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颗粒细胞瘤一例

2021-10-12 11:47何淑女吴润泽柯儒斌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颗粒细胞外阴肿物

何淑女 吴润泽 柯儒斌

杭州市余杭区第五人民医院,浙江杭州,311100

外阴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 of the vulva)是少见的外阴疾病,临床无典型特征,术前诊断极其困难。我们诊治1例,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患者,女,23岁。因“发现外阴肿物1年”来我院就诊。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外阴出现一皮色肿物,无痛痒感,无破溃出血,渐增大,未诊治。查体:左侧大阴唇外侧见1.5 cm×1.5 cm大皮色肿物,无红肿,无破溃糜烂,活动度可,压痛阴性(图1)。浅表彩超检查提示:左侧大阴唇外侧皮下实性低回声,大小约15 mm×14 mm。血常规、术前四项、血型、凝血功能未见异常。排除禁忌后行皮肤病损切除术,术中见该类圆形肿物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晰,活动可,离结节0.5 cm处切开,仔细分离至皮下脂肪层并完整切除肿物送病理,光镜所见:真皮内细胞浸润,浸润细胞形态较为一致,为较大的圆形至多角形细胞,含丰富的细颗粒性胞质和中央小的圆形胞核,胞浆呈嗜伊红,可见较大的嗜伊红小体。病理提示:(外阴)颗粒细胞瘤(图2~4)。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肿瘤细胞 S100(+),NSE(+),CD68(弱阳性),CK(-),Ki-67 <1%(图5~8)。术后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目前继续随访中。

图1 左侧大阴唇外侧可见一直径约1.5 cm×1.5 cm肤色结节 图2 表皮见轻度棘层增厚,皮下见肿瘤细胞片状分布(HE,×40) 图3 皮下肿瘤细胞呈巢状生长(HE,×100) 图4 瘤细胞大,呈多边形,边界不清,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小而居中,胞质内充满细小嗜伊红性颗粒(HE,×200)

图5 S100(+)(免疫组化,×40) 图6 NSE(+)(免疫组化,×40) 图7 CD68(弱阳性)(免疫组化,×40) 图8 Ki-67 <1%(免疫组化,×40)

讨论颗粒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1926年Abrikossoff报道最初认为是肌肉来源,因此被称为颗粒细胞成肌细胞瘤[1]。而近年来因为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的发展,发现其S-100蛋白及NSE为阳性,更多证据支持本病来源于外周神经纤维的施旺氏细胞,但仍有争议[2,3]。

颗粒细胞瘤约占皮下组织中所有软组织肿瘤的0.5%,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如舌、腹壁、消化道、骨骼肌、皮肤等,其中头颈部是最常见受累部位。此外,亦有个案报道提及其他位置,如外阴、阴道壁、乳房、阑尾、脑垂体、肺等。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30~60岁最常见,女性多于男性,儿童少见。在临床上,患者多无自觉症状,主要表现为孤立的肤色结节,直径约0.5~3 cm,亦有患者出现多发病灶[4]。有些患者偶有瘙痒、疼痛,包块大的患者局部可能发生破溃,类似于恶性肿瘤的表现。大部分颗粒细胞瘤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不到2%,早期局部复发或转移,肿瘤近期快速增长并且直径超过5 cm提示恶性的可能性大。

组织病理学可见真皮内细胞浸润,上方表皮常呈显著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内浸润细胞形态较为一致,为较大的圆形至多角形细胞,含丰富的细颗粒性胞质和中央小的圆形胞核,胞浆呈嗜伊红,或透明空泡化。浸润细胞可分隔骨骼肌或真皮网状层的立毛肌。丛状颗粒细胞瘤呈丛状结构,沿神经束分布,胞浆中纤细的嗜伊红颗粒性胞浆中可见较大的嗜伊红小体。免疫组化示浸润细胞对S-100、NSE呈阳性反应。

良性颗粒细胞瘤需与恶性颗粒细胞瘤鉴别,Fanburg-Smith等曾提出评价良恶性颗粒细胞瘤的6个组织学特点:坏死、纺锤体梭形细胞、伴有大核仁的囊泡状核、增加的有丝核分裂(>2个有丝分裂/10个高倍视野)、核质比增加及核多形性[3]。如果未见上述任何一点或者仅见局灶性的核多形性则考虑为良性;当出现1~2个特征时考虑为非典型性,当出现3个及以上特征时考虑为恶性[5]。然而近来有研究报道了上述标准的局限性,提出转移是评判恶性颗粒细胞瘤的唯一标准,组织病理学特征不能作为判断良恶性的绝对指标[4]。目前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S-100、NSE、CD68、Ki-67及p53等对诊断和鉴别良恶性颗粒细胞瘤有一定价值。除此之外,组织学上还应与神经鞘瘤相鉴別,神经鞘瘤也可以出现胞质颗粒性改变,但这种改变不广泛,往往仍有典型的神经鞘瘤区域,且CD 68和PAS 阴性。此外,尚需鉴别以下疾病如颗粒型横纹肌瘤、鳞状细胞癌、皮肤纤维瘤及平滑肌瘤、成人黄色肉芽肿等。

外阴颗粒细胞瘤临床少见,患者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仅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症状结节,少数患者可出现结节生长加快、疼痛和瘙痒等症状,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极容易误诊,临床上需与多种外阴疾病鉴别,包括外阴皮脂腺囊肿、表皮样囊肿、脂肪瘤、真皮纤维细胞瘤、汗管腺瘤甚至鳞状细胞癌等,最终诊断仍需依靠病理。现有研究指出良性和非典型性颗粒细胞瘤的预后良好,无转移潜能。然而恶性颗粒细胞瘤预后差,手术切除病灶后 50%的患者肿瘤转移,32%发生局部复发,39%患者死亡。常见转移部位为淋巴结、肺、肝和骨,研究表明原发肿瘤大小、老年患者的年龄、局部复发、转移、Ki-67>10%及P53 免疫反应阳性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4]。目前首选治疗方法是彻底手术切除。若手术切缘见肿瘤组织累及,推荐局部扩大切除以减少局部复发的风险。至于是否常规放疗和化疗存在争议,尽管有研究表明放化疗不能治愈疾病,但或许可以抑制疾病的进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除恶性外,非典型颗粒细胞瘤也有出现肿瘤相关性死亡的病例,因而术后也需严密随访,及早发现复发及转移[3,6]。

本例患者采取手术切除方式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目前继续随访中。

猜你喜欢
颗粒细胞外阴肿物
体外诱导猪颗粒细胞黄体化方法的比较研究
横切面与纵切面联合定位法在乳腺肿物微创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双氢睾酮对小鼠卵泡颗粒细胞增殖与抗苗勒管激素表达的影响
TGF-β对水牛卵泡颗粒细胞的影响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难言之隐”的针对性治疗方法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激惹型脂溢性角化病的高频超声及剪切波弹性成像表现
褪黑素抑制玉米赤霉烯酮诱导的猪卵巢颗粒细胞凋亡
?五个外阴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