设计素描”,然而无论老师如何强调创新意识/开放式的课题研究,大部分同学仍然选择最简便的答案,传统写实的人物或静物素描。这种轻松不是绘制上的简单,而是头脑的放空,他们甚至不需要思考,因为这已经是机械式、复制式的手上功夫。实际上,传统的“设计素描”课也大多承袭明暗素描的表现方式,以写实手法再现对象,缺乏对客观对象的观察和分析。然而这并不是设计基础课开设的初衷。作为基础课,它应该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和引导作用,应该点燃学生对艺术设计的热情,成为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钥匙,让学生找到表达创意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

面对这一情况,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其实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从开始受到前苏联和欧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影响,将素描、色彩作为设计基础课程,以及受传统“工艺美术”影响的图案教学,进入21世纪,全国各地高校对设计素描的探索革新。比如中央美院基础部周至禹教授,他提出“大艺术、大设计、大基础”的教学理念,课程重点划分为造型基础、形式基础、思维训练三大类,辅助课程还开设了材料、春季写生、人体速写,并从自然、艺术与设计三方面强调形式的作用,从中国传统的文化的研究分析入手,让学生能够认识自己的文化、灵活运用传统元素;着重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广州美院的冯峰老师则提出,设计的根基应具备先锋性和试验性。设计基础训练应指向“跨界”的智力训练,而不仅仅止于“技艺训练”。他主张应该解放设计的手,练好设计的脑。各种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各有千秋,全国的各类高等艺术院校迅速关注和反响,探索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教学之路。

二、“设计素描”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对于设计而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尤其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以形成丰富多元的设计文化。以南华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大一新生作为教学改革研究的对象,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国内外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的理念和经验,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和体验,培养其主动思考创作的能力。

(一)观察自然,培养构图意识

教学创新首先要有突破,固守成规的教学内容,也难以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观察事物的方法,只不过在传统的学习与教育中,这些个性慢慢被一些统一的“标准”格式化了。素描的对象多围绕坛坛罐罐、石膏几何、人物头像等题材进行,学生们对于这些内容早已烂熟于心,也不存在好奇与新鲜感了。同时,大部分在城市里成长的孩子,习惯了钢筋水泥,对自然景象漠不关心。古人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法自然,我们应该坚持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养料,通过写生来观察和探索自然世界,学会用双眼发现美、用双手表现美、用心灵创造美,让学生从客观对象那里研究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形式。自然为我们提供取之不尽的艺术资源,学生再通过自己的智慧再造自然,这种训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主观创造性。新的题材会带来挑战,如何将琐碎的自然景象有条理地安排在画面中,同样也是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思考。构图又称“经营位置”,经过作者的感受和观察,将自然物象与画面之间做一些取舍与决策,涉及到画面空间布局和个性化表现等方面,这是将自然景象处理成艺术形象的重要环节。这时,绘画不再是简单的摹写,而是每个步骤都是“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学生能尝试主动寻找好的构图,锻炼学生对画面中物象的组织、安排与表达能力,对画面节奏、疏密等美感的感受与把握能力,激起与众不同的创意思维和表现手法,这比花长时间仔细打磨一幅精美作品要更加重要。

(二)减弱光影,注重线条表达

在以往的素描练习中,学生常常会用很长时间去刻画物体的体积感,被物体表面的细节所吸引,沉醉于在二维平面里营造立体的幻像之中。然而,学生只是机械地使用眼睛和手,花大量时间刻画精美细节,而忽视了思维的训练。通过强调线条的表达,能够改变学生的惯性思维,“强迫”他们换一种方式去塑造客观对象,他们必须要去重新审视、重新思考,对客观对象进行剖析,整体观察,捕捉到其特征,并加以概括和强化。這种方式来写生,虽然舍弃了光源、明暗和体面关系,但并不是简单地沿着自然物象的轮廓去描画,学生会用更多的精力去观察对象的整体结构,通过线条来表现物象的形状和结构关系、肌理质感,这种方式也就是中国画中的“以线立骨”。这些训练都需要学生通过自己认真思考,主动组织线条,从而进行创作。以线造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抽象性,因为线条是一种概括、简练的艺术语言,线条疏密排列会形成节奏、韵律感,它使得艺术形象与生活物象的外形产生一定的差异,却更能体现观察者的理解和观察,传达作画者的内在情感和性格,并赋予艺术形象精、气、神。

(三)丰富肌理,增加材料使用

丰富的肌理往往在创作中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在绘画中还是设计中,对材料的掌握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基础课程中,强调质的认识和尝试,探索更多的工具和表现手法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接触不同的工具,通过对各种工具的尝试,了解与认识不同工具的性能。对把控不同工具的运动痕迹所能得到的不同图形效果的了解,培养在图形表现过程中应用工具控制图形与肌理的能力,尽可能做到“不择手段”。比如用同一只铅笔,握笔、落笔的方法不同,行为状况不同,都可能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在司空见惯中寻找美的表达。这个阶段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开发一切可以产生与制造不同轨迹的方法来求得不同形态结果。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具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应启发学生敢于尝试各种工具,养成对材料探索的兴趣,使他们在探寻材料所产生的效果中激发他们的思维,发现材料的美和不同材料所产生的效果美。把学生从机械地再现对象中解放出来,以一种轻松的心态来研究肌理、材质等要素对画面的影响。由于表现手段的丰富和不受工具材料的局限,学生的创意思维将会被开启,学习兴趣也会高涨。

(四)由“形”到“意”,似与不似之间

“意”有心思、意象、意图的意思。“意象”源于《易经·系辞传》中的“立象以尽意”,意思是人要通过客观物象来抒发主观情感。从“形”到“意”,是主观对客观的表现,模仿和照抄对象只是表现“形”,“意”则是不拘泥于对物象的模仿,表达作者的主观意图,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微妙感觉与心中主观意象的表现。设计素描,其强调的是思考过程,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步骤。首先,教学中要强调视觉与知觉的统一。素描是视觉艺术,艺术形象也不是人脑生成的。我们应该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从大自然中获得丰富生动的形象,而不是停留在“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地。德加说过:“素描画的不是形体,而是对形体的观察。”我们从观察开始,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大胆取舍,经营位置;知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主客观的交融。这个阶段,我们要求学生从线条入手,简化明暗体关系,从肌理质感的试验,让学生思考画面表现性,不再是单纯的模仿和客观再现对象,用这些新的技法和表现方法,打破长久以来沿袭的程式化,创造具有个性的、全新的视觉效果。其次,要强调想象与情感的统一,实现从“形”到“意”的转变。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指出艺术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通过构思立意,在画面中传达信息与情感。“形”来源于自然,而“意”是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是迁想妙得的结果。其中想象的作用非常重要,可以让简单的形体传达出丰富的语义,学生通过想象创造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而情感则是想象的温床,让想象肆意滋长。只有寻找令人嘭嘭然的场景和画面,人才具有创作的灵感,才会实现由表象向意象的升华,而这样的作品才能感染人。这一阶段训练,强调学生创作意识,设计立意,实现设计素描从“形”到“意”的嬗变。

三、结语

“设计素描”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设计基础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同时还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对“设计素描”课程不断创新改革,反对僵化的教学模式。我们应当在高校的设计素描教学体系下,努力挖掘各个学院的教学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协调动脑和动手能力,加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思考潜能,实现设计基础课程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周至禹.设计素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冯峰,卢麃麃.设计素描[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

[3]王中義,许江.从素描走向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4]王雪青,郑美京.素描[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5]周刚.体验设计·素描[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梁瑶,硕士,南华大学助教。研究方向:设计基础课程。

猜你喜欢
设计素描创造性思维
“设计素描”类课程在高职设计专业中开设的必要性和教学探索
创意观念植入课堂教学法探索及应用
探讨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的区别与教学方法
设计素描结合视觉传达专业特点的教学探索
传统素描与设计素描教学的比较研究
如何运用数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建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