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模式初探

2021-10-12 03:05朱航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

朱航

[摘   要]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并被尝试着运用到多个学科中。众多研究成果表明,支架式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在梳理部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支架式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发挥支架式教学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0-0053-03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一个比较新的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所重视。国内一些学者、教师已经将支架式教学模式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且取得了一些实际效果。从学习者的角度看,能够提升其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使其形成更好的学习习惯;从教学者的角度看,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从教学质量的角度看,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活力和教学质量。但从目前关于支架式教学模式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情况看,存在对支架式教学模式理论理解不全面、不深入、不准确,对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有待改进等问题。本文从支架式教学的内涵入手,对支架式教学的概念、特征、类型、理论基础等进行了初步梳理,构建了支架式教学模型,系统地勾勒出支架式教学理论的轮廓。

一、支架式教学的内涵

(一)支架的含义

“支架”(scaffold)原本是建筑领域术语,又称“脚手架”,是在建筑物修建过程中,为了确保施工顺利进行,能够为施工提供便利条件、为建筑工人提供安全保障,而在建筑物外围搭建的具有支撑、保护、传输等功能的结构物。它会随着施工进程和实际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直至被撤销。支架在建筑物修建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就无法完成建筑任务。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布鲁纳在研究中发现母亲的帮助对幼儿语言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的作用机理和建筑领域的脚手架作用机理类似。他将这一发现引入教育领域,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理论。此后,支架式教学理论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和教育实践者的高度关注,并将支架式教学理论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二)支架式教学的概念

对于支架式教学的定义,比较早的如伍德等人(Wood, Bruner 和 Ross)认为支架式教学就是学习者(幼儿、新手)在外界帮助下,解决或者完成单纯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或无法完成的问题和任务的过程,外界的帮助可能来自教师、同伴等。之后,如Dickson、Rosenshine、Barak、Carla Meister、Laura.E.Berk、Adam.Winsler、Raymond,以及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III)等都从不同角度对支架式教学的定义进行了阐述。综合来看,这些定义虽然视角不同、侧重点不同,但在一些方面是有共同点的。

1.过程性。支架式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实施前要做好教学计划,实施中要做好管控,实施后要做好总结和综合评价。

2.系统性。支架式教学需要统筹安排,各个环节之间要能够有序衔接,教师要注重实施的整体性、各环节之间的连贯性和关联性。

3.动态性。在实施支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和策略,确保最终教学目标能够实现。

4.互动性。支架式教学实施过程也是学生和教师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已经掌握的学生知识、技能情况提供与学习内容、目标相关的指导。学生遇到问题时,如果经过自身努力无法解决,要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也要及时回应。

5.目的性。支架式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要紧紧围绕已经设计好的教学目的,为教学目的的实现服务。

据此,笔者认为支架式教学的定义是:为了达到既定教育目的,由教师设计实施,为学生提供必要帮助指导,随着学生水平提升或情况变化而不断调整帮助指导的方式或内容,直至撤销支架,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主动学习的系统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学生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各自发挥主体作用的方式不同。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现状为其进一步学习提供及时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其清除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引导其朝着既定的学习目标努力,防止学习出现偏差。帮助指导的方式、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逐渐减少或者调整,最后完全撤销。学生的主体作用则体现于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开展自学,主要依靠自身努力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依靠教师灌输。

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对于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学界也存在一定的分歧意见。申倩曾对邵卫华、林跃武、胡勇、周维娟、聂芬等部分学者关于支架式教学理论基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从这些研究者阐述的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看,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支架式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是由瑞士非常有影响力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会逐步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以此为基础,会主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进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同化”和“顺应”。通过学习,学生将新学到的知识融入现有的认知结构中,对现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补充、完善、优化,即为“同化”。同化的前提条件是被整合的新知识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价值取向上,都不足以对已有认知结构造成剧烈冲击。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学生接触到的新知识量过大,或者价值取向差异过大,以至于其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知识时,新知识就会对其已有的认知结构造成冲击,促使其发生局部变化,或者是剧烈變动和根本性变革,进而去适应新的环境,形成更高级的认知,这一过程即为“顺应”。人的认知结构就是在同化和顺应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的。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简单机械地传授知识,学生也不是简单机械地接受知识,而是师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教师要事先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掌握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最早是由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育的积极促进作用,为此,教师必须首先了解儿童的两方面水平,即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根据“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每个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强,可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学生自学能力较弱,需要在他人的帮助指导下才能完成任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支架式教学过程中搭建支架的依据和基础。如果搭建的支架水平过高,超过了学生能够达到的水平,或者搭建的支架水平过低,低于已经达到的水平,都会使搭建支架的价值和意义大打折扣,无法充分发挥出支架应有的作用,影响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效果。只有教师搭建出能够适应学生能力水平的支架,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从支架式教学中受益。

三、支架式教学的应用

(一)支架的主要类型

众多研究者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对支架的类型进行了区分。如,刘迎根据支架表现形式将支架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向导、图表等类型;根据不同作用分为媒介支架(借助于图示、案例、影像资料等提供支持)、任务支架(以任务为目标导向)、材料支架(提供可供学生操作、练习的作业和实物)等。王维穗提出了语言表达教学的四种支架,即填空式支架、特殊句式支架、标点符号支架、想象支架。曾凤蓉根据搭建支架的目的,将支架分为问题式支架、情感式支架、实践式支架。综合来看,研究者提出的支架类型大概可以分成如下几类。

1.背景支架。在教师实施教学活动前,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及教学目标为其提供相应的背景知识。此类支架对语言类的阅读教学尤其重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的阅读资料,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2.问题支架。问题支架是教师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专门为学生设计的启发性问题,分布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并且会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随时调整,以引导学生朝着既定的学习目标前进。

3.范例支架。范例支架即举例子。通过举例子来加深学生对某些新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并留下深刻印象。所举的例子要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教学目标相适应。

4.建议支架。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性建议和意见,帮助学生加深认识,消除困惑,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下一步学习指明方向。此类支架设置没有统一的原则可遵循,主要依据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和认知来定夺。

5.图表支架。主要是以图表的形式为学生清晰、直观地展示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并能够加深印象。

6.工具支架。在教学活动中,为了确保学生学习过程顺利而为其提供的具有辅助作用的学习工具。如专家系统、知识库、电子白板、概念图、语义网络、PPT等。

(二)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步骤

国内外关于支架式教学实施步骤的研究比较多,对支架式教学实施步骤的划分总体遵循了“搭脚手架、创设问题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步骤,但在搭建支架之前,支架式教学应该包括哪些步骤分歧意见较大。本研究认为,支架式教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倡导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强调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支架。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特点,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是不同的。为此,在实施支架式教学之前,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兴趣爱好、最近发展区等方面内容有相对系统的了解。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支架式教学模式应该包括教学对象分析、搭建支架、创设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六个步骤。

1.教学对象分析。这一步骤的主要任务是系统了解教学对象的认知结构、兴趣爱好、知识背景、最近发展区等方面内容,进而为后继的支架搭建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的方法可以是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

2.搭建支架。此步骤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教学目标需要,教师搭建必要的支架,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

3.创设情境。支架搭建后,教师要依据指导性、针对性等基本原则创设形式多样的活动情景,如演讲、辩论、角色扮演等,要通过创设的情景烘托学习氛围,增强感染力,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

4.独立探索。学生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后就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独立探索。探索前,教师要能预见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好提供指导的准备。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情绪变化,视情况为学生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适度调整支架或者逐步减少支架,直至完全撤除,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协作学习。独立探索结束后,教师要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明确每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并要求每个小组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6.效果评价。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尽可能综合使用多种评价方式。教师通过评价,既要发现学生的进步情况,又要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以便指导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予以改进。

四、总结和展望

本文只是对支架式教学理论的系统性梳理,作为一种教学理论,有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具体研究和总结内容如下:

1.如何确定学生最近发展区。确定最近发展区是有效开展支架式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实际操作中,准确确定學生的最近发展区成为支架式教学的难点和瓶颈。目前,关于确定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关于确定学生最近发展区操作方法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

2.如何有效设置教学支架。有效设置教学支架是有效开展支架式教学的核心内容。但目前的研究更多地聚焦于支架的分类上,对于如何有效设置教学支架的研究还比较少。支架式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在设置教学支架的过程中更多地依赖个人经验和他人做法,还没有固定的相对科学规范的模式可以借鉴。基于此,如何有效设置教学支架将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3.支架式教学模式与传统应试教学模式不能完全对接。传统应试教学模式注重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却难以达到这一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Dickson,S.V.,Chard,D. J.,& Simmons,D.C.An integrated reading/writing curriculum:A focus on scaffolding[J].LD Forum,1993(4):12-16.

[2]  Raymond,E.Learners with Mild Disabilities[M].Needham Heights,MA:Allyn & Bacon,A Pearson Education Company,2000.

[3]  陈作萍.支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J].科技风,2020(9):88.

[4]  曾凤蓉.“支架式语文”教学的支架类型探析[J].中国教师,2015(20):67-70.

[5]  刘迎.支架式教学:概念、手段及模式[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14-121.

[6]  聂芬.初中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

[7]  邵衛华.支架式教学对大学英语写作的效果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8]  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9]  王维穗.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言语表达的支架式教学,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8):64-65.

(责任编辑    黄   晓)

猜你喜欢
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大学英语听力中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索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班级内分层教学研究
论促进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路径选择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概念图的语文支架式教学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