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认识,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2021-10-11 02:32汶莎莎
中国德育 2021年18期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 要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打造高质量思政课的内在要求。需从统合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贯通顶层设计与统筹推进、聚焦政治引领与协同育人等方面厘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逻辑向度。需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实现全域育人,以统筹学段衔接为思路实现全程育人,以社会、家庭与学校联动为支撑实现协同育人,以具有多维多元贯通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建设为着力点实现专业育人,以发展性与增值性评价改革为动力实现持续育人,明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进路。

关键词 思政课一体化;逻辑向度;实践进路

作者简介 汶莎莎,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是打造高质量思政课的内在要求,也是链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与“为谁培养人”的一条纽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注重全程性,要求教育者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时以教育目标一致为导向,有目的、有方向、有重点地将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层面的价值诉求系统地融入一体化建设的具体目标中,逐步形成根本性总目标引领方向,阶段性具体目标彰显特色,开拓顶层设计与系统落实同向同行、相得益彰的教育新局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是对各学段思政课内容的机械“嫁接”,更不是简单拼凑式的“合成”,而是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构建纵向衔接、横向关联与相互支撑的思政课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致力于突破思政课内容之间“分割断裂”“各自为政”的局面。它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观为哲学基础,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着眼于人的发展,重视新时代“完整的人”的培育,主张以更深刻、更宽广的价值向度去探索具备创新性、科学性以及时代性的思政课教育方法体系,不断促进大中小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不断促进学生德性的成长与价值观念的养成,引导学生在成才的同时努力成人。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逻辑向度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2019年3月19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2]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逻辑向度是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风向标,需要我們充分发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逻辑向度,统合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贯通顶层设计与统筹推进,聚焦政治引领与协同育人,深入推进思政课思路创优、教学创优、体制创优,确保每个学段思政课建设既能“守土有责”“守好一段渠”,又能相互衔接,“跑好接力赛”。[3]

(一)统合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在于铸魂育人,就是“通过铸魂而育人,在育人中铸魂,铸魂和育人一体同构,缺一不可”[4]。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之魂在于其目标导向,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立什么德” “育什么人”与“如何立德”“如何育人”是统合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之关键所在。目标导向是铸牢新时代大中小学学生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信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总体指向,而问题导向则是我们进行思维与理论创新的重要指引,是践行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动力来源。因此,统合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不仅是思政课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培养什么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价值遵循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教育价值观之“魂”。从个人发展层面来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着眼于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道德修养、问题意识等,“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受与认同,铸就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使其成为勇于自我革新、自我升华、自我超越的时代新人。从社会发展层面来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摆脱单向度的线性育人模式,在社会参与中提升学生的奉献精神、法治意识、平等观念等,不断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与和谐发展。从国家发展层面来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融涵信仰信念、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等精神力量,着眼于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使命担当、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促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贯通顶层设计与统筹推进

贯通性是指在设计中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要一以贯之,概念、观点、理论要逻辑严谨,不出现前后不一致的地方。[6]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教育领域的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贯通顶层设计与统筹推进。贯通顶层设计与统筹推进的本质和关键在于通过大中小不同学段的有效衔接,避免出现不同学段之间思政课重复或者跳跃的现象,进而通过统筹推进有效链接各学段的分工协作,形成层次贯通、学段目标合理的体系,其核心在于通过顶层设计,合理改进思政课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使各个学段思政课能够提供既符合学生理解水平又符合思政课整体安排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聚焦政治引领与协同育人

思政课一体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贯穿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一条主线,不仅旗帜鲜明地讲政治、讲信仰、讲理想,而且深入浅出地讲立场、讲道德、讲信仰、讲使命。政治引领不仅是思政课价值导向之所在,也是推动协同育人的重要力量之所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政治引领与协同育人是相辅相成、彼此支撑的有机统一整体。聚焦政治引领必须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导向,深入挖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中的育人元素,进而通过政治引领的带动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强化协同育人价值,从根本上提升思政课的地位和力量,着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协同育人从宏观上来讲,包括党政领导部门、教育职能部门、学校管理部门以及思政课教师团体、学生集体等的协同,也涵盖着课程规划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教学评价体系、学校管理体系等的协同。从微观上来说,首先,要加强各学段之间的思政课建设和专业课实施的协同,促进其他课程与思政课有效对接,使其他课程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同向同行,促进各个学段之间思政课的目标、内容以及方法等的连续性、衔接性,避免课程体系的碎片化和分割化;其次,各学段的学科专家要协同建立交流、研讨和合作的平台,推进学段之间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的有效沟通和衔接;最后,要加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提升教师对于跨学段的思政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思政素养,为跨学段的协同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师资基础。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进路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落实国家教育战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基础。思政课一体化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承载的是一种教育责任,落实的是一种教育体系,践行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相统一,也要注重促进学生世界观、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思政课一体化的实践进路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为载体,以社会、家庭与学校联动为支撑,以统筹学段衔接为思路,以架构宏观教师队伍布局为着力点,以评价改革为动力,全面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质量,进一步将铸魂育人、全面育人、协同育人、全程育人与持续育人等一体化建设落实落细。

(一)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全面育人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期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根本遵循。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全面育人有利于确保各个学段的思政课育人的方向性与整体性,有利于立德树人这一总目标在课程层面的理性回归,有利于全面育人在各个学段思政课的落实。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全面育人需要在各个学段建立层次分明的思政课目标体系,衔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各个学段的培养目标,推进全面育人。《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思政课的具体目标,即 “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7],这为我們顺利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提供了目标引领与价值遵循,同时也明确了教育者在思政课育人过程中要注重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塑造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切实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思想性、贯通性、衔接性和实践性,做到与时俱进、循序渐进。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全面育人要求我们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全面布局安排教育内容,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的重点、主线、系统教育的内容,无真空地安排进一体化中。[8]我们须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心放在课程建设上,推进全面育人目标的实现。首先,打造思政一体化“金课”,注重课程的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在上好思政“金课”的基础上,竭尽全力打造思政育人的“百花园”。其次,贯通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学校在课程设计中不仅要注重显性课程的政治引领与价值导向作用,也要高度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同时注重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融入校园文化与实践活动中,拓宽思政课一体化的育人空间。最后,加强网络思政课的开发,发挥网络教育与课堂教育的协同优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积极推动思政课的传统育人优势与信息技术优势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新时代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确保思政课一体化渗入各个学段的课程、融入课堂、植入学生生活。

(二)以统筹学段衔接为思路,全程育人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树立系统思维,处理好思政课的整体性和不同学段特殊性的衔接性关系,以统筹学段衔接为思路,打破学段隔膜,坚持分层分类,统筹好教育目标一致性与教育内容梯度衔接性的关系,统筹好教育对象发展性与教学方法创新性的关系,统筹好育人整体性和学段规律性的关系,加强不同学段之间及时、高效的对接,切实推进思政一体化建设沿着螺旋式、梯度式与进阶式的方向推进。由于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时,教育者需要根据不同学段的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学习实际,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地开展思政课教学。小学阶段重在启蒙,应注重渗透教育,为学生播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种子;中学阶段强化思政知识的普及,提升其思政素养,引导学生扣好家国情怀、理论认知、道德修养的“扣子”,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党、对社会、对人民、对集体的大爱;大学阶段学生已经有了较为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和道德修养基础,应培养其使命担当意识,注重理论讲授和身体践行,指引学生迈好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步子。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以统筹学段衔接为思路,全程育人也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需要结合学生成长发展的客观实际,科学设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教学目标,逐步深化教学内容,逐级提升教学要求,实现各学段思政课建设的层层深、步步升、节节高。因此,在大中小学不同阶段思政课教学中应采用学生能够理解、能够接受、能够做到的方式渗透思政课的目标、内容、方法,设计相应教育教学活动,体现各学段思政课的层次性、差异性、关联性,推动一体化建设实现纵向有效衔接、横向精准对接,进而按照由浅入深、逐层推进、分层实施的方式,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目标落实落细。

(三)以社会、家庭与学校联动为支撑,合作育人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凝聚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的力量合作育人。以社会、家庭与学校联动为支撑,推动合作育人,有利于相互沟通,引领学生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协调发展。通过家庭、社会与学校等多方资源联动、全员参与、相互合作等可以有效调动全党全社会的力量,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朝着有序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开拓一种集社会、家庭与学校力量为一体的协调互动、优势互补的全方位合作育人新局面。首先,学校要树立“大思政”理念,带动课堂显性思政课程与校园隐性思政课程共同发展,开展诚信友善、健康向上、民主和谐、团结友爱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高质量的思政课‘第二课堂,促进“课堂思政”向“学校思政”的拓展。[9] 其次,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建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康德认为,教师应该通过技能、明智和道德性三方面的塑造,让学生成为自由行动者。[10]教师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对学生的品德修养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与家长对待思政课的态度以及对学生全面成长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思政课的成效。最后,强化学校与社会同向同行,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要充分认识社会教育的力量,注重把学校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可以借助社会体验、社会参与等途径,引导学生融入社会,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体悟社会的真善美,辨识社会中的假恶丑,驱动“学校小思政”向“社会大思政”拓展和延伸。

(四)以架构宏观教师队伍布局为着力点,专业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1]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而努力为教师队伍成长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恰恰是提升大中小学教师的理想信念、理论功底、知识素养、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等方面综合素质的重要着力点。建设一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2]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顺利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前提和关键,也是从系统教育、持续发展、专业育人等角度宏观架构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首先,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师的多学段一体化培训机制,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共同体。通过设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班可以有效提升各个学段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加强各个学段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团队的集群效应,促进教师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人生导师。其次,搭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协作平台,积极推动形成协同创新的工作格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离不开协同平台的建设,创建协同创新工作格局是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德育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支撑,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相互讲课、观摩评课等形式,有效促进一体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创新,统筹推进一体化教师队伍是教师共同深化思政课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政策研究工作的重要途径。最后,加强思政课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开展“全校师生同修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1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要强化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意识,也要从育人的整体性要求出发,强化专业课教师对各个学段的思政课和其他课程进行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对各个学段课程教学的特点以及侧重点的正确认知,针对学生人生各个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进行统筹分析,以教师自身过硬的政治素质、精湛的业务能力、高超的育人水平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五)以评价改革为动力,持续育人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评价改革不仅要厘清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跨学段复合关系,全过程、全要素地制定合理有效的评价维度和指标体系,也要注重评价体系中表现方案的过程管理、评价影响的多元指标,切实提升评价的反馈效应。只有以评价改革为动力,才能客观准确地分析思政课一体化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反馈、調节和提升,才能强化持续育人效果。首先,在评价原则上,坚持发展性评价与增值性评价相结合。发展性评价的核心即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非评比,关键在于评价者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增值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4]这种评价方式注重关注点的变化,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成长进步,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强自我发展的目标和信心。因此,在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评价体系时,应将发展性评价与增值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的思想认知、道德情感、价值内化、精神提升在发展中增值,在增值中进一步发展。其次,在评价方式上,可以采取相对灵活的评价方法。大中小各个学段的学校和教师可以在不违反国家思政课政策的顶层设计和综合评价的核心理念的基础上,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发展状况以及学校思政教学成效进行多元、全面的评价,比如在评价主体上可以采用多元主体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社区评价等。最后,改进结果评价,围绕立德树人目标,关注评价对象教育目标的达成度,注重教育目标实现程度的纵向比较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高的横向比较。虽然思政课一体化在促进立德树人成效方面因为其潜在性、综合性和复杂性,难以在学生在校期间便做出准确、合理、恰当的评价,但是改革思政课一体化评价理念、方式方法以及科学利用评价结果等将更好地发挥出评价的导向、诊断、监督、反馈、调节与激励功能,有利于提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质量,推进持续育人。

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有助于打造高质量、高水平思政课体系,还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性的成长,引导他们在“成才”的同时努力“成人”,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2][11]吴晶,胡浩.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J].人民教育,2019(7):6-8.

[3][6]卢黎歌,耶旭妍,王世娟,等.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1):9-25.

[4]钟启东.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5][13]谢峰.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的价值逻辑和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33-35.

[7][8][12]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8-15(1).

[9]石云霞.新中国7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基本经验与未来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9(9):4-11.

[10]延龙.西方教师教育思想一从苏格拉底到杜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173-175.

[14]戴云霞.增值性评价: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J].教育,2018(15):65.

责任编辑︱刘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