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协同课后服务:何以必要与可能

2021-10-11 02:32滕洋
中国德育 2021年18期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课后服务学校教育

摘 要 家长上班时间与学生放学时间的矛盾,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学生减负的诉求,使得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成为一种刚需。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以其文物资源的丰厚性、学习方式的体验性以及學习时空的灵活性,呈现独特的教育价值,理应协助学校承担起其课后服务的责任。馆校协同课后服务的必要性在于:知识本位的学校课后服务呼吁馆校协同;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资源、多元化的教育工作者以及馆校合作多年的经验积累,使得馆校协同课后服务具有独特优势。馆校协同课后服务的可能性在于:以完善相关制度提供课后服务的保障;以馆校双师联动增强课后服务的动力;以形式多元化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

关键词 馆校协同;课后服务;博物馆教育;学校教育

作者简介 滕洋,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近年来,“小学生三点半放学后去哪儿”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相关数据显示,“85.19%的家长认为孩子放学后的托管问题让他们感到焦虑”[1]。如何有效地解决小学生“三点半脱管”现象,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2017年2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2]。这一文件是教育部首次就学生课后服务发表正式意见,并明确指出学校是课后服务的主要场所。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提出要“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由此可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学校作为课后服务主渠道,有效动员社会力量,整合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力促多方协作,合力推进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发展,成为中小学生课后服务体系完善和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

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以其文物资源的丰厚性、学习方式的体验性以及学习时空的灵活性,呈现重要的教育价值,理应协助学校承担起其课后服务的责任。2020年10月,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明确提出:“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要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内容,鼓励小学在下午三点半课后时间开设校内博物馆系列课程,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有效衔接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的需求。”[3]由此可见,无论是博物馆本身独特的教育性,还是政策文件的相关规定,都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博物馆协同学校提供学生课后服务的独特优势。因此,本文将明晰馆校协同课后服务的基本内涵,分析博物馆协同学校提供学生课后服务的必要与可能,以期丰富中小学生课后服务体系和实践路径。

一、何谓馆校协同课后服务

要阐明什么是馆校协同课后服务,首先要明确课后服务的概念。课后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课后服务是指中小学生从学校下课之后到回归家庭之前的这一段时间,有关组织、机构或成人为他们提供的学生托管、作业辅导、文体活动、娱乐游戏、兴趣培养、社会实践等服务活动;广义上的课后服务则是在中小学生完成学校相应的课程计划之后的时间内,有关组织与人员为中小学生提供的课后服务活动。总之,课后服务就是为中小学生课后活动提供的服务。[4]就其性质而言,课后服务兼具市场性和公益性,这是受提供课后服务的主体所决定的。当提供课后服务的主体是市场化运营的私教或民办课外辅导机构,这时课后服务呈现的是其市场性特征;当提供课后服务的主体是公益性的社区组织、民间团体或公立学校,则课后服务呈现的是其公益性特征。就其目的而言,课后服务旨在解决“三点半难题”和减轻中小学生课外学业负担。就其内容而言,一是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如社团、兴趣小组、社会实践、体育训练、艺术审美、STEAM课程、观影观赛观演活动等);二是安排学生校内阅读、自习、做作业。[5]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方面分析,基本阐明了课后服务的内涵,本研究将在此基础上进行馆校协同课后服务的分析。

所谓馆校协同课后服务,即中小学校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纳入课后服务体系,鼓励博物馆协同中小学校在学生三点半放学后开设校内博物馆系列课程、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博物馆特色资源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并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首先,馆校协同课后服务是一种博物馆参与学校课后服务、承担社会教育责任的一种形式,呈现补充性和辅助性特征。其次,馆校双方的目标一致,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促进学生人文科学素养的提升。最后,馆校协同课后服务能彰显馆校合作优势,让人们认识到博物馆的育人价值。

二、馆校协同课后服务:何以必要

(一)知识本位的学校课后服务呼吁馆校协同

学校是教育机构,而不是托管机构,学校课后服务的内容、方法和目标等理应凸显教育性。然而,当前的学校课后服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呈现知识本位状态。在实施主体上,科任教师和班主任成为课后服务的主要人员;在实施内容上,主要以辅导作业和托管看护为主,且具体内容大多与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在实施形式上,部分学校简单地将课后服务变为校内课堂的延伸,以班级为主场地,学科轮流排课形成课表进行课堂化教学。[6]虽然知识本位的课后服务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三点半难题”,但学生的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反而无形中增添了学生的负担。课后服务不是升学服务,也不是课堂的延续,而是一种具有教育性和发展性的服务,其目的应聚焦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其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其内容与形式理应贴合社会变革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概言之,当前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现状呼吁课后服务主体、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博物馆课程资源的纳入,更是完善中小学生课后服务体系的急迫之需。

(二)馆校协同课后服务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

博物馆以其丰富的物性和文化性具备区别于学校的独特教育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课后服务内容上,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资源可对学校课后服务内容进行有效补充。广义的博物馆包括历史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革命纪念馆等多种类型,这些博物馆的文物资源包括青铜、书画、碑文、瓷器、石器、革命先烈遺物、手工业品、科学仪器设备等,它们时间跨度大、地域性显著,兼具人文、历史、科技、艺术等特性,是学校课后服务的有利资源。首先,学校可以利用这些丰富的文物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如通过将地方历史博物馆文物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设计,既能彰显地域特色,又能培育学生对家乡或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7]其次,学校还可以将博物馆文物资源与学校学科内容进行结合,将课本内容变为“活知识”。如学校的自然科学课程可与科技馆的资源整合,开发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最后,学校也可以将博物馆文物资源与学校社团活动结合,如美术馆的一些绘画艺术、工艺品、服饰、装饰用品等可以开发成社团画画、服装设计、DIY等兴趣小组,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课后服务人员上,博物馆多元化的教育工作者可以为学校课后服务提供人员辅助。自《关于2015年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不得收取午休管理服务费和课后看护费以来,不少公立学校在校内开展课后服务遭遇“不能收费”的政策瓶颈,不少城市的中小学校先后停办校内课后服务,这促使市场化运营的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机构“一家独大”。[8]然而,充斥市场的校外课后服务机构大多并不是政府许可的教育机构,这不仅没有体现政府对于中小学生教育的责任,也严重破坏了教育生态,违背教育减负初衷,并给中小学生带来巨大的身心安全隐患问题。作为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博物馆,其在参与学校课后服务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博物馆与公立学校都是公益性质单位,这有助于二者能够顺畅地开展跨界合作。其次,博物馆有专门从事社会教育的专业人才,能够为学校课后服务资源的开发、课程的设计、场地的布置、活动的形式提供指导和帮助。最后,博物馆拥有成熟的志愿者服务体系,这些志愿者大多由社会各界优秀的人士通过层层选拔、专业培训和多番考核而组成,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壮大学校课后服务的队伍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在课后服务质量上,馆校合作多年的经验积累能为馆校协同课后服务提供参考借鉴。近年来,中小学研学旅行以及“文博+综艺”掀起了一股“博物馆热”,这让越来越多的公众了解到博物馆独特的教育价值。部分学校开始走出校园与博物馆展开密切合作,博物馆也应时而起,在平台上,博物馆拥有专门的社会教育部门,具备专业的教育人才;在资源上,博物馆开发了系统化的馆校合作系列课程,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博物馆体验项目(讲座、外出考古、小小讲解员、手工作坊、学习单);在形式上,馆校合作呈现双向合作特征,博物馆积极走进学校,不仅提供博物馆文物资源的模具或文创工艺品,供学生触摸探究,增强活动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还与学校教师合作积极开发馆校合作课程和活动,增强馆校之间资源的互补性。学校也积极走进博物馆,极大地弥补了学校空间、资源、教学形式的局限。除此之外,馆校合作还有文物局和教育部等相关部门提供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支持,有力地保障了馆校合作活动的顺利开展。馆校合作多年积累的平台、人才、课程资源、合作形式等优势,既可以为当前的馆校协同课后服务提供理论参考和路径借鉴,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馆校协同课后服务的质量。

三、馆校协同课后服务:何以可能

(一)以完善相关制度保障课后服务的开展

学校课后服务空间与资源的局限,使得将课后服务空间延展到校外、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成大势所趋。然而,当前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社会力量参与还远远不够,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是造成此现状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明确的制度推动,馆校协同课后服务将难以实现。因此,要建立明确的馆校协同制度。其一,相关教育部门和文物局要制定博物馆参与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章程和规范,有效监管馆校协同课后服务的过程和质量。其二,相关部门要制定资金支持和财政补贴制度,馆校协同课后服务需要固定的教育人员、活动场地、优质资源的投入,并且,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有组织、有计划的长期性教育服务活动,如果没有稳定的资金保障制度,馆校协同课后服务也无法稳定开展。明确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的资金保障制度,是馆校协同课后服务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其三,学校与博物馆要建立馆校协同课后服务的评估体系,学校和博物馆应设置具体的评价机制,避免馆校协同课后服务合作教学流于形式。评价主体应由学校、博物馆、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组成;评价内容要包括馆校协同课后服务的内容选择、课程实施、学生表现与收获、场馆教师与学校教师工作以及家长意见等方面;评价方法应根据博物馆资源与开展形式的特殊性,采取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透视馆校协同课后服务的质量;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和馆校协同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

(二)以馆校双师联动增强课后服务的动力

馆校双方教师有效联动是馆校协同课后服务的动力支持。在实践中,一方面,课后服务的任务需要部分教师去完成,这必定延长了责任教师的劳动时间。[9]另一方面,馆校双方的教师对彼此领域的知识和教学缺乏专业能力,加之课后服务本是学校教师额外的工作量,如果还要求双方教师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可能会使双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因此,馆校双方教师的有效联动尤为重要。第一,馆校双方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和合作目标。馆校协同课后服务的定位和目标要以课后服务的性质为基础,以学校和学生需求为中心,双方教师共同参与讨论决定。第二,制订切实可行的课后服务实施计划。成立课程研发小组,吸收社会志愿者、专家、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第三,相关部门要为参与课后服务的馆校双师构建激励机制。课后服务作为教师额外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教师的休息时间,相关部门理应对自愿参与馆校协同课后服务工作的教师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课后服务评估优秀者,还应给予额外的奖励。第四,设置双向培训机制。通过馆校双方在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课程研发等方面的双向培训,增进彼此的交流和对话,进而实现相互补充和促进的效果。第五,无论是学校的老师,还是博物馆的教育人员或志愿者,馆校协同课后服务的双师都需要有明确的选拔标准、管理制度以及监督考核制度。

(三)以形式多元化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

课后服务时间的特殊性与学生的差异性,要求馆校双方在合作过程中要注重合作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其一,馆校双方要根据学校现实条件设计多元化的馆校合作形式。对于条件允许的学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开展实地参观教学,学生通过与馆藏文物的近距离接触和情境式活动体验,可以更直观地理解事物、拓宽视野;对于条件有限的学校,可以鼓励博物馆的教师带着馆藏文物模具走进学校教学,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开发博物馆微课、视频影片或应用软件等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10]无论是学生课后走进博物馆,还是博物馆走进学校,双方的合作必须考虑博物馆的地理位置、资源类型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馆校合作的安全措施以及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是否充足。其二,馆校双方要根据课后服务的目标设计多元化的学习形式。课后服务在政策设计上包含双重目标,一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减负,这属于教育自身的育人目标;二是解决家长接送孩子困难问题,提高教育服务能力,这属于教育的社会服务目标。课后服务目标的双重性决定了馆校协同课后服务活动开展形式的多样性。馆校双方可以以博物馆校本课程或选修课的形式供学生自由选择,也可以以考古社团形式成立兴趣小组供学生自由加入,或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现代化教材和教具引导学生探究和学习,例如视频影片、博物馆微课、数字化博物馆、3D虚拟打印机制作的模具、虚拟展览等等。其三,馆校双方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设计多元化教学形式。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馆校合作项目的需求侧重于知识、实验和感受”[11]。因此,馆校协同课后服务不能局限于知识授受式的教学形式,要呈现教学形式的多样性。馆校双方可以借助数字技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并提供学生与博物馆技术设备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情境中收获良好的学习体验。館校双方也可以通过挖掘博物馆文物背后的故事,将其改编成情景剧,鼓励学生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除此之外,馆校双方还可以在基于博物馆文物资源的基础上,应用数字技术开发丰富的闯关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

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已成为未来的刚需,但当前其发展所需的资源还比较匮乏,将博物馆教育纳入课后服务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馆校的相互补充,符合课后服务的发展方向和理念。学校要积极与博物馆合作,充分开发和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以完善的课后服务体系和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潜润.中国儿童放学后托管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64-6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21-08-23].http://www.moe.edu.cn/srcsite/A06/s3325/201703/t20170 304_298203.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EB/OL].[2021-08-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7053/202010/t20201020_495781.html.

[4]刘宇佳.课后服务的性质与课后服务的改进——基于我国小学“三点半难题”解决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20(1):45-51.

[5]游莎,周先进.弹性离校背景下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内涵、价值与目标[J].教学与管理,2020(9):31-35.

[6]张文超.学校课后服务实施的理念倾向与改进路向[J].教学与管理,2021(20):7-10.

[7]滕洋.基于场馆资源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J].中国德育,2019(21):39-42.

[8]吴开俊,姜素珍,庾紫林.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政策设计与实践审视——基于东部十省市政策文本的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0(3):27-31.

[9]冉源懋,孙庆松.社团教育: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7):7-10.

[10]李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趋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11]黄琛.北京市青少年博物馆教育需求调查报告[J].中国博物馆,2016(3):70-84.

责任编辑︱李 敏

猜你喜欢
博物馆教育课后服务学校教育
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之我见
“课后服务”:亟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遗产保护和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中美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比较研究
寓教于乐 开创博物馆教育新形式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